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永壽婁敬墓

文圖/陳愛國

在關中西府一帶,人們習慣把秦嶺叫做南山,而把千山及其延伸段稱為北山。而這北山的最東邊有一座高矗的山峰,古時叫明月山,漢代名臣婁敬後來隱居於此,他為當地百姓除疾治病,扶危濟困,深受群眾愛戴。他死後葬於明月山。百姓 為了紀念和頌揚他的功德,將明月山改稱婁敬山。現在山上有婁敬墓,婁敬廟,並有十多塊碑石,被稱作“小碑林”。

遊永壽婁敬墓

遊永壽婁敬墓

遊永壽婁敬墓

5 月30 日上午,我和幾位朋友慕名來到婁敬山,參觀遊覽這個1957年就被陝西省政府命名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景區。

遊永壽婁敬墓

婁敬是漢朝人,與劉邦、張良、韓信都是同時代的人。漢初國都未定,婁敬 時為戍卒,途徑洛陽時,求見劉邦,陳其國都設於關中的建議。劉邦屬下多為山東江蘇一帶人,傾向於將國都設於洛陽。後由於張良支援婁敬,劉邦權衡後釆納了婁敬的建議,定國都於長安,從此長安才有了十三朝古都的輝煌。後婁敬成為劉邦的謀士之一,又提出與匈奴和親交好,為西漢前期創造了和平發展的機會,為鞏固西漢政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再後來婁敬與張良一樣,急流勇退,甘當閒雲野鶴,張良隱居於留壩紫柏山,而婁敬則隱居於這明月山中。

遊永壽婁敬墓

婁敬山東側半山青石崖上,有一孔石室古洞,名為清風洞,此洞背風向陽,俯瞰山下,一切景物盡收眼底。傳說當年婁敬就是在此洞中參禪悟道,靜心修煉,最後才羽化成仙。當我站在洞外一棵樹下,瞭望山下蔥籠翠綠的樹林和梯田裡即將成熟的麥子時,一股清新氣息和麥香味撲面而來,一種豐收的喜悅頓時也湧上心頭。我彷彿看到一代先賢,正坐在洞口欣賞著這美麗的風景,併為今天的社會升平和百姓安居樂業而感慨不已。

遊永壽婁敬墓

遊永壽婁敬墓

遊永壽婁敬墓

遊永壽婁敬墓

我們從一座寺院進入,繼續上山有一條小路,也不太陡,只有五六十米就來到山頂上的一塊平地。靠左側有一座廟,右側略高的地方是婁敬墓,中間就是那片碑石,也稱小碑林。據說這十多塊石碑均為明清時所立,經五六百年風雨侵蝕,雖然碑文模糊,難以辨認,但不難想象,碑刻文字必然是對婁敬人格品德的褒揚和肯定,這麼多石碑豎立於這偏僻的山嶺之上,更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蒼桑感。墓廟中間有一條長滿茅草的甬道,兩邊插著許多小旗子。因為柏樹很密,林中雜草叢生,也望不到更遠的地方,但明顯感到這是一段山樑,周邊是懸崖峭壁。山下豔陽高照,悶熱無比,此處卻樹蔭遮天,涼風習習。我們在一座小亭略作停留後,觀看了部分碑文,又用手機隨意拍了幾張照片,就準備下山了。

遊永壽婁敬墓

遊永壽婁敬墓

遊永壽婁敬墓

站在山樑上,可以望見遠處羊毛灣水庫的一片水面。這婁敬山下東邊不遠的地方就是永壽縣店頭鎮,這裡是離開永壽縣本土的一塊飛地,向南過了梁家村後就是扶風的地界,向東至儀井的周圍都是乾縣屬地。

遊永壽婁敬墓

遊永壽婁敬墓

下得山來,仰望著高大雄偉的婁敬山,它從西邊延伸而來,到這裡卻戞然而止,多像一個高高揚起的龍頭,目視著從它眼前潺潺流過的漆水河和遠處羊毛灣水庫的一泓碧水,似乎正欲引頸痛飲。而這條龍的龍身卻在扶風岐山北山一帶,這條東西向的山脈和它高高隆起的身姿,冬天能遮擋住冰冽的西北風,因而使西府及店頭一帶總能風調雨順,物阜民豐!

再見了,氣勢恢宏又讓人印象深刻的的婁敬山!

寫於2022。5。30

關於作者

遊永壽婁敬墓

作者檔案: 陳愛國,陝西武功縣人,鐵路退休人員。愛好寫作、自駕遊、硬筆書法和鄉土文化。《武功書院》特約撰稿人。

宣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文責自負,和本平臺無關

歡迎分享到

朋友圈

或點選右下角

在看

TAG: 婁敬婁敬山明月山劉邦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