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吳道源在1992年考入北方工業大學,就離開老家湖南郴州,來到了北京,求學、工作、創業……北京是個複雜的城市,也是個懷揣夢想的人不願放棄的城市。即使沙塵暴嚴重,天氣幹到嗓子疼,馬路堵成下水道,可這裡依然有著那麼多的憧憬,伴隨著青春裡的荷爾蒙,我這些年的奮鬥也一點點成為現實。

吳道源曾以為北京會是他最終的歸宿,可是年齡越是往上長,越是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改變就發生在2013年,吳道源帶父母第一次在麗江過年……溫和的氣候,神秘的納西族文化,麗江的美,自有它的道理;拉開窗簾就是滿眼藍天白雲,沒有很多瑣事等吳道源處理,整天就呆在客棧小院裡,陪著孩子和爸媽,曬太陽,看書,泡茶,看著茶湯的霧氣在陽光下這麼慢慢上升,或者,發個呆……麗江日子很簡單,卻有一種說不出的舒坦。

多少年了,吳道源在城市裡被生活追著跑,忙得沒時間陪家人。活了大半生,怎麼就把最溫暖的瑣碎給通透過濾掉了呢。雲在天上跑,天是那麼藍,他怎麼捨得丟下這樣的日子。“我們要是能住在這兒該多好啊。”吳道源母親一句隨口說的話,卻讓吳道源決定要把這樣的生活變現。吳道源當時想著弄一間可以看書,喝茶的地方。閒時三兩好友相聚,還能服務一下城裡那些小資的讀書人,就叫“秣秣茶社”吧。

後來各種原因吳道源感覺在麗江開個民宿也能看書,喝茶,聊天,還能慵懶的的享受陽光,藍天白雲的慢時光。。。後來考慮到麗江有他非常喜歡的藏族文化和一個美好的故事,吳道源一度想把民宿名定為“格桑梅朵”,“格桑梅朵”原由來自吳道源特別喜歡的那本書《酥油》。再後來,吳道源在確定民宿的設計定位為“外在典型的納西建築,內在舒適的東南亞風情”後,感覺與藏文化的融合體現相去甚遠。而就在此時,吳道源想起了多年前在嶽麓山上偶遇的一塊石碑,那就是——“印心石屋”。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關於國內的古城,吳道源或多或少的也去過一些,但大多如過眼雲煙,並未留下太多的記憶和重遊的衝動。而只有這裡,就是麗江這座古城,在重遊了五六次後,吳道源決定在這兒自己收拾一個小院子,以便在自己的生命裡有更多的時光可以在這兒守候這片藍天、白雲、寧靜的心還有遠方的朋友。。。

也許是麗江的天氣吸引了吳道源。目前的國內在冬季還有溫暖的陽光和藍天白雲的地方也只有海南和雲南啦,而云南的四季如春又讓炎熱的夏季在這兒好似那麼的遙遠,一年最熱的時候也用不上空調。這對於很多炎熱的都市來說是多麼奢侈的生活。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也許是麗江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吳道源。目前國內很多的古城基本上都是一個旅遊的目的地,而麗江卻同時又是一個典型的中轉站,在她的周圍圍繞著很多也許更有名氣的風景名勝,如香格里拉、瀘沽湖、梅里雪山。。。同時還是滇藏線的進藏起點。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也許是麗江的包容吸引了吳道源。在麗江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在麗江無論你穿什麼都不足為奇,都很正常。。。”確實是這樣。當你悠閒的走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也許剛看見一個裹著大花襖的東北大妞從身旁走過,迎面就有兩個吊帶超短裙加黑絲的美女正吧唧著好吃的阿安酸奶款款朝你走來。其實這種自我個性之所以能在同一個時空完整釋放且和諧共生就已經充分的體現了這座古城的包容性。當人們一進入這兒,就如同魔法般被神奇的融化了,融化進這包容的胸懷,接受別人的同時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舒展自我個性的其中一員。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也許是麗江的人文吸引了吳道源。她不像鳳凰僅以苗族為突出代表,而是一個以納西族為主,藏族和白族為輔的聚集區。這一點從建築上也有充分的體現,典型的納西建築是三房一照壁的院落,完美的結合了藏族和白族的一些建築特點。也許正是這種民族的融合讓這個地方不同於鳳凰之類的完全以某一個民族特質為主導的人文環境,造就了她的包容性。讓遊人在其中亦如魚入水,不覺有異,甚至渴望留下來融入其中,由此而引發了個性張揚又和諧共生的人文環境。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也許是麗江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他,也吸引了很多和他一樣感受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回到這個地方。在這兒生活方式的簡要描述就是“曬太陽、看書、發呆、WiFi ”在這兒你的生活節奏不知不覺就會變慢,而慢時光會帶給你對生活的充分感受和熱愛,進而察覺你自己那多年以來幾乎忘記的那柔軟的內心。在這兒也許你什麼也不用做,呆上一個星期卻會感受到完全不同的自我。在喧囂的城市我們習慣了匆忙的抓緊每分每秒去努力,卻忘了留點時間努力去感受我們自己。

吳道源留了下來,蓋了一個給家人和朋友的棲息地,吳道源想起了多年前在嶽麓山上偶遇的一塊石碑,那就是——“印心石屋”,這四個字出自嶽麓書院,是做為湖南人的他想把湖湘文化融入自己的生命裡。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印心石屋是吳道源打磨出的一個完全聽從自己內心的作品。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兩層樓,7間房,來自天南海北,只要進了門,就是一家人。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廚房連著院子,開放式,敞亮。“來,吃餃子咯。”一腳踏進門,灶臺前的姑娘定會喊住你。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穿過院子,一樓大廳口就是小酌一杯的吧檯。偶爾也會有歌手朋友們拿起吉他一起彈唱,唱沒有對錯的過往,唱自由自在的當下,唱想不到的未來。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一首歌,一部電影,一杯酒,一聲笑。麗江有一種自來熟的熱情,很容易把陌生人變成朋友。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骨子裡是納西傳統建築,又不失現代人崇尚的舒適度,在麗江古城這個客棧比星星還多的地方,吳道源營造出了最舒適的生活方式。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牆壁上的傳統納西族銀飾品,沙發上的印花扎染布,麗江風情流露在方寸間。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豐富的色彩更容易令人釋放情感,做真實的自己。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放一池熱水,灑下雲南的玫瑰花瓣……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麗江的太陽愛睡懶覺,到了8點才緩緩升起,正好,給生活一個懶散的正當理由。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這裡時光緩慢悠長,適合冥想,放飛思緒。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或者品茗、讀詩、寫字、作畫,生活不止是柴米油鹽,可以詩意,也可以有趣。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選一把舒服的椅子,窩進去,認真地看一本書。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鼓起勇氣約喜歡的人喝個小酒,且醉且甜蜜。

母親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在他心裡深深的埋下了種子,那時起他就決定把母親的盼望變成現實。身為湖南人的吳道源,在北京這個讓人懷揣夢想卻容易迷失方向的城市奮鬥了大半生,卻最終留著了麗江。麗江自來熟的熱情,容易讓陌生人變成朋友;麗江干淨的藍天白雲和溫和的氣候,也自有它留住嚮往自由之人的道理。而“印心石屋”獨特的風情,能帶來生活的溫暖和安靜的時光,也恰是吳道源一心想做的吧。

人物介紹

吳道源的“印心石屋”——生態文明的落地窗

吳道源,中國生物多樣性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生態社群基金、自然教育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特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

【來源:中國環境】

TAG: 吳道源麗江生活也許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