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116期)】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116期)】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投稿郵箱:wbfkblsl1@ycwb。com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116期)】

羊城晚報《惠州文脈》7月29日版面圖

荷花深處蓮藕香

□林秋萍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每年夏天,都會想起惠東黃埠西衝楊屋村的蓮藕,想採很多的蓮藕,置在家裡,做各種各樣的蓮藕宴。想起那一池荷花,真是驚豔了時光;也想誤入藕花深處,悄悄做一場幽夢。

到了每年六七月,是蓮藕成熟的季節。楊屋村蓮藕成熟時節的景象,絕對不亞於滿池荷花盛開的壯觀。整個夏天,藕香清揚,一派豐收景象。楊屋村的蓮藕肉質爽脆,藕斷絲連,不打渣,是食客們首選的桌上佳餚。不管是清炒蓮藕、釀蓮藕、蓮藕配花生,還是糖水蓮藕,都非常美味,據說還是一種滋陰補陽的佳品。由於品種好,蓮藕已成為當地的特產,目前售價普遍較高,是村裡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許多食客慕名前來,除了能吃到最新鮮的蓮藕,還能品一番海上風光。除了蓮藕,村裡還種植其他農產物,如水稻、番薯、花生等。閒時村民還會出海捕魚、撈蝦,村裡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楊屋村又稱楊厝寨,位於西衝北面,三面環山,正面較為開闊,村後有小高地,稱為龜形地,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很多宅子是明朝時期的建築群,屋宇、巷道排列整齊,佈局合理嚴謹,圍牆保護完好,最早的房屋已有400多年曆史,其中大部分都是百年以上的老屋。在惠東沿海農村,楊屋村是一座保護比較完好的古村落。

楊屋村較有代表性的建築有石屋、大王宮、楊屋小學和方氏祖祠。大王宮位於楊屋村左後角、楊屋小學左側,為清代中期建築。大王宮為三間二進廊建築,面闊9米,進深15米,夯築牆體批灰,宮內無牆有柱,柱為石方柱。兩進皆為花崗岩七架樑,穿鬥式。頭進為鑊耳山牆,素胎筒瓦,滴水剪邊;門為花崗岩方框斗門,門前三級垂帶踏跺,門上有壁畫;門設屏門,置於兩後簷柱之間。中為天井,兩邊設廊。二進為硬山頂,陰陽瓦;廳中設神龕,內供大王神像。

相傳古時,原本安詳寧靜、五穀豐盛、生活安樂的楊屋村突然有一天烏雲密佈,狂風大作,一妖魔將村中的牲畜全吃了,村民恐慌萬分。為了求平安、保太平,村民跪拜天地求神庇佑,感動了對面觀音山的觀音娘娘,觀音將此事奏請玉帝,玉帝即令天上三大王爺下凡降拿此妖。三大王爺接旨後立即趕到楊屋村後山南門障,看到洞中有一黑乎乎龐然大物,拔出神劍,一劍就將怪物刺死。眾王爺一看,原來是一條大蟒蛇,從此楊屋村及附近一帶恢復太平。村民們為了感念三大王爺的功德,分別在楊屋村、李屋村和下坑村建起了三座廟。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五為楊屋村大王爺生日。

楊屋村傳統美食和民俗慶典也是極其豐盛和隆重。其中的做年(即春節)、神生社日、婚嫁、喪葬禮俗,都讓人大開眼界。春節期間,不管是外出工作或在家鄉的村民必須在“送神”(農曆臘月二十五)日之前要歸家,而村中的長輩們要與村中賢達們商議春節慶典活動事宜,請戲班做大戲,或請獅隊舞獅賀歲等。村中家家戶戶要備年糕、水餈,並將房前屋後、村裡村外打掃一番,貼上喜慶的春聯,寓意除舊迎新。小孩們要在年三十中午洗好身子穿上新衣,大人給利是(紅包)。年初一子夜備清香迎財神,以及其他活動。

如今居住在楊屋村的人還很多,村裡面的老人和孩子看起來都非常健康,也許和海邊休閒的生活方式有關吧。除了那些老屋帶著歷史的痕跡外,楊屋村的生活狀態很有時代感。村民們都很喜歡運動,打籃球、排球、乒乓球和下象棋、游泳比賽等活動很受歡迎。老人們都喜歡在樹下下象棋、打紙牌,其樂無窮。

