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每天瞭解古玩知識

古瓷鑑定除了我們常常提到的“五看”,即看器型、辨胎釉、看紋飾、看款識、看工藝還需要更多的瞭解瓷器相對應的歷史發展背景,對於很多剛剛踏入瓷器收藏這個大門的新朋友來說,光是看歷代的器型就已經讓你頭暈眼花了,但是僅僅這些還是不夠足以在收藏界立足腳跟。

【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有什麼比較快速的入門方法呢,有資深藏家建議,收藏古瓷器需要找到突破口,不妨從瓷器的底足開始上手。瓷器的底足是器物的一部分,雖然面小但是涵蓋的東西和知識要領卻非常的多,能夠抓住底足的特點,就能在鑑別瓷器的道路上越走越順,輕鬆的避開假貨,收藏真品。

瓷器底足的特徵千姿百態,一般來說古瓷底足留下最具說服力的年代痕跡無非這些特點:“乳突”、“旋痕”、“跳刀痕”、“棕眼”、“火石紅”、“敲底”、“墊燒痕”、“糊米底”、“沾窯砂”等等。

【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一、什麼是乳突?

瓷器底足的乳突是支釘燒造後形成的,也就是支釘燒造以後在底足就留下了乳突。乳釘始於宋代,元代的乳突比較明顯,明代早期的乳突也比較大,洪武中期較小,永樂、宣德時期乳頭較為細小,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時期乳突已經極為少見了,到了嘉靖萬曆年間又重新出現,一直到崇禎時期消失,具有乳突是大明王朝以及宋、元兩代古瓷的特徵。

【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二、什麼是旋痕?

旋痕也包含了跳刀痕,在明末清初最為明顯,而明初時期底足外壁有重刀斜削痕,早在宋代時期底足內壁上也有旋轉半圈的刀痕跡,致使中間隆起一脊樑。而在正德年間底足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

【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三、什麼是棕眼?

窯爐內始熔溫度較低,胎體內的鹽基氧化物不能及時得到分解氧化向外排出,而滯於體內,待高溫燒成時,仍在繼續分解氧化向釉面排出,形成大小不同的氣泡向上頂撞而把釉的分子向四周擠壓,破壞釉面的平滑從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或者說縮釉點。

棕眼在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比較常見,到了清代康熙時期底釉處出現了大小各異、疏密不均的棕眼,並且能從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體。而光緒、民國時期仿康熙的作品中,棕眼較淺,在棕眼中看不到胎體。

【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四、什麼是火石紅?

明前由於胎土中的含鐵量高,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為磚紅,甚至羊肝色,明時較淡,宣德時期仍舊常見火石紅斑,直到清早期仍可以見到火石紅,比如康熙時期部分瓷器。

【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五、什麼糊米底?

明前和明代時期砂底大盤,由於胎中含鐵量高,燒成高溫下要通風冷卻,吹風的砂底處氧化成米飯燒糊類似的片片痕跡。

【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六、什麼是敲底?

道光時期的鈞紅,因其釉料肥厚,燒製時流到底足和所墊之物連線在一起,為了將其分開,只好敲開,造成底足像狗啃一般,既便如此,由於年代較長,敲掉的部分胎色變深,手感上很平滑。

【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七、什麼是窯砂?

特定的燒製工藝,造成盤碗的底足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期不少瓷器的底足內沾有窯砂。

【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談談:隋唐時期古銅器的特徵

最全的瓷器開片特徵!這幾點學會後鑑定從此不求人

青花大王王步各時期的藝術風格及主要特徵

從故宮館藏看雍正青花瓷器的款識及底部特徵

明代瓷器的特徵及鑑定方法

(圖文

自網路

版權

屬原作者)

(宣告: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釋出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古玩知識】瓷器的底足是什麼?有資深藏家建議不妨從這裡開始上手

TAG: 底足瓷器乳突棕眼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