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位於上海南市。上海南市的房子一般都不好,唯獨龍門邨是個例外。弄堂裡的每一幢房子,都是一件建築精品。式樣不同,風格各異。,有西班牙式、蘇格蘭式、古典巴洛克式等等 70多棟房子堪稱縮微的“萬國民居群”也。

龍門邨在舊上海的名氣極大。那時,在上海任何一個角落叫三輪車,不需要報路名,只要說是去“龍門邨”,三輪車伕沒有不知道的。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的歷史也很久遠了。

這片地方,最初是一片桃園。乾隆年間,上海道臺李筠嘉收購來這片地面,將其建為自己的私家花園,取名“吾園”。至今南市尚有“吾園街”,不過離這裡還有些距離。

雖然誰也夢想自己的家業能夠千秋萬代,永不變色。然而,客觀規律常常是“富不過三代”。到了道光年間,李家吾園的輝煌便告結束。

道光初年,江蘇巡撫陶澍收購了部分吾園地面,造了一所“先棉祠”,紀念上海籍的棉織先驅——黃道婆。至今,龍門邨後門所對的那條街道還叫做“先棉祠路”。這位巡撫大人,不樹孔孟,卻來紀念一位技術界的老人,真是難能可貴。

同治六年,上海道臺應寶時收購了吾園,並將其改建為“龍門書院”。

龍門書院最初是由上海道臺丁日昌於在清同治四年倡辦的,初創時條件困難,只能借用其它學堂的教室進行講課。應寶時撥銀1萬兩,在吾園開發建設校園,龍門書院發展成為有講堂樓廊,擁有41間學舍的新式學堂。

不僅在書院建設上下大投資,學生的待遇也很高。據記載,學生每月的膏火銀高達白銀四兩。

光緒三十一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書院改為蘇松太道立龍門師範學校。民國元年又改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27年與江蘇省立商業學校合併成為江蘇省立上海中學——赫赫有名的上海中學。

房地產商的眼光總是敏銳的。1935年,一家地產公司買下了書院留下的23。14畝土地,然後劃分為53塊轉售出去。有錢人蜂擁而至,買地建房。於是一幢幢住房拔地而起。各家建築,相互媲美,各顯特色,一條新式里弄——龍門邨,就這樣誕生了。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比起其他弄堂來,要寬敞得多。所以走進去後,沒有那種小弄堂侷促狹窄的感覺。

龍門邨的房子,樓前必有小院。小院有大有小,大者如花園,小者如天井。院中種著各色花草樹木。種的是冬青、夾竹桃和棕櫚。

儘管樓房的設計風格不同,但內部結構大致相同:面闊為三到四間。兩邊為前、後廂房,中間為前後客堂。最後面是廚房,廚房一般矮一些,其上層就是“亭子間”。

。龍門邨的大門,是一幢過街樓門樓高聳,三滴水歇山頂屋簷,飛簷高挑。大門上的門額上題著“龍門邨”三個大字,這是1935年時由近代書法家朱曙先生所題寫的。

因為龍門邨內橫堵著牆,所以弄堂不能通行,外面的人極少會進入到弄堂裡來。於是弄堂自成一統小天地,鄰里之間構成了小小的“和諧社會”。

弄堂的深處都有一道鐵門把守著,這個小區的弄堂都有這樣的鐵門,把整個地區圍在裡邊,現在封閉式小區,一百四十多年前就有了,外面再變,我自不動,奈何不得我。你們侵入不進來,我也不出去,加上有價值,就等著列為保留建築。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龍門邨1865-1935,四面楚歌卻巍然不動

這個建築群儘管弄堂很多,但是自成一體,在四面楚歌的包圍下依然巍然不動,它不但式樣超前,而且耐用程度也很超前,經歷了一百四十多年仍然有保留價值,所以我認為上代老祖宗很有眼光。

TAG: 龍門弄堂書院上海吾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