盛夏,就來一次楊屋村之行,品花嘗藕。挖一堆嬌嫩的蓮藕,做各種各樣的蓮藕宴,品一池將開未開的荷花,看蜻蜓在荷尖上掠過,味覺和視覺雙豐收,一定愜意無比。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116期)】

青青牧場 湯青 攝

西遊記

□夏楊

只因我心存疑惑

才來這紅塵磨礪

我留戀天邊的雲朵

不惜傾盡一生在路上

夢裡常回到故鄉

卻從未改變我腳步的方向

我想翻一個筋斗雲

卻總被誰緊緊束縛

生命是求信仰還是求自由

也曾在別人眼裡痛苦掙扎

前世的緣和今生的孽

多少事欲說還休

為此我常忘記了思索

任往事在心頭堆積重疊

唯有天上的星月

伴著我一路奔波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116期)】

曬稻穀

□盧兆盛

入伏後不久回了一趟老家,適逢“雙搶”大忙時節。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割早稻、插晚稻。中飯後,正準備下田去幫大弟幹活,大弟告訴我,不用去了,現在割禾打穀都是收割機全包了,閒不下來就去曬穀吧。

大弟家頭天打下的兩畝多稻穀,都已全部攤曬在屋前曬穀坪上。滿坪金黃的穀粒,像一張寬闊的金色地毯,在炎炎烈日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其實,曬稻穀,在農事中算是比較輕鬆的活兒了,比起插秧、割禾、打穀這些繁重的勞作來說,確實舒服多了。因而,以前生產隊出集體工時,總是將這一活計安排給那些老弱病殘的社員。一般一天兩人值守,負責曬稻穀的人,有一個名號,叫“曬穀員”。

曬穀員的主要任務就兩項:翻曬和看守稻穀。

翻曬稻穀的活計其實很簡單,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早上,社員們將頭天打下的稻穀從穀倉裡挑到村前的大曬穀坪上,用長柄木拖板將一堆堆穀子攤開、鋪平,剩下的事情就是翻曬和看守,留給曬穀員幹了;到了傍晚,曬穀員再將平攤的稻穀收攏,堆成幾大堆,分別蓋上薄膜,再用石塊壓實,以防晚間突然下雨淋溼稻穀。通常,新打下的稻穀,至少要連續曬兩三天,才可以完全曬乾。因而,它們只能在曬穀坪上過夜了。而晚上輪值看守稻穀的活,就交給了那些身強力壯的男社員。

儘管翻曬稻穀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也還是有一定的講究的。稻穀鋪開之後,約摸隔半個時辰,便要用木耙將穀粒翻一遍,目的是透過多次翻耙,確保每一粒稻穀都能儘快曬乾。木耙就像一把巨型木梳,在平攤著的稻穀上,“梳”出一行行長長的谷壟。整個曬穀坪看上去,就像一幅金色潑灑的油畫,漂亮極了。

而看守稻穀呢,則更輕鬆了。倒不是防備有人偷竊,而是防止雞鴨、鳥兒偷食。最難防備的是貪吃的雞和麻雀。常常是剛剛趕走一群,沒多久,又來一群偷襲。最煩的是麻雀,膽大而又狡猾,防不勝防。只要瞅準沒人,便悄悄飛到曬穀坪,就像跟人捉迷藏一樣。

曬稻穀,最怕的就是突然天降大雨。酷暑時節,陣雨確實常常不請自來,而且總是來得特別快,往往讓人猝不及防。

多年以前,天氣會不會出現變化,全靠經驗分析判斷。儘管大多有關氣象的農諺都很管用,但,也還是有失靈的時候。尤其是“雙搶”那段時日,凡是悶熱無風的日子,都極有可能會突然下一場陣雨,且大多都在下午襲來。有時人們正吃著午飯,突然,一場太陽雨砸下來;有時可能是下午四五時,本是太陽高照的,瞬間,天空烏雲密佈,不一會兒,雨點便砸下來了……

一旦稻穀被雨水淋溼,那就會帶來很多麻煩。溼透了的稻穀如若得不到及時翻曬,便會發黴,損失就大了。為此,在雨來之前,隊裡會趕緊增派一些勞力,幫助曬穀員搶收稻穀。人與雨,拼的是速度。常常稻穀收攏好了,人也被淋得渾身溼透。

曬稻穀,有苦,也有樂,但,樂比苦多,因為曬的是糧食,曬的是豐收,曬的是幸福……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116期)】

