篆刻入門:秦印裡的“挪移”

漢字發源於象形文字,複雜的漢字,可能由兩個或數個象形符號組成,因此文字結構的挪移是漢字特有的現象,其他字母文字是不可能有這種挪移現象的,試想,一個英文單詞如果挪移了某個字母,那麼,單詞的意義就改變了。

“挪移”這種現象尤其存在於早期文字,我們在早期戰國古璽經常見到這種挪移現象,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鈢”字的左右換位,比如我們古璽作業第40方的“行麓之鈢”的“鈢”字。

篆刻入門:秦印裡的“挪移”

(行麓之鈢中“鈢”字的挪移)

秦印與戰國璽時代接近,因此,在秦印中也保留有文字部件挪移的現象,甚至經常出現。本文就結合我們秦印作業的第18方,說說秦印裡的“挪移”:

篆刻入門:秦印裡的“挪移”

(秦印第18方:焦得)

這一方“焦得”,與前一方作業一樣,也是一方“半通印”。所謂的半通印,本用於官印,秦時官階嚴謹,表現在印章制式上,級別較低的官吏所使用的印章為長方形,大約相當於高階官吏所用正方形印章大小的一半,稱為“半通印”。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秦漢私印有大量類似長方形的“半通印”。

篆刻入門:秦印裡的“挪移”

(半通印實物)

有一點非常明白,就是這一類半通印在章法設計上相對簡單一些,它們在設計時不需要考慮左右兩字對於章法的影響,因為左右兩邊接近邊框,不需要考慮與其它文字的關係。

這方印的理解重點在於“焦”字“灬”部的挪移,這樣的挪移,“焦”字從上下結構挪移為左右結構,這與下一個字“得”字的左右結構相同,安排起來容易多了。

篆刻入門:秦印裡的“挪移”

(這方印中的“焦”與漢印裡的“焦”)

秦印裡這樣的部件挪移印例很多,比如:

篆刻入門:秦印裡的“挪移”

(挪移的印例)

“董黝”一印中,“幼”字的“么”部與“力”部從左右結構換成了上下結構,用以縮小字的寬度,避免章法上的擁擠。“左凌”一印中的兩點水,則被挪到了字的右上角,使章法安排由此變得從容緊湊。

又比如這方“李恢”,原本左右結構的“恢”字,被轉成半包圍的上下結構。

篆刻入門:秦印裡的“挪移”

(秦印實物:李恢)

注意,這些文字的區域性挪移處理,都有明確的章法目的,也均達成了不錯的效果。即便是當時的印工可能是出於方便製作的目的,其中的藝術創作目的也是非常明顯的。

挪移的方法,在後世的篆刻創作中是常規設計手法,比如我們在漢印中常見的“印”字的挪移方法:

篆刻入門:秦印裡的“挪移”

(印字的挪移)

掌握了部件挪移的方法(在不違字法保證文字正確的前提之下),對於章法的調整(比如調節疏密,比如調節態勢),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歸根結底,這種挪移是“篆法”的變化,所以,我們把這部分放在了秦印部分來強調。

(【篆刻作業】之288,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TAG: 挪移秦印半通章法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