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為什麼能守寡一輩子?這是我見過最令人羨慕的青燈古代書

一個女人,為什麼能守寡一輩子?這是我見過最令人羨慕的青燈古代書

以我們現在的觀念,斷然無法理解一個女人,竟然可以守寡一輩子,苦守青燈,燃盡自己的青春。

假如把時光倒退100年,這種情況,卻讓人司空見慣,彷彿一個女人,死了丈夫,若不守寡,才叫不道德,不高尚。

眾人皆知林語堂的《京華煙雲》模仿《紅樓夢》,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人物角色,都帶著濃濃的紅樓影子。

但別忘了《京華煙雲》寫於1938年,正值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時期。

這本書是作者旅居巴黎時所撰寫,目的在於向西方人展示當時國人的生活狀態。

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孫曼娘這麼美麗年輕的女子, 竟然可以一輩子守寡,真是不可思議,就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也一樣覺得不可思議。

但你若仔細想一想她的家庭,她的父母,她的生活環境,便能理解,為什麼面對一個病秧子未婚夫曾平亞,曼娘卻心甘情願地守寡一生,一輩子當處女。這一切,都源於她所受的腐朽的家庭教育。

一個女人,為什麼能守寡一輩子?這是我見過最令人羨慕的青燈古代書

曼孃的父親:傳授舊式教育

曼娘出生在一個清貧的鄉下家庭裡,父親是個書生,身上透露著濃濃的迂腐的氣息,顯然與日益更新的時代格格不入。

他教育給唯一的獨生女曼娘,是一套舊式女孩的教育,與姚木蘭所受的教育完全相反。

書中詳細解釋到,何為“舊式教育”:

所謂舊式教育並不是指經典上的學問,經典的學問在舊式教育之中只佔一小部分,而指的是禮貌行為,表現在由來已久的對女人的四方面的教育:就是女人的“德、言、容、工”。

這四方面代表大家公認的女人良好教育的傳統,女孩子時期就應當受此等教育。古代的婦女在少女時期都接受這種教育,並且希望她們能躬行實踐那些道理規矩,尤其能讀書識字的少女。

有一種理想,固定分明,根深蒂固,而且有古代賢妻良母躬行實踐的先例,有一種清清楚楚極其簡明的一套規矩。

曼娘也上過私塾,但在學問上並沒有多少用功,她的骨子裡就被灌輸了“三從四德”,做一個賢妻良母的思想,並且認為做學問,並不是婦人該花心思的事情。

她的這些傳統教育,都源自於她的那位窮酸迂腐的父親。迂腐到什麼程度,甚至,認為“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數學等”都是洋鬼子的東西,都是怪科學,甚至極度反對新式人物提倡的“天足運動”。

毫無疑問,在這種舊式教育下,曼娘是裹足的,與年紀相仿的木蘭完全不一樣。

木蘭的父親姚思安,強烈反對裹腳,她的腳,也就自然長成了“天足”。

我們說,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深入骨髓,跟他所在的原生家庭密切相關。甚至,在無力改變命運的人眼裡,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而這一點,在柔弱的曼娘身上,得到深刻地驗證。

一個女人,為什麼能守寡一輩子?這是我見過最令人羨慕的青燈古代書

曼孃的母親:無視女兒幸福的無能者

曼孃的母親,是一位非常傳統的女人,除了父親,母親便是對曼娘影響最大的人。其實曼孃的命運,完全有可能改變,只要當母親的,搖一搖頭,拒絕這門親事,曼孃的人生便能發生質的改變。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完全不顧女兒終生幸福的母親。

曼孃的父親去世後,她和母親就搬到曾老太太的家住下了。曼娘是曾老太太的侄孫女,也就是說她的父親是曾老太太的侄子。

孫家人丁不旺,唯一的男丁都死了,曾老太太想幫扶一下孃家,於是,竭盡全力地替侄子大辦喪事,甚至在喪期,替大孫子平亞和曼娘訂了婚,並且以孫女婿的身份披麻戴孝,曼孃的母親感激萬分。

其實,站在曼孃的母親的角度想,孤兒寡母,沒有多少產業,寄人籬下,曾家對她們母女這麼好,哪裡還有得選擇。

但,感恩歸感恩,又怎麼能拿女兒的一生幸福當報恩的籌碼呢?

平亞和曼娘自從喪禮結束分開後,長期異地戀,又加上學習特別用功,缺少鍛鍊,就得了傷寒病。

病情來勢洶洶,曾家為了救平亞的命,臨時起意,讓曼娘跟平亞結婚,借沖喜的力量治好平亞的病,以為新郎一開心,病就能好。

一個女人,為什麼能守寡一輩子?這是我見過最令人羨慕的青燈古代書

曼孃的母親接到訊息後,其實是知道曾家希望她們母女趕往北京是去沖喜的,但她卻瞞著女兒。

“老祖母低聲向曼孃的母親說,一定為了趕緊完婚,在病中沖喜,不然不會這樣著急要母女同去。可是曼孃的母親不能把這話告訴女兒,因為她不能說這種話。”

但凡當母親的,能出來說一句拒絕的話,替女兒把把關,曾家就不會繼續打這個沖喜的主意。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此時的曾家,雖然有意沖喜,內心還是有許多疑慮,擔心孫太太不同意,只要她不同意,當母親的就有權替女兒做主。

古代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點上,曾家確實尊重孫太太的意見。

“曼娘已經和平亞正式訂婚,要再改嫁別人是不可想象的。可是曼娘和她母親會願意嗎?因為沖喜,雖然也常常有,但若不得到對方家庭同意,自然不能辦。”

孫太太一早就知道女兒是去沖喜的,是去報恩的,哪怕當曾太太各種語言暗示,沒有捅破這層意思時,孫太太也是把救平亞的命,當成了她們母女報恩的途徑。

有這樣一個無能、無視女兒終生幸福的母親,曼孃的人生,哪能不悲劇呢?

一個女人,為什麼能守寡一輩子?這是我見過最令人羨慕的青燈古代書

曼孃的愛情觀:抱一抱便生是曾家人,死是曾家鬼

曼孃的身上,有著傳統女子的古典美,俊秀的臉蛋,三寸金蓮,就連思想也是古典的。她和平亞是青梅竹馬,兩情相悅,明明內心一團火,表面卻要故意疏遠,這讓熱戀中的平亞非常難受。

他們倆最親密的接觸,還只限於抱一抱,曼娘便滋生了“生是曾家人,死是曾家鬼”的愛情觀。

這種從一而終的愛情觀,伴隨著她的一生,哪怕痛苦,她也覺得值得。

這種所謂的“值得”是封建禮教下衍生出來的畸形產物,她原本可以選擇,但她不願選擇,也不願做出任何改變。

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時期,一切皆有可能,皆可以改變。

木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反面例子,她從小接受開明的思想教育,不裹腳,也可以反對哥哥的無禮,而不是處處克己,以男人為尊,以犧牲自己的自由,成全男人的快樂。

一個女人,為什麼能守寡一輩子?這是我見過最令人羨慕的青燈古代書

總結一下:

曼娘是那個時代,悲劇女性的縮影。

她,並沒有錯,錯的是她所處的家庭環境,所受的教育。

她悲劇的一生,歸根結底,都源於她腐朽的原生家庭。

不幸的原生家庭,你能抵抗衝破,便如破繭重生,衝不出去,便是自我束縛一生。

-end-

我是 @深情解讀 一位做了四年自媒體的情感博主,書評人,影評人,寫作導師,全職媽媽,工作帶娃兩不誤。

TAG: 曼娘曾家母親教育沖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