纖雲弄巧話七夕

□李仙雲

“七夕今宵望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七夕仰望浩瀚的碧空,總會想起唐朝小神童林傑這首《乞巧》詩。記憶在歲月裡穿梭,兒時每到這“女兒節”,與母親在庭院裡對月祭拜,在燭光中凝神斂氣手握絲線去穿那細小針孔,一份獨屬於七夕的爛漫歡欣已沉入歲月深處。又逢七夕,在錦詞麗語中神遊唐宋的夜空,一份纏綿悱惻的情思也在心中洶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的這首《鵲橋仙·纖雲弄巧》,據說是他望月感懷,眷念心中女子愁緒難遣,才落筆寫下這纏綿清婉的七夕翹楚之作。思緒少頃就被他帶入那遙遙迢迢的銀河鵲橋之上,在綺麗詭譎的雲彩間,點點繁星也帶著清幽愁怨。一對神仙眷侶繾綣深情,在金風玉露裡訴不盡的離愁憂思,那恍若夢境迷離虛幻的相聚良辰,溫柔似水的脈脈情愫,實在讓人不忍回看歸路。可相逢亦是別離,縱使心中千般不捨萬種依戀,也只能無奈地悠悠哀嘆,兩情長久又豈戀朝暮。

讀“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這種以景融情的極強代入感,隔著悠遠的時光之河,讓人猶如置身寂靜幽悽的古時庭院,蟋蟀在草叢鳴蛩,“驚落”的梧桐葉離枝飄零,仰望夜空,那雲階月地漭漭天河,牛郎織女彷彿被千重關鎖阻隔。在忽風忽雨的莫測變幻中,倏然間似乎讓人看到那個愁容“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清麗女子,心事重重,她滿腹悲愴孤寂,牛郎織女尚可在鵲橋一年一會,不知何日才能與離亂中阻隔的夫君再敘“一世情長”。

七夕之夜,閒坐葡萄架下,茉莉花的清香氤氳縈繞,凝望滿天星斗,杜牧的這首《七夕》倏然飄入心頭:“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細品慢吟間,無限的淒涼悲苦就從詩中漫湧而來,不由得想到那句“花落深宮鶯也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幽幽深宮,即使富麗堂皇也難掩佳人心中的悽楚落寞,一點暈黃的燭光冷冷地映於屏風上,靜謐的暗夜流螢撲朔迷離的綠光詭譎如夢,輕盈地執起綾羅小扇,在撲打中打發著難熬的寂寥時光。月色清冷君心如冰,牛郎織女即使隔著銀河天上人間,也可在年年七夕鵲橋相聚,悲己之心訴與誰人聽。

夜色如瀾晚風輕拂,數千載光陰飄忽而過。那些繽紛了流年的旖旎傳說,那帶著古老華夏元素的古韻習俗,讓一份美好情愫在心中洇染,也喚醒了我們深藏於心的浪漫情思,讓愛與真情永駐心間。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116期)】

漫話“三伏”

□戚思翠

“伏”,即藏,是會意字,意思說,人牽著獵犬伺機捕獲動物的樣子。《說文解字》中言:“伏,司(‘司’通‘伺’)也。”《廣雅》記載:“伏,藏也。”總之,“伏”字在各種字詞典中的解釋最主要的詞條就是“潛藏”。而“三伏”中的“伏”字,也是“潛藏”之意。

“三伏”,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民諺曰:“二暑相連進酷暑,夏至三庚便入伏”。所謂“伏”,就是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為炎熱的時期,民間稱其為“苦夏”。

據史料,秦漢時期,盛行“五行相生相剋”之說,認為最熱的夏日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故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總稱為“三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有時是10天,有時是20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虎年夏天,不同凡響。初夏時節就出現三十幾攝氏度的高溫。今年入伏時間是7月16日,“三伏”時長40天。而自2015年起,連續7年的“三伏”都是40天。堪稱“豪華版”,又叫“加長版”。

古代三伏天與其他時節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三伏天應控制待在戶外的時間,注意及時補充水分,以防中暑。要多吃新鮮水果蔬菜,適當食用菊花茶、羅漢果茶、清補涼等,少食冷飲、煎炸食品等,適時適當運動,切勿因貪涼而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中,同時要注意室內空氣的流通。還應保持心情安靜、平穩、愉悅,多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

我國農曆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時候。“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今年夏至是6月21日(農曆五月二十三日)。“夏九九”就從此日開始數。

