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黃河謠: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

新黃河謠: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

我聽過無數個版本的黃河謠,無論古老的版本還是近代的版本,無論是詞還是曲,幾乎都與悲壯、荒蕪、蒼涼聯絡在一起。

“混混濁濁的流水/那是岸邊人淚水的宿命/悲壯的姿勢/是祖先用血與火記錄的結繩/刻滿心咒的甲骨/擊碎了無從肢解的偶像和傳說/遍佈溝溝壑壑的掙扎/扯著你青銅器一樣的衣角/在曲曲折折的路途上/裸露那些浸滿號子的傷口……”是啊,翻開黃河的歷史,不就是一部寫滿滄桑和苦難的歷史嗎?

歷史上的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下游兩岸的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黃河的下游曾有多次潰決改道,侵入泗水,奪取淮河入海河道。直至清朝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才在河南省蘭考縣的銅瓦廂鎮折向東北,于山東利津附近注入渤海。

這樣,黃河就留下了一條尾閭,在江蘇徐、宿、淮、鹽四個地市留下了一條故道,故稱廢黃河,又叫黃河故道。曾幾何時,故道沿線是一條醒目的“貧困帶”,這裡總與“交通閉塞、環境惡劣、地理位置偏僻”等字眼聯絡在一起。在我的印象中,這裡也是“風來起沙,雨來流沙”之地。

新黃河謠: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

今年春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有幸探訪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真是不看不知道,看後難忘掉,黃河故道完全顛覆了我的印象。眼前故道兩岸是藍天碧水,茂林綠野,桃紅柳綠,無限的風光讓人應接不暇。當時我就想,如果我會作詞和譜曲,一定要譜寫一曲黃河故道的新黃河謠。

黃河故道新黃河謠的序曲還應該寫災難。

歷史上的黃河故道,洪水出路不足,排澇標準低,澇漬威脅嚴重,導致該區域內降雨後長期積水,農田及住宅受澇、受淹嚴重;黃河故道高灘地勢高,缺水狀況十分嚴重,水源無保證,形成無水可灌、有水難灌的尷尬局面;黃河故道土壤砂性重,地質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

黃河故道,給沿線人民帶來了綿延不絕、難以言表的傷痛。遠的不說,就說近20多年,淮安區境內的黃河故道曾經出現多次險情。1991年汛期,黃河故道水位高出周邊農田地面2~3米,危及兩岸群眾的生活;1998年汛期,黃河故道水位居高不下,沿線也多處出險,有近萬畝農田和千畝魚塘絕收;2003年汛期,黃河故道大水,沿線農田受淹面積6萬餘畝,糧食減產6成以上。黃河故道兩岸的貧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

新黃河謠: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

黃河故道新黃河謠一定有治理的號子聲。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黃河故道整治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這些老百姓曾經遭受的苦難,已成為整治黃河故道工程建設者們集結號吹出的最激昂、最堅定的音符。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故道治理專案被政府列入了惠及民生的實事工程。

在淮安市城區,穿城而過的廢黃河已變成了環境優美的濱河風光帶和市民休閒廣場,廢黃河兩岸高樓林立。在淮安農村,僅淮安區境內的黃河故道有33公里,治理工程涉及欽工、宋集、茭陵和蘇嘴四個鄉鎮。總投資過億元,先後新建了引水閘、護岸、險工段處理工程,以及新建水土保持工程。

透過河道岸坡防護、險工患段治理,穩定堤防及河勢,消除險工,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澇能力;新建水土保持設施,涵養水土,減少沿線岸坡及灘地水土流失,為黃河故道綜合治理創造條件。透過新建水閘,改善淮安區渠北片8萬畝農田的用水條件。同時,透過建設引水閘、水源泵站等工程,對黃河故道進行水源補給,減少對外調水源的依賴,保障河道水質。透過對河道水源實施更有效的管控,促進水系連通,讓河水迴圈清潔起來,為下游的漣水自來水取水口提供了優質的水源。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實現水體、土壤、植物群落的恢復。透過對黃河故道治理,極大地提高了河道蓄水量及排澇能力,減少自然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

新黃河謠: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

黃河故道新黃河謠一定有遊人的歡歌笑語。

每當春暖花開之際,故道邊萬花競放,芳草如茵。金秋時節,碩果滿枝,落葉繽紛。淮安境內黃河故道兩岸,已建成的休閒娛樂場所有:古黃河生態民俗園、桃花塢、古淮河生態風光帶、櫻花園、東方母愛公園、植物園、淮河運動樂園、古黃河溼地公園、日月洲生態樂園、漣水淮河綠化風光帶,還有腳踏車運動樂園、西遊記樂園、龍宮大白鯨水世界、雨潤文化旅遊綜合體。

不僅如此,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兩岸還有燦爛的文化元素,6600多年前,先民們就在這裡漁獵耕作,繁衍生息,造就了聞名遐邇、淮河流域最早的“青蓮崗文化”。從青蓮崗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到韓信故里、枚乘書院、劉茭王陵等漢文化遺存,以及宋代嵇安墓、妙通塔,還有近代的大胡莊82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異彩紛呈,連綿不斷。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現已成為集生態、景觀、休閒、運動、環保於一體的好去處,每年都會吸引大批的遊客來此觀光旅遊。

新黃河謠: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

黃河故道新黃河謠一定有農民豐收的成果。

如今淮安境內沿黃河鄉鎮的貧困人口已基本全部脫貧。故道上築起了一道道集生態、產業、旅遊於一體的“綠色長城”。如果是麥黃季節來到黃河故道兩岸,吸引你眼球的不僅是處處樹木成林,林蔭載道,更有一塊塊金燦燦的麥田。如果是金秋季節,說得上名的和說不上名的各種樹木,都像被著了色一樣,紅的、黃的、紫的,一陣秋風過來,簌簌地往下落,故道邊有大片的水稻田,金黃色的水稻都垂下了沉甸甸的頭,正在向他們的主人招手。農家小院旁的柿子樹上掛滿了橙色的柿子,蘋果、梨也各不相讓。如果是開車在故道邊穿行,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拍攝,畫面的效果都能用於屏保。如果拍成影片,絕對不亞於在一些電影大片中看到過的鏡頭。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古人曾用這樣的詩句來讚美黃河的雄偉氣勢,敬仰它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我想,如果當年的詩人再現,一定會寫出更加膾炙人口的詩句。佇立在在黃河故道邊,再也沒有“貧瘠、悽苦”這樣的感覺,一股勃勃的生機正在故道兩岸蓬髮,曾經的“風來起沙,雨來流沙”已成為歷史。那激揚如飛流直瀉,潤澤如漫漫清流的水聲,以及鳥語花香,已成為故道沿岸最美妙的音符。

新黃河謠: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

淮上會

新黃河謠: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

新黃河謠:淮安境內的黃河故道

作者:趙長順

TAG: 故道黃河淮安兩岸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