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區域概況

梅州市蕉嶺縣石寨村位於南磜鎮中東部。我村轄20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593_戶,人口2075人;全村總面積14。85_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4。38畝。我村年平均氣溫為21。7℃,年降雨量約為1304mm,氣候特徵亞熱帶地區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經濟作物有菸葉,村特色經濟收入有小水電、毛竹、林木、烤煙、紅菇。近年來,我村發展經濟的措施以及成果:依託山區優勢,發展了本村特色經濟。

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歷史特色

石寨村依山傍水,人文薈萃,是自然與人文環境儲存良好的客家農耕文化的典型,具有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由郭氏郭仲一(田佑)公,於明朝正統年(1449 年)閩杭竹山南遷到石寨開基。村中,祖堂、樹德樓、方樓、崇德樓、田子屋、華祝堂、儒林第等建築完好,其中樹德樓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文化特色

石寨村現有586戶人家,人口2072人,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村民中有“賣谷賣豬,也要供子女讀書”的說法。舊社會時期,各房父老為了鼓勵學生刻苦讀書,指定有“學田”、“學谷”獎勵成績優秀的學生,有的中學畢業後可以領到“學谷”。先後設有私塾智仁學堂、景程軒學堂、敦仁樓私塾、老實堂私塾、梁下私塾、小德草廬私塾、狗打坑學堂,以教習三字經、增廣賢文、四書五經為主。

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建築特色

村外,馬山巍然屹立,石寨河像一條護城河,曲折蜿蜒自北朝南環抱古村,滋潤和澆灌著這片沃土。村寨有千年古榕和古塔,有馬山祖祠和祖屋碑誌。兩座明清時期紀年的客家方樓,歷史悠久、建築古樸,是閩西客家方土樓分佈至南邊的下限,粵東梅州客家圍龍屋的分界線。其中建於明嘉靖元年 (1522年)的方土樓又是閩粵地區現存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方土樓。另一座“ 樹德樓”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均儲存完好,對於研究閩粵贛客家人遷徙歷史、文化交匯以及明清時期客家方樓的建築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周邊景點

聖王壇

關於聖王,有很多曲折動人的傳說。傳說,聖王姓郭,原名郭乾,又名郭洪福,童年時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孤苦伶仃,長年為本村一個財主放羊。有一年,財主找來一位風水先生吃住在家裡,準備為他看風水。這個財主從來就很吝嗇,對風水先生招待也很差。而為財主放羊的聖王,對風水先生卻很是友好,處處為其提供方便,深得風水先生的稱讚。有一天,財主卻一反常態,破例宰羊熱情招待風水先生。受寵若驚的風水先生吃過羊肉後,便問聖王:“財主為何破天荒請我吃羊肉呢?”聖王便將實情告訴他,原來是羊掉進糞坑裡淹死了,所以才用來招待他。風水先生一聽肺都氣炸了,便決定將看好的風水轉送給聖王。可是聖王面帶苦笑地說自己身無分文,哪有錢財做風水。但風水先生告訴聖王,這穴風水寶地就在羊欄下面,不需準備什麼的,只要時辰一到,將父母的屍骨放進羊欄下面的坑裡即可。到時便會烏雲密佈,群蜂追人。聖王再三感謝風水先生後,便按風水先生所擇的時間,晚上12時,與叔父兩人將父母屍骨移到羊欄下面的穴地裡。剛一放下,滿天烏雲密佈,雷雨交加,群蜂起舞,直追聖王。聖王時時記住風水先生的話,當時先生已經告訴他,他父母屍骨一葬,會出現群蜂追他,他便要馬上奔跑,在路上會遇見三件怪事,一是頭戴銅笠麻,二是牛騎人,三是魚上樹。於是,聖王便不顧狂風暴雨,一直往外跑。突然,他遇見一群送葬的隊伍,因下大雨,送葬的和尚便將銅鑼蓋在頭上。哦,頭戴銅笠麻他遇見了。這時他又繼續跑,不遠處又遇見一放牛的娃子,因下大雨,跑到牛下面避雨。哦,這不是牛騎人嗎?聖王又冒雨繼續跑,跑到村口小河邊,只見一老翁在釣魚,老翁慌忙將釣竿一拉,只見魚被甩到樹枝上亂躥亂跳。哦,這不正是先生所說的魚上樹嗎?三件怪事都遇見了,他便按風水先生的吩咐,跑到一塊大石板上坐著,便成仙了。這時他的叔父接著跑來找他,聖王已慢慢飄走了,成為一名為人間解除疾苦的神醫了,後人為感謝他、紀念他,便建起了“聖王壇”。當地百姓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都要向聖王上香,外地遊客到了聖王壇邊也要虔誠地拜一拜,以求平安健康。一直以來,聖王壇的香火都很旺盛。

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青雲塔

青雲塔座落蕉嶺縣南礤鎮石寨村的聖王山上,建於清朝嘉慶年間,高約30米,共八層,74級木梯,為平面八角形,八層仿樓閣式磚室塔。頂層有四扇窗,八個面體,意為“四面威風,八面玲瓏”。青雲塔建築形別具一格,整個塔無屋簷,外觀塔身不見分層痕跡,峭壁削立,青雲直上,氣衝九霄,,外觀塔身不見分層痕跡,峭壁削立,青雲直上,氣衝九霄,故稱青雲塔。是客家地區少見的密簷塔。1985年2月,公佈為蕉嶺縣文物保護單位。置身塔頂,極目遠眺,“多寶水庫”、“平湖攬勝”,“多寶串珠”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於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石寨土樓

石寨土樓亦稱方樓,石寨土樓坐落於蕉嶺縣南礤鎮石寨村,建於明末嘉靖年間,為當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時歷300多年日曬雨淋,至今仍儲存完好。文物民俗專家認為,石寨土樓具有客家古民居的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等特點,是典型的防禦性民居建築。這座古老的客家民居凸顯了我國南方客家人勤勞智慧、合族群居的民情風俗和淡樸開拓的精神。

目前,石寨村土樓有新舊兩座,舊的稱“方樓”,新的稱為“樹德樓”。“方樓”由該村郭姓五世祖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距今460多年,建築面積3060平方米。“樹德樓”由該村郭姓十世祖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距今340多年,建築面積2388平方米。兩座土樓相距100米,坐南向北,外形呈四方形,均為13米的三層土木建築。石寨土樓是用泥土、沙灰等夯築成牆的土木結構樓房,建築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山石、黃土、杉木、灰、沙、青瓦等。土樓承重牆厚度達一米,構架桁木長達七米,簷瓦每塊達一尺寬,整體佈局獨特,造型別致,結構堅固,時逾三、四百年,至今巋然屹立。石寨土樓是極具典型地方特色的古代客家民居,充分顯示了客家人合族聚居的風格和艱苦開拓的精神,石寨古樓在土木建築史上有重要參考價值、研究價值。

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TAG: 聖王土樓風水先生石寨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