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與大運河運河遺珠:文脈悠悠古風存

甬派君有話說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橫。大運河(寧波段)逶迤於四明山北麓的寧紹平原之上,處處綠水青山,步步如詩如畫。千百年來,大運河以水波為曲、槳帆為歌,滋養了廣袤大地,聯結著浙東與浙西、中國內陸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積澱了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大運河(寧波段)國家文化公園工程的啟動推進,大運河(寧波段)這條寧波文化的尋根之路,將展現出“詩畫寧波”新的魅力篇章。

寧波市社會科學院(寧波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甬派客戶端聯合推出專欄——《社科·寧波記憶》,對寧波豐富的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一次新的梳理,帶你一起尋覓歷史遺蹟,回望甬城名人,欣賞民俗文化,讓城市的根脈更加清晰可見,讓城市記憶更加豐滿彌久。

7月起,

欄目將對大運河(寧波段)的人文歷史痕跡、文化遺產等進行梳理,帶大家一起領略大運河上的寧波風景。

寧波與大運河運河遺珠:文脈悠悠古風存

丈亭鄭家渡慈江姚江交匯處

河流是歷史的現實見證,流淌的文化長廊與百科全書。運河邊上的橋樑閘壩、長街短弄,以及歷史傳說、風物掌故等,無不是寧波彌足珍貴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充滿獨特的意趣。寧波段運河沿岸有很多聚落遺產,其中

運河古鎮有三個,分別為馬渚鎮、陸埠鎮和丈亭鎮;運河古村兩個,分別為半浦村和大西壩村;運河歷史地段6個,分別為望春歷史地段、高橋歷史地段、貴駟老街、駱駝老街、長石老街和南郊路-南塘河歷史街區。

馬渚鎮位於餘姚馬渚中河兩岸,緊鄰運河,舊時兩岸商賈雲集,較為繁庶。街市以“後堰頭”為中心,以馬渚中河、東河(現平河路)沿河為街,石板鋪路,石坎砌岸,上有“人字”廓棚。店鋪向河,可謂“家家臨水,戶戶通舟”

。陸埠鎮在餘姚城區東南16公里,是運河旁經濟重鎮。

丈亭鎮為會稽、明州兩府水陸通道上的重鎮,宋代以後,丈亭以東可以不經姚江,而透過慈江-剎子港-西塘河抵達寧波,使水陸樞紐地位得以提升,促進了商業的發展。當時,商賈客旅匯聚於丈亭三江口候潮而行,潮漲則西往,潮落則東行的繁忙景象。現遺留有沿江1公里長的古街,兩側保留清晚期至民國時期的一層或二層商鋪類遺產,沿河還有眾多埠頭和水利設施。

寧波與大運河運河遺珠:文脈悠悠古風存

半浦渡

半浦村位於江北區慈城西南,距慈城約6公里,古村處於姚江之濱,有灌浦古渡,即現半浦渡。半浦渡口是運河兩岸為數不多的活渡口,現古渡口保留石柱天燈一座。半浦村傳統格局儲存較好,村內儲存有大量的清末民國時期傳統民居,歷史風貌突出、歷史人物眾多。

半浦村世居望族為鄭氏,先祖鄭溱是黃宗羲至交,其子鄭梁為黃宗羲弟子,其孫鄭性則是黃宗羲再傳弟子。

康熙年間,黃宗羲在餘姚黃竹浦的老宅失火,所藏圖書損毀了大半,子孫無力打理殘卷。鄭性將三萬餘冊殘書運到半浦村。為紀念先祖鄭溱和黃宗羲兩位老人,鄭性把藏書樓命名為“二老閣”。大西壩村,以大西壩命名,據載為南宋郡守吳潛規劃而築。大西壩村村莊外形如船,村內許多設施的建造也都與“船”有關。舊時大西壩百姓多以壩為業,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官方出錢僱人、買牛,管理邊壩,非常熱鬧。

寧波與大運河運河遺珠:文脈悠悠古風存

鎮海長石老街與中大河

西塘河望春橋地段,為古代甬地官船上省進京的水上必經之處,一路有望春橋與高橋、西成橋等橋,不少還儲存原有風貌,橋下留存有部分纖道。高橋老街為城內與城外貿易的集散地,沿河一段形成了商鋪區。坐落在高橋的梁山伯廟是梁祝傳說的發源地,自古就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佳話。高橋還是寧波重要的藺草、蔬菜基地,享有“中國藺草之鄉”的美譽。貴駟老街在鎮海貴駟鎮,沿靠中大河下游段北岸,沿岸河埠較多,商點分佈密集,現已衰落。駱駝老街始成於北宋建隆元年,由於地處水陸交通要道,集市貿易逐漸發展,成為鎮北、慈東的中心集鎮。長石老街中心即中大河沿岸街區,現尚留存大量的歷史建築,沿河部分建築尚儲存有店鋪形式。

現在修繕最為完善的運河歷史地段是南郊路-南塘河歷史街區,位於寧波老城南門“長春門”之外

。街區內主要有袁牧之故居、關聖殿、甬水橋等,集聚了大量寧波老字號、寧波名優特產與特色民俗。

一段餘秋雨《文化苦旅》中《夜航船》,記錄了鄉村運河艱辛而素樸的記憶。“夜航船,歷來是中國南方水鄉苦途長旅的象徵。……每天深夜,總能聽到篤篤篤的聲音從河畔傳來,這是夜航船來了,船伕看到岸邊屋舍,就用木棍敲著船幫,召喚著準備遠行的客人。”“夜航船,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殘的農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險家下賭注的船,文化細流浚通的船。”對於所有生活於塘河畔的人們來說,運河與航船不僅僅是生活,而是一條延展著人生的路。(作者:寧波文化旅遊研究院 黃文傑)

編輯:俞越

TAG: 寧波老街運河丈亭半浦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