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諡號進化史:從一個字到幾十個字,從要臉到不要臉

中國古人講究名正言順,越是地位高的人越注重“名號”,這一點在皇帝的身上,尤為突出。

中國古代皇帝諡號進化史:從一個字到幾十個字,從要臉到不要臉

古代皇帝們,不僅有自己的姓、名、字,還要有專屬的年號、廟號、諡號等,其中“年號”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如李世民的“貞觀”、朱元璋的“洪武”,愛新覺羅玄燁的“康熙”等;“廟號”則是皇帝死後,後世之君會給他在太廟裡的牌位上起的尊號,如太宗、高祖等;“諡號”是後人根據皇帝生前的事蹟所作出的評價,具有蓋棺定論的作用。

在這些所有“名號”裡,“諡號”是最有地方做文章的。姓、名、字、年號都是皇帝生前已經定下的,廟號也都是按照歷史上約定俗成的順序來的,“諡號”則不然。

中國古代皇帝諡號進化史:從一個字到幾十個字,從要臉到不要臉

翻閱中國古代二十四史,看看幾百位皇帝的諡號,一個最簡單的變化就是越古老的皇帝,諡號的字越少,幾乎只有一兩個字,越近代的皇帝,諡號字數越多,如裹腳布一般。

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廟號漢太祖),諡號直接就是“高”皇帝,一個字,簡簡單單。到了明期,如明宣宗朱瞻基的諡號是“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十七個字,清朝的就更長了,如乾隆皇帝的諡號是“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二十五個字,一口氣讀下來能累死你。

中國古代皇帝諡號進化史:從一個字到幾十個字,從要臉到不要臉

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古代人更要臉,皇帝中起碼還是有惡諡的(秦朝之前的惡諡非常之多,不過那時候沒皇帝,就不表了),如東漢劉宏諡號“孝靈”皇帝,“靈”字表不勤成名、亂而不損、好祭鬼神、不遵上命等。而到了後來,皇帝幾乎就沒有惡諡了,全是一片讚歌,如宋徽宗趙佶的諡號是“聖文仁德顯孝”皇帝,清朝同治的諡號是“穆宗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中國古代皇帝諡號進化史:從一個字到幾十個字,從要臉到不要臉

最搞笑的是溥儀在位時清朝滅亡,歷史上他就一直沒有諡號,在他去世後,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自己偷偷給他起了個諡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愍”皇帝,除了最後一個“愍”字不太好外,全都是好的不能再好的詞了。

後來這些朝代,皇帝不論好壞,一概全上高大全好諡的行為,主觀意願固然是好的,但這樣一來,所謂的上“諡號”還有什麼意義呢?

TAG: 諡號皇帝廟號清朝愛新覺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