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 郭小寒:我們如何在碎片化的時代下,做一個偽裝者

剛剛過去不久的世界讀書日被許多人調侃成“讀書懺悔日”(因為真的讀不進去),有人說自己在大學畢業後再也沒有認真看過一本書了。在碎片化的當下,閱讀還能成為日常嗎?

關於閱讀,naive理想國在今年三月份策劃了一場持續半年的行為藝術展——偽裝的日常:碎片時代下的閱讀。參與者在我們的櫥窗空間裡連續閱讀四個小時,並被全程直播,在鏡頭下展示真實的亦或是偽裝的閱讀生活。

在世界閱讀日前後,知名樂評人郭小寒與著名編劇史航分別參與了這場行為藝術展,當時觀看直播的人數超過140萬。他們都讀了些什麼書呢?關於閱讀,關於日常,他們又有哪些感受?下面為大家精選現場實錄。

世界讀書日| 郭小寒:我們如何在碎片化的時代下,做一個偽裝者

01.

郭小寒:個體的閱讀是有價值的

今天我把自己擺到naive理想國的櫥窗裡,在接下來的四個小時中,跟大家一起讀書。我自己最喜歡的幾項人類活動是喝酒、喝咖啡、聽音樂、讀書。這是我所有的日常,也可能是偽裝的日常。當然,今天能不能堅持四個小時也是一個未知的過程。

這次的主題我設定為賽博文藝空間搭建指南,透過四本書來把它劃分為四個時段。第一個時段是介紹帕蒂·史密斯的《時光列車》,第二個時段是分享文學天才陳春成的《夜晚的潛水艇》,然後介紹我自己的書《沙沙生長》,最後為大家閱讀一位我最喜歡的當代女作家沈大成的書《小行星掉在下午》。

世界讀書日| 郭小寒:我們如何在碎片化的時代下,做一個偽裝者

帕蒂·史密斯出過很多張專輯,被人稱作“朋克教母”,我一直很受她的影響。她到世界各地給喜歡的去世的作家掃墓、獻花。她把所有的這些時光都記錄到了《時光列車》裡。

在文學裡,人一旦拿起筆,就像一個魔法師,能改變的不僅僅是過去,還有現在以及未來。有多少人像帕蒂·史密斯只痴迷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呢?

我以前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但我發現所有的時間都被討厭的事情佔據著,自己想寫東西完全沒有時間,這本《時光列車》給了我很多指引和方向。

至於陳春成,他雖然是一個新人,但用驚人的想象力構築了一座文學城堡。

比如在書裡,他寫道自己去和烏龜打牌,贏得了烏龜生命裡的時間,他用這個時間可以自由地掉到任何一個他喜歡的洞裡面,他再也不用害怕時間不夠用,也不再焦慮。

我還很喜歡他的文筆,在朗讀的過程當中,我找到了他的節奏,這讓我非常愉悅。 字與字之間的韻律感非常得強,這說明他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字作者。

在我的書裡,記錄了這樣一段美妙的經歷。2015年我去麗江參加一個藝術節,晚上和莫西、子詩等幾個朋友去山頂唱歌,烤土豆,看星星。而在前一天,我在北京的電影院裡觀看《星際穿越》,當時覺得宇宙是宇宙,我是我,離得很遠。

但當站在麗江的山頂,聽著風聲,看著黑夜裡閃耀著的星星時,你會覺得你就在宇宙當中,你也是宇宙的一份子,這種奇妙的轉變就是莫西的音樂和莫西這個人帶給我的。

最後講講沈大成,她是某出版社的女編輯,她每天早上七八點上班,然後在狹窄的辦公室裡待一整天,再下班回家。她每天的生活都是這樣兩點一線。但她每天都會早到半個小時,寫一點點自己的小說,就像偷偷織毛衣一樣。

我覺得這樣的人真的很厲害,她能夠不被世俗影響,也沒有那麼多的情緒,在她虛構的世界裡有著豐富的情感,文學和寫作能夠搭載著她去到宇宙中任何地方。

想象一下,在宇宙中搬家的時候,你要帶多少行李?我今天透過這樣一個小小的行為藝術與大家一同思考怎樣去構築我們自己的個人空間,怎樣去發現我們跟世界的關係,怎樣在虛擬中找到現實。

個體的記錄是有價值的,個體的閱讀同樣有價值。這就是在世界讀書日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最後,我將剛剛閱讀過的一些片段從書中裁剪下來,以實在的形體給大家搭建出一所真正的個人空間。

Q:

讀書可以讓我們不迷茫嗎?

A:

我覺得讀書未必不會讓人不迷茫,讀書沒有那麼直觀的作用和價值,反而會讓人覺得迷茫是常態。比如我在卡爾維諾的書裡讀到了迷茫,在王小波的書裡也讀到了迷茫。

Q:

未來也許寫詩的、唱歌的這些全都是機器,那人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A:

我覺得人存在的價值就是因為人充滿了bug,比如我也充滿了bug,過得亂七八糟,樣貌、體重、生活、事業等各方面都沒有規劃。只想沉浸在喜歡的時光裡,讓音樂來陪伴自己,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失去了很多無法挽回的東西。不過,我會把破碎的時間縫補起來,把不堪的過去重塑,這個過程就是靠書寫和閱讀來完成。麥克盧漢有一本書叫《理解媒介》,在第一章他講述了媒介即訊息,也就是說我們會被不同媒介所傳達的資訊重塑過往的時光。

Q:

直播閱讀四小時,它的意義是什麼?

