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佈後,全國共有2666個村落,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溫州就有9個村上榜。截至目前為止,溫州已有29個古村入選!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甌越大地的這29處獨特韻味的古村

它們隱於山水間,默默述說著古人無窮無盡的智慧

它們代表了各個縣市的特色歷史和文明

它們代表了明、清、宋……的建築特色

尋味這古村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品味雋永如斯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矴步頭村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在浙江的最南端,蒼南縣橋墩鎮,深藏著美麗的矴步頭古村落。村落蒼南縣母親河橫陽之江的上游,距蒼南縣城25公里。被譽為:“村中有景,景中有村”。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古建古街古風村,小橋流水矴步村。該村已有200多年曆史、保留著磚木結構房子的古街道。在這裡經常上演京劇、布袋戲、木偶戲;村民家中都會有傳統的手打年糕;拐角有一家百年老店,見證了矴步頭的前世今生。這一切,都讓矴步頭的古樸民風發揮到極致……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山裡的溪水處處可見,流量較小,只有夏季才偶發山洪。於是勤勞聰明的山裡人發明了“矴步”這種堅固實用、省時省力的簡易橋樑,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現在見到的“矴步”,不少已經經歷了百年的滄桑。矴步,是橋樑的原始形態,學術上稱堤梁橋,因其形狀酷似琴鍵,故人名為“琴橋”。村落的名字含有矴步,可見此地矴步更是別具特色和紀念意義。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僅有一百米的矴步頭老街,有著老街該有的模樣,商鋪的門依然還是開一扇門板、卸一扇門板,現在的人們在這條街上賣著各種手工製作的美食或者其他,有一家特別出名的豆腐店在老街已經擁有了百年曆史,傳承到第四代了。一條小小的老街,別看其貌不揚,它在清代和民國期間,可是浙江南部茶葉和菸葉最主要的集散地呢。那個時候的矴步頭街,有許多隔壁的比如泰順、文成等地的村民將茶葉運到矴步頭街上來售賣,自然而來也就有了許多旅店、飯店等各種生活商鋪。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順著溪流環溪山路,過了一座石板橋便看到一座古樸的四合院民宅,這是矴步頭村清代民居——謝廣昌古宅。 保留200多年曆史的謝廣昌古宅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古樸自然。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建於道光年間的謝氏祖宅,是子孫們辛苦賺來的錢建起的一座“廣昌大屋”,其實廣昌樓有兩座屋子,一個“下廣昌”,一個“頂廣昌”,嫌麻煩,我們都直接稱為“廣昌內”。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就只剩下頂廣昌了,下廣昌在某次失火的時候已經被焚燬了。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若不是被旅遊挖掘,或許矴步頭可能依舊不為人知的隱藏在玉蒼之南的山裡,保持著日出而作日末而息的安閒。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從矴步頭老街道再往裡走,這裡是另一片新的天地。徜徉在綠意盎然的竹林裡,頗有步入世外桃源般的清新之感。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這裡的竹海給人一種置身於原始叢林中的錯覺。卸下一身的負擔,去矴步頭竹林中呼吸最乾淨的空氣。據說這片竹林一頭一尾看起來,就像是一艘船!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水碓坑村

甌海的水碓坑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濃縮著厚重的千年造紙文化縮影。水碓坑村正是第五批入選的村落之一。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水碓坑村住民以潘姓家族為主,其先祖自清康熙年間從附近的言章村遷入水碓坑村,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曆史。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村落掩在群山之中,一條小溪從村前穿過,小溪兩岸遍佈水碓作坊,保留了較完整的紙文化村落形態。水碓坑村有水碓3所,紙槽27座,醃塘39個。其形成和發展完全反映了當地以造紙為主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是澤雅紙山文化的一個縮影。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古村落的民居建築主要集中在小溪南面,沿山勢高低而建,村內的建築均為素石外牆與內部的木質結構,為二層樓屋,除一座為九開間外,其餘全為七開間。每幢房子前院是用石頭拼成的寬闊“道坦”,通往村子的道路也均為石頭鋪築石階小道。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目前有古民居建築共有20多座,建築風格可歸入江南清代民居形式,頗具地方特色。其合理的建築佈局和古樸自然的建築群是研究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村落建築技術、建築藝術和建築觀念的實物例證。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位於水碓坑村的澤雅紙山民俗文化專題展示館值得一看,古老的大院屋,面積約300平方米,裡面陳列著造紙工具、紙農勞作工具、生活用品等200多件實物及圖片,全面展示著紙農的勞動、生活、“紙山”民俗風情及豐富的民間民俗文物,是澤雅紙山社會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紙山文化的縮影。在此展館,透過紙農的一天、紙農的一年、紙農的一生,你可以讀懂千年紙山的靈魂所在。

