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客家梯田逶迤起伏構建完整生態體系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要體現的是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與大自然所達成的一種和諧與平衡,它不僅是傑出的景觀,對於儲存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維持可恢復生態系統和傳承高價值傳統知識和文化活動也具有重要作用。”

——201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

崇義客家梯田逶迤起伏構建完整生態體系

青黃相接時,梯田顏色豐富多彩。

晨報記者 宋雅倩

2018年4月,在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崇義客家梯田系統作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正式被授牌。梯田在多山地丘陵的江西省境內並不算罕見,為何崇義梯田能夠獲得如此殊榮?是因為崇義客家梯田系統擁有4萬餘畝的大型規模和千米、百級的落差,並且在數百年來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崇義客家梯田系統

耗時四年成功申遺

崇義縣委原常委劉春香當年曾參與崇義客家梯田申遺工作,並代表崇義縣政府在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接受了聯合國農糧組織的授牌。據她介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環境基金支援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於2002年發起的一個大型專案,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並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可與保護,使之成為可持續管理的基礎。它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產”,是專屬於農業的遺產型別,也是更加註重人地和諧的活態的、複合型遺產。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每2年舉辦一次的研討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國際性論壇,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授牌便是在此論壇上進行的。

記者瞭解到,典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括:以水稻為基礎的農業系統;以玉米和塊根作物為基礎的農業系統;以芋頭為基礎的農業系統;遊牧與半遊牧系統;獨特的灌溉和水土資源管理系統;複雜的多層庭園系統;狩獵-採集系統等型別。目前,世界上共有50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中17處在中國。

劉春香告訴記者,自2014年開始,崇義縣正式啟動客家梯田申遺工作,用了近4年時間,不餘遺力地做好客家梯田“原”字文章。2017年9月17~19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諮詢小組在崇義開展了為期3天的考察評估工作。同年11月23日,“江西崇義客家梯田”作為“中國南方稻作梯田系統”子專案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垂直落差近千米的梯田

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據贛州市博物館負責宣傳工作的鐘慶祿介紹,崇義客家人大致是從唐宋時期為躲避戰亂而遷入的,崇義地區多山地、丘陵,平坦耕地有限,所以人們不得不向山區開拓新土地來解決當時百姓的生存需求。

崇義縣委宣傳部報道組李啟峰告訴記者,崇義客家梯田系統總面積達4萬餘畝,綿延上堡、豐州、思順3個鄉。除了面積廣闊,崇義客家梯田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垂直落差大,這裡的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只有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

此外,崇義客家梯田還具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據劉高斐介紹,該系統中擁有高等植物270科1031屬2843種,其中不乏南方紅豆杉、黃山木蘭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以及穗花杉、伯樂樹等古老孑遺植物。另外,崇義客家梯田系統中除了有家養牲畜、禽類外,還有齧齒類和昆蟲類動物以及各種鳥類。

依託山勢與山間泉水

解決高山梯田灌溉難題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崇義客家梯田系統除了其廣闊的面積和近千米的垂直落差外,耕作系統所蘊含的智慧也是重要因素。

崇義縣上堡鄉政府辦公室主任劉高斐介紹稱,崇義客家先祖在開墾梯田時就考慮到了灌溉的問題。據當地思順鄉居民邱霞介紹,依託當地起伏的山勢,崇義客家先民在不同等高線上修築了大大小小的水田,由於地勢高,他們透過在山頂種植樹木、竹林及保留森林以截留、儲存天然降水的方式,從而形成了泉水密佈的高山溼地。

溼地將天然降水儲存下來,之後順著天然的或人工開挖的溪流、山泉流入村莊、梯田,大面積的水田和河流蒸發後產生的水汽在群山之間不易散去,形成朦朧的雲霧,又以雨水的形式回灌山地與河谷,形成一個優良的水利灌溉迴圈系統。

梯田與山地農林“攜手”

共築群山中的田園史詩

客家先民充分利用南方氣候的特點與多山的地形,把梯田構建成一座立體分佈的大型生態園,形成了一套“有機”迴圈的生產模式。“人們養殖魚、鴨與水稻共生,稻田間也輪作各類蔬菜、瓜果,蓄水林間、林下種養菌菇等農副產品。”邱霞說,“多樣化種養不但帶來經濟收入,還透過相生相剋的原理有效預防了病蟲害。”

劉高斐說,這種將修築梯田與治山治水相結合所形成的獨特水土資源利用與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抵禦自然災害。同時,透過與周邊森林生態相互作用,可以使其在面對氣候變化時能夠積極應對,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範。

江西農業大學植物學教授唐明認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梯田系統農耕模式為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啟示,將其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可以將這種可持續模式更好地傳承與發揚。

保護與開發措施並進

崇義客家梯田邁入新階段

一直以來,當地政府積極鼓勵梯田復耕,以“誰種糧食誰得補貼”的措施加以激勵,成功復耕了2000餘畝梯田。此外,積極推行原生態種植,專門成立農業開發公司,幫助山民在維持生態耕種的同時增加糧食產量。另外,在政府的引導和鼓勵下,保護區逐步恢復了傳統民居風貌。

崇義客家梯田逶迤起伏構建完整生態體系

傳統民居點綴在崇義上堡梯田間。

據瞭解,當地還組建了客家梯田文化保護傳承隊伍,恢復“舞春牛”等民俗表演,與打造保護區旅遊觀光、互動體驗專案相融合,使古老的民俗禮儀和農耕文明得以活態傳承。李啟峰介紹稱,目前,崇義梯田景區已有2000多名當地居民進入到旅遊產業鏈。

新聞連結

除了崇義客家梯田系統外,我省還有許多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分別是:

萬年稻作文化系統:199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我省萬年縣發現了一萬多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這是全球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之一,把世界栽培水稻的歷史向前推進了5000年。2010年,“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南豐蜜橘栽培系統:南豐蜜橘栽培系統地處盱江中上游,撫州市南豐縣全境栽培面積達70萬畝。境內氣候溫和溼潤,適宜柑橘生長,其柑橘栽培歷史可追溯到2300年前的戰國時期,甚至更早。2017年,南豐蜜桔栽培系統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農文遺產名錄。

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遺產地在江西省東南部廣昌縣,這裡自唐鳳儀年間(公元676~679年)開始種植白蓮,有“中國白蓮之鄉”的美名。2017年,廣昌蓮作文化系統被列入全國第四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執行主編:康 婧

編 輯:陳 磊

崇義客家梯田逶迤起伏構建完整生態體系

晨 讀 江 西│一個有文化的公眾號

TAG: 梯田崇義客家文化遺產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