A:

這種在櫥窗裡面讀書的行為透過直播這樣的方式可以再度傳播。書籍、文字本身都是資訊,鏡頭後的你透過觀看我閱讀的書瞭解到這些資訊,以及閱讀中的我,進而你瞭解到我所看到的世界。我想這是最大的意義。

02.

史航:讀書需要任性

讀書需要任性,這四個小時裡我們練習一下什麼叫任性。其實以前很多文人喜歡在鬧市中讀書,我也是一樣,周圍有人的時候,更能讀進去。我在火車上、飛機上,甚至在過街天橋上讀過書。今天,我在naive理想國,只讀以前沒有看過的或者沒有讀完過的書。

在直播中,我安靜閱讀的時候,大家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當需要分享的時候,我會為你朗讀。就像光著腳在河裡遊走,突然摸到一條大魚就舉起給你看看。我很喜歡這種感受,它不只是櫥窗式的表演,更是嵌入日常生活的閱讀。就像跟一位心愛的女孩吃飯,兩人相對而坐,各看各的書,互不打擾,當我看到精彩的地方,就會直接讀給她聽,有點像吃到美味時,主動給她夾一塊。

世界讀書日| 郭小寒:我們如何在碎片化的時代下,做一個偽裝者

《夜晚的潛水艇》是去年我看過的最好的純文學小說,而作者陳春成則是我見過的年輕一代中最英俊的男作家。

《聲譽》是理想國今年出版的唐諾的新書。唐諾是個大家,他曾經有一本書叫《那時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在裡面他推薦的那些書都讓人忍不住下單。

1988年,我在中央戲劇學院讀大一的時候,對一本名為《鄰笛集》的書印象深刻。其中收錄了博爾赫斯的一首詩《間諜》,“在我所仇恨的城市裡流浪,直到天明”,當時的我對北京就是這種感覺。

在《德伯家的苔絲》的序言裡,托馬斯·哈代寫道:“世界實在太擁擠了,所以無論怎樣挪地位,即使是最有理由向前挪動的一步,都會碰著別人腳跟上的皴裂。”他沒說撞到別人屁股上的痔瘡,但他的意思就是說你真不能在乎別人的想法,要不然你就沒法呼吸。

在我帶的這本《最美對白》裡,選了很多王家衛電影裡的臺詞。在我看來,王家衛所有的電影就是六個字“我心裡有過你”。

許多電影都是關於自我的故事。一個人的內心裡有我,但不一定流露出來,且不是說我喜歡你,我中意你,而是有你,有你就是極致的表達。

不過王家衛永遠拍的是“我心裡有過你”,過去完成時。他不會在愛的時候拍,他一定會在愛衰愛竭愛盡頭之後再來拍這一切。

Q:

閱讀是什麼?

A:

閱讀沒有高低之分,如同一條河流,不分上游和下游。閱讀就像一個人失散多年的親兄弟,它會幫助我們分擔痛苦。在書中見到一個人,你信任他,可以跟他傾訴,痛苦就切掉了一半。小時候我們說閱讀,都是一些格言警句,“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現在看來這些也不一定準確。讀書不一定為了進取,可能為了逃避。世界閱讀日,可能就世界逃避日。抓到一本書,鑽進去,然後把洞穴掩埋好。

Q:

在碎片時代還能好好閱讀嗎?

A:

沒有哪個時代不是碎片時代,任何閱讀都是讀碎片。萬花筒好像是個整體,但裡面每一個彩色的碎屑都是碎片,正是因為這些碎片,你才會有整體的幻覺。所以不用抱怨這是個碎片化時代,你依然可以讀很多書。

Q:

世界讀書日活動太多,但真正讀書的人多嗎?

A:

當年梁啟超在清華國學院教人讀經的時候,學生也不多,有一個學生上課唉聲嘆氣地說:“先生,怎麼辦呢,讀經的人這麼少。”梁啟超一拍桌子:“蠢才,從古到今都是這麼少。”我也這麼認為,其實讀書的人自古以來一直不是很多的,當然我不會罵不讀書的人為蠢才。

Q:

很多書讀完就忘,是不是虛度了光陰?

A:

國學大師錢穆說:“能存吾記憶中,方為吾生命之真。其在吾記憶之外者,皆非吾生命之真。”也就是說能記得住說明它重要,反之則說明它不重要。當然考試的話跟老師這麼說可能不太講理,但日常閱讀的時候可以這麼講。

招 募 信 息

“偽裝的日常:碎片時代下的閱讀”行為藝術展將開啟第三個月的招募,現在可預約2021年5月13日-6月18日的場次。

如果你也想像郭小寒、史航一樣來體驗四個小時的直播閱讀,歡迎報名。

TAG: 閱讀讀書碎片直播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