黃南林坑村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楠溪古村之黃南林坑村,小小廊橋、潺潺流水、茂林修竹、古楓蒼松,把這個小小的村長點綴的分外優雅和自然古樸,表現出生態環保和詩情畫意。“淹沒深山中的璞玉”,這是每個初到黃南林坑村的人的初步印象。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林坑村位於楠溪江上游巖坦真境內黃南溪源頭附近,北臨仙居境界,為溫州市最北村莊之一。村落在群山環抱之中,是一個130多戶人家,500多人口的小村莊。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據村史記載,林坑毛姓人家的始祖毛公氏由江西省安吉縣遷至浙江台州。到了19世紀明朝洪武年間,台州毛姓的毛繼原公喜歡狩獵,有一天在山野打獵,追了好長時間,追了好遠的路途,在山野峽谷深山林中追累了,不見了麋鹿的蹤影,於是臥地而睡一夜。他一覺醒來,見到眼前山水景色綺麗,氣候宜人,風清氣爽,因此他就在這裡結廬安家落戶,繁衍生息。現在毛姓居住林坑已歷45代,有700多年的歷史,以農耕經濟為主,兼營竹木。因林坑四面竹木茂盛,溪深谷幽,地形獨特,故取名“林坑”。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林坑村有大小二層樓閣式古木屋45座,依山就勢而建,房子緊貼山勢起伏,呈階梯狀高低錯落,層層疊疊,無序卻自然,變化中統一,猶如天工造物,富有相當的美學價值。常年浸潤在水氣中的青瓦顯得格外凝重,木結構卵石砌基的房屋顯得樸素真實,野趣天然,完全體現了木石的本形、本性、本色,造型玲瓏剔透,線條生動流暢,十分古樸自然,與四周秀麗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反映了村民們淳樸的性格、濃郁獨到的山水情懷。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一條小小溪坑從村中穿過,為寧靜村莊增添活力,溪澗上架有無座大小不同的石拱橋、木築廊橋,小橋溝通了兩岸村民,帶來了交通的便利,讓這個小村莊顯得更有靈氣。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村周圍,群山起伏,蜿蜒曲折,猶如五龍捧珠,村莊就成了一顆“明珠”,就似鬼斧神工,形成了這村居的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美妙絕倫的格局。村後一大片的原始森林,使青山顯得格外蒼翠,修築茂林連片搖曳,更顯出大自然的神韻和生態的美妙。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現今,林坑村經過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向世界的傳播宣傳和各大媒體的報道,使得許多大學美術系師生不斷來此寫生實習,小村聞名中外。中國臺灣政壇的知名人士連戰,著名的巨星劉德華、影帝尊龍、歌星李玟等都踏進了林坑古村。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現今的林坑村,不僅是一處生態旅遊的好去處,而且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與美術寫生、攝影創作的基地,同時也是一所探討山地民居建築和鄉土文化研究等諸多學科的現實課堂。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林坑,村溪水流了多少年?無人知曉,人們只知道,她是小小的村子,歲月之手輕輕的就捧起了她的袖珍;她又是如此的寬敞,寬敞的可以容下一切對古樸山水珍惜的情懷,一切對人類家園的美麗遐想。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巖龍村

