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沒有漢字的精髓,反而更像日文

引言

“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明一統志·人物上古》

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文字在出現以前先民是用結繩的方式來記事,小事打一個小結,大事打一個大結,如果是相連的事就打個連環結。之後隨著事情的增多,改為用刀在竹子上刻符號的方式來記事,但在文明的發展下,需要記錄的事越來越多,這種方式也不適用了,黃帝於是命倉頡創造文字,倉頡為此到處觀察、日思夜想,根據山河日月、鳥獸蟲魚等樣子,創造出了文字。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沒有漢字的精髓,反而更像日文

而隨著歷史的發展,自倉頡造字以來,漢字不斷地演變,並逐漸完善,沿傳至今,中國的漢字在書寫上已經變得很便捷。不過相較很多外國文字,漢字還是算比較複雜的,在外國人看來,是世界上最難書寫的文字之一。實際上,漢字在近代有過一次革新,當時它變成了一種更簡化的“二簡字”,只是為何“二簡字”出現後又被廢除了呢?對此專家回答:沒有漢字的精髓,反而更像日文。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沒有漢字的精髓,反而更像日文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成立之時,華夏大地經歷過紛爭戰火的摧殘後,進入了百廢待興的狀態,就像是剛經歷過一場寒冬,萬物新希望裡蠢蠢欲動,都想冒出芽來,不管是好的種子、還是壞的種子。當時就有一批曾經留過學的進步知識青年,在錯誤思想的引導下,把矛頭極端對準了從封建社會中留下來的事物,比如傳承文明的漢字。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沒有漢字的精髓,反而更像日文

他們偏激的認為,漢字是傳統思想與文化繼續得以傳播的溫床,為此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這樣的行為無疑是荒唐的,所以這場運動以失敗告終,不過卻也推動了漢字的再一次革新。漢字的適當簡化,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繁體字讀起來比較費勁,書寫起來也比較花費時間,按照現代的生活節奏來看,就不那麼便捷了。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沒有漢字的精髓,反而更像日文

實際上,由於在建國以前是封建王朝,除了那些王室貴族,能有條件讀書寫字的人並不多,所以建國之後就出現了很多文盲,甚至有那麼一個階段,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掃文盲”類的標語。多數民眾是文盲,繁體字對於他們而言學習起來會更吃力,為了普及基礎教育,提高民眾素質,漢字的簡化就很有必要了。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沒有漢字的精髓,反而更像日文

為此,漢字再次經歷“革新”,“二簡字”在1972年誕生。當時社會各界和教育局對“二簡字”大力推崇,使之得以蓬勃發展,迅速席捲全國。那麼什麼是“二簡字”呢?漢字在此前曾簡化過一次,就是“一簡字”,而在“一簡字”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簡化的,就叫“二簡字”。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沒有漢字的精髓,反而更像日文

另外,“二簡字”好不好寫呢?相較“一簡字”,進一步簡化了的“二簡字”,自然更容易學習和書寫,且它得以誕生,並被投入使用,使得一批目不識丁的群眾,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快就掌握了,同時還能靈活運用,讓中國中層民眾與下層民眾的知識水平得到提高。由此看來,“二簡字”是實用的,可謂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為何在使用了9年之後,被廢除了呢?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沒有漢字的精髓,反而更像日文

“二簡字”在便捷人們學習的同時,實際上失去了中華文字的美感與價值,正如專家所言,經過再次簡化的漢字,字形等於“缺胳膊斷腿”,失去了美感不說,就連濃縮在漢字中幾千年的精髓都沒有了。要知道,漢字是象形文字,古人在它的框架結構上進行了反覆的雕琢,使得漢字美觀、具有韻味、並具備一定的史料價值,所以不應為了便捷而過分簡化。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沒有漢字的精髓,反而更像日文

加上隨著人們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二簡字”也漸漸浮現出弊端來,由於過分的簡化,導致新詞表述不明、和原本字形差別過大也難以辨認、且和日本文字很像,已然沒了漢字本該有的樣子。漢字最早源於圖畫,因此能寫出千姿百態的書法,能描繪出優美的韻律,富含深意,極具美感,能以簡單的幾個字,表達出細膩貼切的情感及意境,是華夏文明的核心載體。而如今的漢字,相較於以前的繁體字,已經變得非常的簡潔,書寫起來也並不困難,讀起來也不費勁,同時又保留了漢字的美感與精髓,實在是沒必要簡化成“二簡字”。結語

文字是文明傳承的重要方式,也是國家文化精神的一種象徵,漢字本身在古人智慧的結晶中,在歷史的沉澱下,極具華夏韻味,所以在追求簡化與創新的同時,還應保留它最基本的精華與靈魂。參考資料:

《明一統志·人物上古》

《說文解字》

《淮南子·本經訓》

TAG: 簡字漢字簡化文字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