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新聞頁-臺海網]

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泉州自唐代建城開始,

老百姓“因井為市”,

“市井”就成了最基本的群居形態。

從1300餘年前“列屋成街”,

泉州西街與水井結下了不解之緣。

【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上世紀80年代,西街女子曾美英在西街的街面上打水。

這是泉州收藏愛好者黃強翻拍的照片,照片刊登於臺灣1989年的雜誌《漢聲》,照片中正在西街路面上打水的女子名為曾美英,20歲時從晉江嫁到西街,在西街開一家肉粽店,兼做潤餅皮、面線糊生意。這口水井位於西街118號店前,如今已不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她家中沒通自來水,平時飲用在鄰居家接自來水,洗刷則是在這口水井中打水使用,一天在打水時,無意間被臺灣媒體拍下,這一充滿生活氣息的瞬間被儲存了下來。

西街古井折射出泉州的繁盛

【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開元寺入口處,西街居民在開元寺門前的古井中取水。開元寺門前寫有“英雄各有登天志,比武臺上見高低”的楹聯,充滿時代特色。(蔡其呈/供圖)

【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如今這口古井已被封住,從井盤依然能看出比尋常街面水井要略大一些。

【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開元寺紫雲屏後,泉州人習慣稱之為“粉牆後”,粉牆後有一口四孔大井,如今封住兩個井口,井水仍然充盈。

西街古井繁多,據老西街人回憶,西街附近不僅有狀元井、玉泉井、會通井等知名古井,在西街路面上,影劇院、帽巷、新街、裴巷、臺魁巷、開元寺等臨街處均有水井。歷史上的路面水井一直保留下來,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因為自來水普及,加上路面上的水井存在一定隱患,西街水井被路面掩蓋起來。

【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西街是古城最早開發的街道,大量水井也隨之挖掘。

一條西街為何有如此多的水井?水井開掘在路面之上是否安全?問題的背後,折射古代泉州的繁盛和泉州人的智慧。

泉州市文管所原主任黃真真介紹說,唐代紫雲黃氏開基始祖黃守恭,捐桑田建開元寺。黃守恭採桑養蠶、煮繭繅絲,均離不開大量水源,這就需要許多水井。此外,泉州寺廟多水井,承天寺就有“九十九口水井”的記載,除了寺僧日常飲用,主要是寺廟木構房屋多,萬一遇到火災,可以迅速就地取井水滅火。開元寺內外水井繁多,也成了必然。除了甘露井,以前東西塔下、小開元附近均有大水井。

黃真真說,在井的構造上,也彰顯古人的智慧。西街路面上的水井,舊時除了有高於地面的井盤用以警示外,井口也不大,路人難以跌入。因為井口小,連水桶也是修長形狀,水桶兩邊裝有鐵環增加重量,打水人不用甩桶就可以方便打水。

【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西街井亭巷的玉泉井,巷以井得名。

在西街長大的閩南文化研究學者洪泓介紹說,泉州素有“萬井煙景”之稱,陳允敦教授在著作《泉州名井攬勝》中提到:“自中古以來,泉州城內民用食水,大多掘土出水汲用,故水井繁多,數以千計。”西街水井多,與居民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舊時大戶人家建宅,一家打幾口水井也是“標配”,飲用井、花園井、公用井等各有用途。

【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西街肅清門小廣場的井,井口高出地面許多,有安全的考量。(許志榮/攝)

西街路面上的井,除了居民日常使用,很大的作用是作為防火井使用,也就是閩南人口中的“火礐”。古代泉州房屋之間常設有防火牆、防火巷,加上應急的防火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現“火燒連營”的情況。此外,西街有煉丹製藥、種植豆芽的人家,這些行業對水質要求很高,附近往往有一口優質水井,也就成了大家稱呼的煉丹井、豆生井。

據洪泓回憶,這些路面上的水井經過千百年保留至今,說明風險係數並不太大。以前開元寺元宵花燈展等熱鬧場面過後,第二天水井中可以撈出不少鞋子,這是人擠人時遊客落下的,從未聽聞遊客落井的事。

西街古井是溼漉漉的鄉愁

【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西街兩側曾以木構房屋為主,路面的消防水井顯得格外重要。

古人言“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說的是宋代百姓對大詞人柳永的喜愛。以“井水”借指人煙,又可看出井對千家萬戶的重要性。對生活在西街的人來說,童年的記憶往往離不開遍佈古城的水井。

【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井亭巷定心塔和玉泉井東側也有一口三孔井。

洪泓介紹說,西街人口稠密,歷來飲用淡水需求大,有厝皆設井,無宅不種花,故開掘了大大小小的井。街中有井,古厝有井,巷尾有井,甚至有的院落前埕有井,廚房壁角旁邊也有井,這是一種溼漉漉的鄉愁。

在自來水普及前,西街人家的早晨就從井邊開始。天微亮,家家都來挑水做飯,洗菜洗地板,靠井旁的人家,天天都能聽到水桶、瓦罐碰撞井盤的叮噹聲,這成了起床的號角。

每逢清明節,西街人家忙於淘井,淘出淤泥,汲用新水,取意“除舊佈新”。此外,以前摔破的瓷碗不得掃掉,必須投入井中。曾有一孔西街古井底淘出了殘缺的瓷片,底上寫有乾隆的年號。

到炎夏之時,西街人家的食物用吊籃垂於井底水面之上,可以防止腐敗。白天習慣買兩個西瓜丟進古井,夜間拿水桶撈起,在井邊上擺張八仙桌,“講天捉皇帝”,就這樣度過一個個愜意的夏夜。

【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見證,也是散落的鄉愁

古城、古街、古井,這是充滿魅力的泉州西街。(王柏峰/攝)

策劃:許志榮

文/圖:王了

TAG: 西街水井泉州開元寺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