巖龍村(又名巖寮)位於永嘉西北隅的巖坦鎮潘坑社群,地處楠溪江源頭,是市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全村有800多人口,村內自然景觀優美,人文資源豐富。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巖龍村四圍青山環抱,一水繞村西而流,可謂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巖龍村始建於南宋淳佑年間,迄今已有700多年了,為季氏聚居繁衍之地。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巖龍古村,青山環抱,綠林遍野,村中有十分突出的古風遺韻,古意盎然:古樹、古橋、古民居、古牆、古廟、古祠堂薈萃一村,村裡有紅豆杉、銀杏、糙葉樹、樟樹等古樹,還有多座百年古屋,大樟樹邊上還保留有季氏祠堂,還有建於宋代的古橋等,這些都是巖龍村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也是一個血緣村落,以季姓為主,古有巖川、巖寮之稱。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村口一棵大樟樹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它樹圍9米多,是永嘉“胸圍”最大的古樹,樹高30餘米,樹齡有800多年。樹幹底部出現了一個大洞,卻依然枝繁葉茂,生命力頑強的它,一直被季氏族人視為風水樹。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村旁的小溪,清澈見底,就如一條銀色的帶子。走在的小路上,一邊是潺潺的溪水,一邊是多座百年古屋,古老的窗欞,散發著陳舊的木香。在巖龍村頭還有一座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的石拱橋,橋頭立有一塊青石《造橋碑誌》。在村尾通溪下百丈坑的柴路外側的溪澗邊上,兩棵古楓香樹挺挺而立,高達數十米。順溪澗邊的小路往村頭走,路邊一棵銀杏高約40餘米,枝葉向溪澗上方生長,樹齡起碼也在600年以上了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濃厚古樸的人文景觀,銀杏樹很源生態,非常值得去一趟。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許多古屋的木質早已斑駁陸離,纖維剝落,一臉的滄桑,仍無法掩蓋住其歲月散發出甜醇地芬芳。藍藍的天空、悠閒的流水、蔥蘢的樹木、嫋嫋的炊煙,給人一種時光倒流,恍惚而入桃花源的感覺。

龍門村

馬站鎮蒲門社群龍門村地處浙閩通衢,位於蒼南縣馬站鎮蒲城社群蒲壯所城內,擁有明洪武十七年(1384)修建的抗倭海防軍事體系。1996年,蒲壯所城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這裡因地勢險要,唐宋以來即為海防要塞,明初建立蒲門所城,後壯士所城併入合稱為蒲壯所城,簡稱蒲城,是國內儲存最完整的抗倭古城之一。村內文化古蹟星羅棋佈,當地民謠有:“一亭二閣三牌坊,三門四巷七庵堂,十字街口奠基石,廿四古井八戲臺”。村內代表性街巷有:跑馬道、鐵械局巷、馬房巷、社倉巷等,鱗次櫛比散落著具有浙南特色的大大小小四合院古民居。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城堡依山面海,南方正,北弧圓,平面呈“天圓地方”狀。城牆周長2公里,城堡分東、南、西三門,各門均築有甕城和城樓。城內街巷排列成“四”字形,街街相貫,巷巷相通。這裡民風淳厚,民俗獨特,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拔五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迎神賽會”等民俗活動,獨一無二,場面恢宏,蔚為壯觀。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蒲壯所城位於我縣馬站鎮蒲城社群浙閩交界處附近的山麓,龍門村則地處蒲壯所城內。幾百年來,代代相承民俗傳統文化,讓龍門更添幾分耐人尋味的心象風景。2013年,龍門村開始建立文化禮堂。以“挖掘文化、傳承民俗”為原則,經多年的建立工作,現在的龍門村文化禮堂不僅是本村村民自娛自樂的文化場所,還是眾多遊客來蒲城遊玩的必去景點之一。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龍門村有470多戶,全村共1790餘人。村子不大,古蹟不少。2012年,村人集資重修晏公古戲臺。古戲臺始建於清代嘉靖年間,1979年改為土木結構電影院。作為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者,戲臺也是所在地區人民群眾信仰和信念的象徵,本身就具有凝聚民心的作用。龍門村村委以此為契機,龍門村順勢建設文化禮堂,讓文化禮堂沾著泥土接著地氣“走進”村民心中。總佔地面積450多平方米的龍門村文化禮堂,古樸而厚重,幾個功能區主題分明又彼此融通,如同小型的民俗博物館,歷史文化、民俗記憶、村人村事相映成趣。

