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甘隴之味——驢肉黃面

有一次,帶一幫南方的朋友去敦煌玩。臨行前,他們除了問海拔高不高,就是問有什麼好吃的。一聽,個個都是正宗吃貨的節奏。我答:敦煌夜市很大,吃的麼,隨便挑。他們復問:“具體點啊?”

我答:“驢肉黃面好吃!”

“什麼?”

“驢肉黃面!”

大抵是聽到驢這個字,他們面面相覷,甚至一臉茫然。吃慣魚蝦長大的人,讓他們的味蕾接收系統一下子碰到驢,是需要一個認知過程的。畢竟,我敢保證,在太湖之畔長大的他們基本上沒有吃過驢肉。但在北方,驢,既是下田的動物,更是美食。儘管關乎驢肉的美食沒有牛羊肉那麼普及,但驢肉在大西北也是常見的。況且,驢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肉類,中醫專家認為,驢肉性味甘涼,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功效。倘若從營養學和食品學的角度看,驢肉比牛肉豬肉口感好、營養也高,尤其是生物價值特高的亞油酸、亞麻酸的含量遠遠高於豬肉、牛肉,所以驢肉自古即是肉類中的上品。

話說回來,驢肉黃面的確是敦煌的美食名片。

就像陝西美食有一句幾大怪的順口溜一樣,敦煌美食也有這樣的順口溜,其中一句就是“驢肉黃面門外拽”。一碗驢肉黃面是兩部分組成的,一是驢肉作菜,二是手工拉制的黃面。驢肉已經講過了,那就說說為什麼是黃面。驢肉黃面為什麼不是驢肉白麵呢?黃面是敦煌本地特有的一種麵粉,經揉、撬、甩條等多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因煮熟後略呈黃色,故名。上好的黃面既要細,還要長,細要細得如龍鬚,長要長得如金線,這也就對拉麵師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敦煌的街頭,見過一位拉麵師傅,他雙手舞動著一塊淡黃色的麵糰,時而伸拉成長條狀,時而旋轉成麻花狀,像變戲法一樣地把一個足有六七斤重的麵糰,瞬間拉成細粉絲樣的麵條。

這些年,敦煌的遊客人滿為患,估計去過的人也都看到了,敦煌滿大街都是驢肉黃麵館。不過,創始於清朝末年的順張黃麵館,是敦煌唯一一家祖傳五代的百年老店,已被列入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敦煌一帶流行一句話: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此話足見對驢肉的尊崇與喜歡。據說,莫高窟第156窟的壁畫上就有製作黃面的生動場景,可見其歷史之悠久。遺憾的是,我去過幾次,這個窟都沒能進去,與古代製作黃面的場景總是擦肩而過。

不過,在我看來,在敦煌,不懂裝懂地看看壁畫,吃一碗驢肉黃面,吹吹鳴沙山帶著細沙的風,你,總算是一個敦煌的旅人啦。

【請關注我們】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關注晚報微報▲

TAG: 驢肉黃面敦煌美食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