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接上期)我們介紹了琢磨的工藝特點之後,這一期我們來說說“鑽孔”。

與臺式砣具不同,我們把主要依靠手持旋杆並使其轉動,旋杆前端加沙、加水或有砣頭的工具稱為鑽桿式砣具。

鑽孔與鑽桿式砣具的使用是治玉工具發展的另一體系。

距今約七千年前的興隆窪文化玉器上就存在著鑽孔,這些孔是由柱狀器旋轉加工的。

距今五千年以上的紅山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菘澤文化遺址、凌家灘新石器遺址都出土有較多的玉器,這些玉器的大多數是有孔玉器。

透過分析可以認為,這些孔洞的製造使用了空心或實心的鑽桿式砣具。

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鑽孔的種類主要有哪幾種?

鑽孔的目的多用於佩飾或鏤空的用途,在工序上屬於較前期的作業,孔鑽好了,接下來的工序才得以進行。

玉器工藝上鑽孔的“鑽頭”,可分為空心的“管鑽”與實心的“桯鑽”兩種,所鑽出來的孔明顯不同。

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一、單錐度孔:指鑽孔後形成一端孔徑大,一端孔徑小的錐度孔(古玉界稱之為“喇叭孔”或“馬蹄眼”), 有錐度的孔常是實心鑽所鑽成的。

二、雙錐度孔:指鑽孔後形成兩端孔徑大,中間孔徑小的雙錐度孔。

一般多用“對穿”所造成,紅山文化很多有斜角約90度的對穿孔,古玉界稱之為“象鼻穿”。

三、單圓孔:指鑽孔後形成了孔徑大小一致的圓孔。直圓孔則大部分是“ 管鑽”所鑽成的。

四、雙圓孔:指由兩端鑽孔對穿後,形成孔徑大小一致,但中心線非同心圓的雙圓孔,對穿處常形成有“臺階”的現象。

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五、絞孔或搪孔:鑽孔後於孔壁上作提高精密度或拋光的處理。

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鑽桿式砣具的砣頭,或稱之鑽頭主要為實心柱與空心柱兩種形式。

實心砣頭加工玉器時鑽頭易被磨損,主要也是透過解玉砂的研磨才能打孔,所以每次研磨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提升鑽頭,加入砂子,這樣的研磨就會在孔壁留下臺階痕,而那些留有螺旋的琢磨痕一定是現代的鑽頭留下的,因為它是將砂石粘在鑽頭上琢磨的。

鑽孔的直徑隨著鑽孔的深入而變小,在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的很多玉器上,存在著直徑變化很大的鑽孔,應是由實心鑽加工的。

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空心砣頭被人們稱為管鑽, 它的形狀為直管式,因為隨著鑽孔的深入,鑽頭不是被磨細而只是被磨短。

用管鑽加工出來的禮別,孔壁般比較平直。

新石器文化玉器中存在著較多直壁孔洞,說明使用了管形鑽鑽孔。

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從孔洞的加工情況來看,鑽桿式砣具的鑽桿結構存在著非固定式鑽桿與固定式鑽桿兩種形式。非固定式鑽桿應是鑽桿與一根橫杆配合,橫杆西端結繩, 將繩纏繞於鑽桿,拉動橫杆,鑽桿即可轉動, 《玉作圖說》“打眼”一圖表示的即是。

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另外,至二十世紀中期,中國社會直流行有銅陶、 瓷器一行,鋦者鑽孔時亦將鑽桿與橫杆結合,根杆兩端與鑽桿頂端連繩,下壓橫杆便可使鑽桿轉動,相信這方式亦是古老鑽孔方式的延續。

鑽桿式砣具使用的另一種情況是將鑽桿固定, 加工的玉料也相對固定,工作時或器物轉動,或鑽桿轉動。

鄧聰先生稱此類砣具中的種管鑽為 “管鑽輔轤機械”,認為它在新石器時代便已出現了。

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鑽桿式砣具不僅用於鑽孔,而且用於玉器的成型與上花,在歷代玉器中都有所表現,尤引人注意的是新石器時代、宋、明時期以及清代的玉器加工。

新石器時代鑽桿式工具的使用主要見於鑽孔,管狀玉器及部分環狀玉器的成型,一些人物、動物圖案的眼部處理。

宋至明代鑽桿式砣具的使用情況是這一時期玉器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宋、遼時期的玉器鏤雕工藝出現了重大發展,一改傳統的鏤雕以平面穿透為主的透雕工藝,出現了較多的立體鏤雕及多層次的平面鏤雕作品。

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這些作品的鏤雕大量使用了鑽頭式砣具,作品上往往留有使用管形鑽的圈形痕和使用實心鑽的坑形痕,尤其是遼、金、元代作品中,實心鑽的使用更加明顯。

遼寧省喀左縣出土的遼代玉飛天、北京豐臺鳥古倫墓出土荷葉龜帶飾、 上海任氏墓出土的元代玉爐頂,都帶有柱形鑽頭使用的痕跡。

這些柱形鑽的鑽桿,是固定的機械式還是隨意的橫拉式,從小件玉件的琢制上難以得出結論,但北海團城所存蒙元時期製造的瀆山大玉海,其形巨大,是不便置於凳機上琢制的。

玉海四面的花紋,應是用手工的、柱形杆式砣具砣制的。

一般來看,這一時期柱式砣具所製作品鑽痕明顯, 花紋略顯粗放。

清代宮廷製造了較多的大件玉器陳設,尤以大玉山、大玉甕最為明顯,如大禹治水玉山、壽山、福海及會昌九老等玉器,重量皆有數千公斤。

這種玉器的加工,置於傳統的凳幾式砣機上是無法完成的,其區域性圖案的加工,一定要使用較為靈活的手持柱式砣杆砣具加工。

這些宮廷大件玉陳設上的圖案琢製得都比較精緻,很少留有坑狀或環狀砣痕,達到了人工動力柱杆式砣具工藝的高峰。

從考古實物分析古玉的打孔技術與工具發展

TAG: 鑽桿鑽孔玉器鑽頭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