上交垟村

泰順,上交垟古村落位於浙江最南浙閩交界處,羅陽鎮城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一處隱匿的古樸世界。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這裡融合了浙閩建築特色的古民居,隱於深山之中,處處散發著自然恬淡的氣息,就像一幅展開的畫卷,充滿了詩情畫意。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清嘉慶年間,兵荒馬亂,祖籍福建同安的曾氏遷居於此處。200多年間,子孫支派繁衍,男耕女織,創造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在長期安居樂業的環境下,曾氏一族亦是人才輩出:有舉人一名,貢生七名。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曾氏家族在此村落聚居,沿襲福建土築的特色,修建了高大結實,有糧有水的貯料與防禦型土樓自保,如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這裡的曾氏土樓與水城厝。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曾氏土樓是一座典型的方型土樓。只有一扇大門能進出,左右方和後方挖有護城河,既有隔離作用,又可為防火所備用。圍牆高大,下層用塊石砌成,上部用泥土夯牆,平時充當堆放穀物和農具的倉庫,一旦有入侵者,他們就集中入土樓藏身。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圍牆內部用柱子與梁木形成二層建築框架。四個層角均有樓梯上樓,二樓四面迴廊相通,當地人也稱之為“四面廳”,平面呈“口”字形佈置,四面的建築圍成了中央的天井,別具特色。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水城厝位於土樓西面,環繞曾氏家廟而建,呈圍牆式。原有建築三十多間,家廟的左右兩邊原本有民居建築,是曾氏的祖屋。水城厝與家廟間為半月形的水塘,在家廟門樓東西各有兩條土石堤路貫通水塘。站在遠處看去,在水城厝包圍下的曾氏村落就像一座小城池,只要將唯一的一座大門一閉,儼然可據關自守,隱隱顯示出曾氏家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在上交垟古村落,儲存完整的民居建築還有藥店、下新厝、凹店、下書齋、上書齋、外店等。這些民居大多為合院結構,也有呈“一”字形的民居建築。民居簷柱與金柱之間的抱頭梁很多不做“月梁”式樣,而呈直方形,並在梁頭稍事雕刻。有少數民居的抱頭梁整段兼作淺木雕,風格樸實、淡雅。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質樸的古村落,令人眷戀和嚮往。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古意綿長,引人入勝。附近有古廊橋、紅巖雙瀑等景觀,值得一遊。

臺邊村

臺邊村因村居紫花潭邊,古稱潭邊,後人以諧音簡寫為臺邊,1958年稱臺邊大隊,1984年改稱臺邊村。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臺邊村位於司前畲族鎮西北面,距鎮中心3公里,東臨司前村,南界左溪村,西接裡光村,北鄰竹裡鄉。全村總面積6699畝,其中山林3854畝,農田480畝,山園860畝,種植水稻、番薯、蔬菜等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司前臺邊村地處裡光溪畔,依靠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和數十年的擴建,在園州對面修建了新的居住點,逐漸形成現在臺邊的全貌。臺邊古村落均得到較為完整的儲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圓州古村落。圓州古村落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後有靠山,前有案山,左右為護砂,中間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形成了相對卦閉的環境。

司前臺邊村現存洋頭厝、老厝、外厝、吳厝四座民居,建築風格相近,均為合院式。民居圍牆高築,一進為磚、石、木構築的牌樓式門樓,街弄四通八達。因其獨特二重門樓建築,酷似唐代的民居風格,逐漸吸引了許多電視、電視劇組來村裡取景拍攝。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東垟村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龍鬚巖下地靈人傑開昌運,筆架山前雲瑞風清啟太和”。這是對東垟村的寫照。東垟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筱村鎮南面。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東垟村現存有大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有門樓外古民居建築群,新厝下古民居建築群,西村古民居建築群等和國寶廊橋-文重橋。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東垟村是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景觀,是中國數千年來農耕文化的載體,也是最能體現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和人文內涵,也可以被稱為“民間收藏的寶庫”。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建築多為懸山式屋頂三合院式二層木結構呈星狀連片分佈。除三大古民居群外,東垟村境內還有國保單位文重橋和中國十大最美古道之一的泰順古道代表盧坑嶺古道,並儲存著泰順現存最長、最為完好的歷史文化街區風貌,村落建築融匯中國南北古代建築的風格,古民居、古橋、古道、古書塾、古診所、古戲臺、曲窯、商鋪等一應俱全、功能完整,此外還有極富時代烙印的老郵政局、大會堂、老區公所等。

