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央溼地,奔向國際

穿過龍潭村,來到風光旖旎的綠意叢林,往不遠處眺望,便是城市地標建築廣州塔與一片繁華高樓。從廣州中心看海珠溼地,這是在城央可以實現的詩與遠方。

廣州:城央溼地,奔向國際

10年前,廣州放棄萬億商業開發價值,爭取到全國首例“只徵不轉”政策,永久保護萬畝果園、保護海珠溼地。走過10年流金歲月,海珠溼地不僅為廣州市民留下一份鄉野拾趣,也形成了中心城區獨特的江、湧、湖、園、林於一體的江島生態系統。

近日,《廣州市海珠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提出支援海珠溼地申請認定國際重要溼地,加入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自然保護地“綠色名錄”,並助力廣州申報國際溼地城市。

從城央溼地,邁向國際溼地。作為廣州中心城區的海珠,探索出一條都市生態與經濟互動發展的新路子。

繁華都市裡的一片“綠心”

每到週末,海珠溼地遊人如織。一片花海、一汪綠湖、萬里碧道,足以吸引市民在這裡駐足一日。

事實上,從飽受侵蝕、瀕臨消失的萬畝果園,到具有全國引領示範意義的國家溼地公園,再到打造全國最好、全球標杆性城央溼地,海珠溼地之於廣州的意義,絕不僅是一處綠意盎然的休閒之地。

廣州:城央溼地,奔向國際

在過去,海珠溼地又被稱作“萬畝果林”,一直以來都被作為廣州的生態保護區。隨著城市擴張,萬畝果林漸漸被城市建築包圍。當其時,果樹種植的人均年純收入僅為300多元,無法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只能種果樹,不能“種”房子,一道生態紅線的存在,讓城市“保肺”和村民“保胃”之間的矛盾逐漸凸現。

海珠經過多番探索,在10年前找到一條新的出路——“只徵不轉”,政府將萬畝果園集體土地徵收為國有,但不轉變農用地性質,作為永久生態用地予以保護,由政府統一保護、統一管理果園,讓村社和村民安心在留用地上發展集體經濟。

這一招,既讓城央保留了生態園林,也讓村民有了生活盼頭。

《廣州市溼地保護規定》設“海珠溼地保護特別規定”專章,對海珠溼地永久保護、海珠溼地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其保護管理措施作了專門規定。

10年來,海珠溼地充分扮演起了“城市生態守護者”的角色,品質顯著提升。海珠溼地榮獲首屆“生態中國溼地保護示範獎”、成為首批全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上榜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範例,並代表中國角逐2019年度第12屆迪拜國際可持續發展最佳範例獎。

前不久,海珠溼地景觀品質提升工程設計實施一體化專案順利竣工透過驗收。該專案提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享的“城央生命共同體”設計理念,打造與城市共融、具有果林與溼地特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高品質國際溼地。

這片面積1100公頃的“巨無霸”城央溼地,成為廣州在城市快速擴張中保留下的珍貴生態空間,正在重塑城市與自然的關係。

城央築起“物種之家”

在城央溼地發現全球新物種,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現象。但這個現象,兩次在海珠溼地出現。

2月18日,在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聯合舉辦第26個世界溼地日廣東省宣傳活動上,海珠溼地公園首次釋出全球新物種——海珠琺軸甲。“這一新物種的發現,再次印證了海珠溼地生物的豐富度和多樣性,顛覆了人們對城市公園的以往認知。”海珠溼地自然學校自然導師朱江曾表示。

在海珠溼地發現新物種“海珠斯螢葉甲”“海珠琺軸甲”,成為廣州城市生態環境恢復的一個重要指徵。記者瞭解到,近10年來,海珠溼地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修復專案,物種數增加了260%。這裡不僅是廣州市民親近自然的生態樂園,也是野生動植物的城央生態家園。

廣州:城央溼地,奔向國際

目前,海珠溼地記錄有維管束植物835種、動物888種,包括昆蟲類、兩棲類、爬行類以及鳥類和魚類等物種。值得注意的是,海珠溼地監測到極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黃胸鵐,以及灰林鵖、白腰草鷸等等,城央再現一幅魚鳥成群的壯觀景象。這也是一到觀鳥季,“長槍短炮”集聚海珠溼地的原因所在。

《規劃》提出,要持續推進海珠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開展溼地植被恢復,重點完成海珠溼地紅樹林恢復,透過封禁溼地修復區域、種植鄉土植物、進行群落結構配置和最佳化等措施恢復林草植被。推進生境結構恢復與改善,透過引入關鍵種,建立適於鳥類、魚類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恢復溼地的生物多樣性。

“十四五”期間,海珠將透過建設生態系統定位、增加生態區多樣性、為動植物提供良好棲息地等多項措施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探索生物多樣性資源資訊化保護模式,構建生物多樣性資源庫,逐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

綠水青山有“價”可估

既守得住廣州城央的溼地風光,也讓老百姓共享“廣州綠心”,還能讓綠水青山有“價”可估。如何實現一舉三得,海珠有了新的探索。

據瞭解,海珠正在與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城市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合作,開展海珠溼地生態系統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測算,並將逐步構建“城市GEP”核算體系,全面測算區內溼地、河涌、碧道、綠地等轄內 生態資源的多方面價值。

用直觀的數字為無價之寶的生態環境資源“核價”,將使公眾對自然與生態環境對人類福祉的貢獻與支撐作用有更直觀的認識,進而更好地保護自然生態。

廣州:城央溼地,奔向國際

《規劃》中提到,海珠將開展減汙降碳協同治理,支援將溫室氣體管控制度納入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發揮溼地生態系統吸碳固碳優勢,加大對溼地碳匯功能的研究力度,推進海珠溼地碳匯工作,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這是海珠創新低碳發展試點的一次示範之舉。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海珠將結合區內產業特色,探索近零碳發展模式,支援紡織面料等產品的低碳產品認證,推進園區、社群、企業等多層次的低碳試點示範。

為充分釋放綠色價值,海珠將透過城市更新契機,合理整合海珠溼地核心區邊緣零星地塊,研究謀劃涵蓋“溼地+林蔭大道+高質量街區”三個圈層的“環中央溼地價值圈”建設,使溼地周邊建築 環境與溼地互相融合,提升溼地景觀品質,打造特色嶺南溼地文旅小鎮。

根據《規劃》,到2025年,以海珠溼地為生態核心、“江、湧、湖、 林、園”為生態骨架的生態網路體系將不斷完善,成功建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南方日報記者】劉珊

【攝影】謝惠強

【作者】 劉珊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溼地海珠生態城央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