猶記孩時祖母教唱過的“夏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爭向路頭宿;五九四十五,頭頂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太遲;七九六十三,床頭找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門前促織鳴。”既背下了這首歌謠,還學會了一些乘法口訣呢。這首“夏九九歌”,生動形象反映出從夏至節後經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的天氣變化,以及各個節氣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並告知人們當隨時令變化,注意身體的保健養生。

熬過了三伏天,涼爽的秋亦不期而至。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116期)】

綠豆滋心

□宮鳳華

村上春樹讚美夏天:“喜歡夏天的光照、風的氣息、蟬的鳴叫,喜歡這些,喜歡得不得了。”讀之,心裡一片波光旖旎。一勺綠豆湯、一盞薄荷茶、一碗荷葉粥,清涼清暑,清歡簡靜。

綠豆是鄉間神奇、多情的物種,田塍阡陌,家前屋後,不枝不蔓,嬌小纖弱,倚風自笑。晚風中搖曳的一株綠豆,有一種枝葉婆娑的豐茂感。葉片是一種柔軟的濃綠,散發著集天地精華凝聚而成的綠色光芒。豆花黃綠色,沾染了葉片的綠,一種脆而薄的黃。株株綠豆擠挨推搡,綠水泱泱,波光雲影,彷彿一場柔情飽滿的撫慰。

出莢的綠豆,柔滑晶亮,捧在掌心,溫潤如玉。綠豆綠得亮豔明豔,一種幽邃的綠。綠得優雅而詩意,綠得毫無節制。掌心一片綠,絲絲清涼直透心底。想象這堅硬的綠豆,會搖身變成爽口清甜的綠豆糕、綠豆湯、綠豆芽和綠豆粥,不禁莞爾。

宋人陳達叟《本心齋蔬食譜》記“綠豆粉也,鋪姜為羹”。記述了綠豆粉絲的做法。綠豆雖小,卻能在舌尖上騰挪輾轉,顧盼生姿,衍生出令人驚豔的美味。

每年梔子、鳳仙開得正歡時,祖母做的綠豆糕,最是消暑佳饌。於平淡庸常生活是一份慰藉,一份逍遙。

祖母先把綠豆泡軟,碾壓成泥,然後土灶小火慢煮,煮至綠豆泥。摻上麥芽糖、薄荷、玫瑰花瓣和糯米粉,糅合攪拌。均勻地攤放在竹製模具裡,上鍋蒸熟。蒸熟後的綠豆糕,色澤嫩綠、紋路細密,要用沁涼的井水晾涼。月光清澄,樹影匝地,我們圍著木桌,包裹蛙鳴,輕拈細品祖母的綠豆糕,啜飲祖父醃製的酸梅湯,流螢發出冰藍之光,荷風送香,親情洋溢,心生靜美,塵世的幸福伸手可觸。

夏日燠熱,熬一鍋綠豆粥,消暑解渴,養眼爽口。熬粥時,鍋內綠豆翻騰起舞,粒粒綿軟,綠豆沉浮,隨意盪漾,湯色鮮翠。喝一口綠豆湯,涼意沁人,最是暖心熨帖。輕啜細品,豆香在碗內繾綣,在舌間升騰,香氣與涼意,宋詞一般芬芳。

夕光濡染,晚風清涼,木槿花開,桌上一盆淺青噴香的綠豆粥,幾瓣鹹鴨蛋,幾莖醃瓜籽,紫色玫瑰腐乳,吸溜聲中,清涼來襲,洋溢著田園生活的清蒼疏曠。清淺流年,這清香瀰漫的綠豆粥便是簡單的幸福。

暑氣升騰,綠豆湯是解暑佳品。綠豆鐵鍋內噗嚕嚕旋轉盪漾,爭相怒放,“熬至滴水成珠”。豆香瀰漫,加冰糖、百合或薏米仁,若摻上幾粒枸杞,稠綠中隱一點豔紅,視覺享受,心境清涼。

綠豆湯綠得惆悵,綠得賞心悅目,綠得氣定神閒。綠豆帶著安定質地,解躁渴煩擾。綠豆湯晾涼後,舀一勺入口,不啻醍醐灌頂,甘露滋心,舌尖上的味蕾絕對是百轉千回。一股刻骨銘心的沁涼浸入肺腑,發出快意的戰慄。啜飲綠豆湯,品嚐人生沉浮,泰然超然。