黃檀硐村

樂清黃檀硐古村落。位於樂清市城北鄉,名字聽起來就格外優雅美好的村落,始建於宋代,至今古樸靜美。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黃檀硐村始建於宋代寶慶年間,距今已有800年曆史,面積20。7公頃,海拔400餘米,由於深居山中,是溫州難得儲存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因村落的山坡上,有一片黃檀樹林,而黃檀樹林上面的懸崖峭壁,深藏有一洞穴。所以這個美麗的村落,被叫做了“黃檀硐”。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村落四面環山,除東南西北四處寨門外,別無路徑出入,大量的明清建築因此得以儲存。村裡自然風光獨特,東西有瀑布垂流,南北有峭壁高聳,高聳入天,為黃檀硐佈置了天然的屏障。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兩條清澈的小溪穿村而過,小溪上石橋橫臥,把村莊和田園簡潔地連線起來。整個山間田園村落,宅院們毗鄰相接,有“尋得桃源”之說。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古村落裡,古老的大小建築依山而建,因勢而造,錯落有致,盡顯人與自然的融合、和諧。各處舊宅石屋,均採用來自周邊山上扁平如年糕的石塊砌牆。建築都是大瓦當、青磚、石塊、木材,每一處建築細節都十分耐人尋味。石砌牆採用穩固的V形砌築,非常有秩序和韻律感。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村民們大多姓盧,有盧氏宗祠,始建於清朝咸豐年間,至今一百多年,建築充分展示黃檀硐村歷史文化的深厚內涵。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東不(dun)大宅是黃檀硐寸的三合院式代表建築之一,坐西北朝東南,懸山頂,由門臺、廂房、正屋組成三合院式,外牆均為塊石壘砌。臺門石構建築,懸山頂。正屋的門窗上雕刻各不相同,浮雕精美,是黃檀硐寸儲存最完整的民居。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村裡的居民們,順水而築,沿水而居,陪伴著細水長流和時光悠閒。黃檀硐古村的清溪,別具特色,它的河床幾乎都是由山石整體構成,流水河床一動一靜,渾然一體,自然的山水雨水聚集形成村裡的河流,滋潤著整條村子。村民們愛水護水,水流溪床之上,非常清澈潔淨。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走到村落的制高點,俯瞰著歷史悠久的古村落,炊煙裊裊,雲霧繚繞,遠山層層疊疊,棲息在這裡的鳥兒飛過,聽著風吹草動,內心充滿著別樣美好的感覺。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那些石牆,黑瓦,門臺,木門的老房子,錯落有致的沿著小溪、山坡而建。寧靜的村落人家,靜靜享受著這與世無爭的生活。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第一批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5個

1、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

2、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

3、溫州市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

4、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芙蓉村

5、溫州市永嘉縣巖坦鎮嶼北村

【第二批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3個

1、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蒼坡村

2、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鯨頭村

3、溫州市泰順縣泗溪鎮下橋村

【第三批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1個

1、溫州市瑞安市湖嶺鎮黃林村

【第四批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11個

1、溫州市永嘉縣巖坦鎮張溪林坑村

2、溫州市平陽縣順溪鎮順溪村

3、溫州市蒼南縣馬站鎮金城村

4、溫州市文成縣珊溪鎮朱川村

5、溫州市文成縣嶨口鎮東方村

6、溫州市泰順縣羅陽鎮仙居村

7、溫州市泰順縣羅陽鎮洲濱村

8、溫州市泰順縣司前畲族鎮左溪村

9、溫州市泰順縣筱村鎮庫村

10、溫州市泰順縣筱村鎮徐岙村

11、溫州市瑞安市湖嶺鎮均路村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9個溫州古村,甌越大地風光留住最後鄉愁

古村記編輯自網路

TAG: 溫州市古村落村落建築林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