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說起碉樓,人們都知道它是一種用來防禦的特色民居形式。碉樓在中國的分佈非常具有地域性,藏區高碉和廣東江門開平碉樓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開平自力村碉樓

但其實,在成都,“客家碉樓”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並且很少為人所知。

客家碉樓的緣起,始於清朝初年客家人入川。如果從個頭來看,它們顯然沒有福建客家土樓圍屋那麼高大宏偉,但在基本功能方面,兩者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抵禦土匪(四川話俗稱“棒老二”)與山賊等外來侵略,並且防衛家族宅院和族人生命財產安全。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資中王家祠堂。這一支王姓是客家入川在川“創業”發達的代表

成都客家碉樓從清初就開始修建,清嘉慶年間,修築規模更大、數量更多,至清末民國時,碉樓數量達到頂峰。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福建客家土樓

當時,屬於華陽縣管轄的隆興場(今在龍潭鄉),由於地處成都東山丘陵腹地,與城市距離較遠,再加上週邊地形複雜,林深樹密,因而匪盜猖獗,治安狀況極其糟糕。

由於地方土匪十分頻繁地襲擾鄉里,由一些鄉紳地主和大戶人家出面,組織全族、全村人共同修建起了防禦土匪山賊的碉樓。人們希望以此增強鄉間百姓的自衛能力,保護家族產業。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洛帶古鎮。洛帶鎮85%都是客家移民後裔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都東山一帶的場鎮與周邊村落間慢慢出現了碉樓林立的景象。

這些碉樓多是典型的客家風格建築,其建築方法與構造樣式都大體沿襲了廣東客家傳統,採用夯土泥磚木質結構,並使用條石作為樓基,屋簷樓頂則用小青瓦蓋頂,也有用麥草代替小青瓦蓋頂的。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雲南馬關碉樓的射擊、瞭望孔

這樣的碉樓通常為二層結構或是三層結構,屋頂塑有精美“中花”,正樑兩頭飛簷常常貼有精緻的磚雕。其屋簷四角高翹,不僅造型美觀,而且軍事防禦能力也很強。

碉樓每一層,都分別設有瞭望哨孔和射擊孔(分明孔與暗孔),每層橫跨約5米,鋪設有木結構的樓板;層與層之間則以木質樓梯相連,堅固且輕便。在鄉鎮建築物主要是平房的年代,三層結構的碉樓已經算是高樓了。哨兵站在三層樓上,即有居高臨下之勢,可以輕易地觀察到兩三公里範圍內的各種情況。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四川丹巴碉樓

因此,憑藉一座碉樓,客家村落就能提前掌握匪情,大大提升偵查預警能力。同時,碉樓本身又修築地十分堅固,先天佔據地利,可謂易守難攻。這樣的設施,是村民們保衛家園的堅實依靠。

新中國成立以後,客家碉樓已不再承擔軍事防禦任務。然而滄海桑田,世易時移,在現代化城鎮建設的大潮下,這些碉樓幾乎隨著老舊房屋一起被拆除殆盡,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碩果僅存的,也不過只有幾座而已。

1

向龍村碉樓

這座碉樓位於龍潭鄉向龍村,1998年6月,被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評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該碉樓曾受損嚴重。後經維護翻修,最終得以儲存至今。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向龍村碉樓

2

火神廟巷鄒家碉樓

該碉樓曾經佇立於龍潭鄉場鎮火神廟巷,始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拆毀於2005年。

據時人回憶,解放前的龍潭老場鎮上總共有五座碉樓,除了火神廟巷有一座外,在上場口和下場口分別有兩座。碉樓下還分別有一道“柵子門”,用於關閉或封鎖場鎮,以防禦土匪襲擾或歹人入侵。可攻可守的碉樓與“柵子門”組合,就構成了民國時期龍潭老場鎮最重要的城鎮防禦工事。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火神廟巷碉樓

除了場鎮上公用的碉樓,周邊各大私家老宅、老屋也都分別建有用於防衛屋舍、防衛村落的碉樓,如向龍村、院山寺、清水溝等就是碉樓的集中分佈地。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原院山寺碉樓

3

因碉樓而得名之地

今天,在龍潭還有一個叫“雙碉堡”的小地名,沿用至今。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地圖上的“雙碉堡”

成都客家人通常把碉樓用客家話喊作“碉堡”。在龍潭鄉的街坊鄰里間,“雙碉堡”這個地名的叫法由來已久。民國時期,當地有一戶人家曾建有碉樓,而且還是一宅雙碉的格局。久而久之,附近的村民就把這片區域的小地名稱作“雙碉堡”。“雙碉堡”的地理位置在今日龍潭鄉向龍村加油站後面。

在修城築路的浪潮之下

富有歷史感的民居都在逐漸消失

碉樓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我們當代人

能否留住這些歷史的遺蹟呢?

注:原文作者代德章,文章有刪改

圖片來源:網路

圖文編輯:阿山

圖文校對:tea

技術支援:forever

成 都 地 方 志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成都也有“碉樓”,但它們快消失了

與我們一起

覽成都丨志成都丨品成都

成都方誌原創出品

TAG: 碉樓客家龍潭成都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