綠豆伴夏,日子綿軟而悠長,浪漫且詩性。綠豆清夏,浮躁的心境漸漸沉澱下來。綠豆煮夏,一夏的滋味深蘊其中。慢慢地熬,熬煮一份心境,熬煮一份清涼恬淡的生活。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116期)】

夏天,來一碗刨涼粉

□陳愛蘭

我家附近有兩個賣涼粉的攤點,相隔一步之遙。

路南是位大媽,面板白,幹練,賣涼粉和鹹鴨蛋。路北是個乾瘦老頭,機靈,除了涼粉和鹹鴨蛋,兼有油炸的蠶豆、花生米,以彌補自己的“劣勢”,兩邊和氣生財。

一到夏天,兩把大傘一撐,兩個罩籃一支,罩籃裡放著一大團涼粉,穩當地坐著。旁邊三四個裝滿涼粉的小碗,殷勤地站著。各種佐料盒子,隨時待命。

一有人問津,賣涼粉的迅速澆上麻醬油,麻利地撮上一點香菜、榨菜、什錦菜,問一句,辣的還是不辣?轉眼間一碗色澤繽紛的刨涼粉已遞到你面前。

性子急的,站著三扒兩咽風捲荷葉。不急的坐在小方凳上,斯斯文文地吃,最後把粘在碗邊的粉條,一根一根搛下來,一起夾進嘴裡,滿意而去。

下班高峰期也是攤點最忙的時候,跟著城市歡快的節奏,兩邊都圍著一群人,總有相熟的,隔空聊上幾句。面板白的大媽因為忙,白裡透紅。乾瘦的老頭因為忙,精神矍鑠。更多的人打包,與家人共享。我也常常湊過去,喊一聲:“一碗微辣的帶走!”

喜歡吃刨涼粉很久了。

三十多年前在縣城上班,每天車間、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盛夏的傍晚,回到擁擠的宿舍,悶熱難當,離開飯還有一段時間,百無聊賴時,一聲悠揚的“賣涼粉啊”從窗外飄來,姑娘們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地拿著搪瓷小盆子,循聲而去。

廠門口,一輛三輪車上放著一個大臉盆,揭開臉盆上的毛巾,晃悠悠的涼粉,暗青色,透著盈潤的光,像深冬明月。賣涼粉的用一種特製的鎪子一圈一圈在涼粉上盤旋,粉條就從鎪子的圓孔中冒出來一層層碼在碗裡,變得瑩白可人。加入調料,姑娘們全身心地投入,大快朵頤。

倘若有一天賣涼粉的因事不能來,一個個霜打的、蔫倒在床。等吆喝聲再次響起,就像嘹亮的衝鋒號,姑娘們蹦起來瞬間沒了影。就這樣,寂寞難耐的長夏,因為涼粉,變得清涼美好。

刨涼粉好吃不貴,亦上得了檯面。如今在豪華的酒店,一桌酒席的冷碟裡,常看到一盤刨涼粉,清麗優雅,在其間不卑不亢,極具個性。

刨涼粉搭鹽水鵝是夏日一絕。父親說一素一葷,爽滑香嫩,最能滿足口腹之慾。小時候有一回,立下軍令狀、完成銷售任務的父親,長途跋涉而歸,帶著一身的風塵,去理髮店剪好頭,便到涼粉攤買了一大碗刨涼粉,再拐到滷菜店切了半個鹽水鵝,犒勞全家。

晚上,小長桌搬到天井裡,一家人圍桌而坐,父親把酒言歡,分享旅途的奇聞趣事。

因為熱,汗從脖子上往下淌,父親用毛巾擦一擦,搛一筷子涼粉,咪一口酒,有聲有色接著說。我們四個小孩一邊聽,一邊一口涼粉一口鵝肉。那時生活清苦,鹽水鵝進家門只是曇花一現,所以那美妙的滋味就像愛情突然出現在青春裡,美得讓人難忘。不知不覺鹽水鵝吃完了,父親一塊也沒捨得吃,滋味全給了我們。那一晚,星光燦爛,蟬鳴婉轉,我們度過了父親演繹的一次曼妙時光,記憶猶新。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稱北宋時汴梁已有“細索涼粉”。涼粉的歷史不短,一直到今天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裡,想來食物的美好,不在於它的金貴,而是自身散發的魔力,人也一樣。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炎夏已至,來一碗刨涼粉吧。

責編 | 朱光宇

TAG: 涼粉稻穀楊屋蓮藕綠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