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回家,回憶大山生活中的點滴人生

推麼推頭條原創寫手:蘭得一見

前些天,生長在大山深處的我終於回到了大山,鄉景、鄉情、鄉愁如山泉水般湧上心頭。

生活中,我們不管出生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有一段關於大山的憧憬或回憶吧。

於是,選取山村生活的6個點滴,致敬青春,感悟人生,以饗讀者。

01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我出生在黔西北的一個小山村,那裡山清水秀、群山連綿。

但是,大概是太偏遠的緣故吧,在歷史上,故鄉的山沒有因神仙光顧而留下神話傳說,也沒有因名人遊歷而被傳為佳話。

在兒時的記憶中,很多山連名字都沒有。一旦有名字的山,都是比較有特點的。例如:

尖山子:顧名思義,該山以上小下大、如劍一般直插雲端而得名;

白臘大坡:又名四方山,該山四四方方的,一到冬天山上最先有凝凍,白茫茫一片,猶如打了臘一般,“白臘大坡”的名字也因此而得;

白泥窩大山:海拔1884米,是金沙縣境內的最高峰,因山下有個白泥村而得名。

“這山望見那山高”,是小時候走山路最大的感慨。好不容易爬上一個山頂,卻發現前面還有更高的山。

讀初中的時候,學校就在白泥窩大山腳下,終於有了機會爬上全縣的最高峰。放眼望去,視線開闊了不少,但遠方仍有更高的山。

終於回家,回憶大山生活中的點滴人生

因為山外有山,所以山裡的孩子格外向往外面的世界,不少小夥伴也都努力走出了大山。

在與山為伴的日子裡,他們逐漸懂得“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的古訓,在日積月累中默默成長。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日復一日的爬山,他們也明白了“山高人為峰”的道理,只要努力,就能登上更高的山峰,看到更好的風景。

2

有山就有水,而山水融合得最完美的,當屬冷水河的源頭——龍頭山。

在龍頭山的半山腰,傳說中的龍頭所在之處,一條銀白色的瀑布飛流直下,綿綿不絕。小時候,喜歡爬到高處,極目遠眺對面的龍頭山,對如龍涎般墜落深谷的瀑布,早已心生嚮往。

暑假的一天,和同學相約探尋冷水河的源頭,溯流而上來到龍頭山下。只見瀑布從天而降,墜入一個大水潭,頓時水花四濺,水聲如雷,震耳欲聾。

細觀水潭,水面呈墨綠色,在水花、漣漪、樹影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神秘莫測。

有經驗的老人告誡,這種地方水很深,千萬不要隨便下水。

看著發黑的水面,會聯想到下面是否有“水怪”,這種感覺很不好。很多人都有同感。

近距離體驗一次後,我更喜歡登高望遠看瀑布,天氣晴好的時候,還有可能看到陽光穿過水霧後形成的彩虹,非常壯觀。

尼采說:“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只關注負面事物,負能量就會在眼中聚集。反之,多關注正面的東西,則會凝聚正能量,看到生活中積極陽光的一面。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因個人好惡或觀察角度而改變。

它善於“趨下”,甘處下位,在順其自然中點滴積累,成就了滴水穿石、飛瀑成淵、聚溪成河之功。

冷水河常年奔流不息,河水冰涼、清澈,兩岸樹木鬱鬱蔥蔥,滋養了一方水土一方人。

終於回家,回憶大山生活中的點滴人生

03

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深以為然。

在人背馬駝、放牧牛羊的農耕生活中,山中自然形成了一條條羊腸小道。

常走山路的人,都會隨身帶一根棍子,或當柺杖使用,或在晨起趕路時敲落草上的露水,在蛇蟲出沒的季節“打草驚蛇”,還可以用於驅趕野狗、拔開蜘蛛網等,非常實用。

若是幾人結伴而行,常常會分工合作,各自帶上鐮刀、鋤頭等工具,一路披荊斬棘,修修補補,山路也就越走越開闊了。

小時候放羊,在攆著羊群上山下坡時,我偶然發現了“關鍵點”數羊法,先找到山路的拐點或突起點,作為“關鍵點”,再緊緊盯住。

羊群依次通過後,幾十頭活蹦亂跳的羊也就瞭然於胸了。這些都是源於生活的智慧。

因為行路難,所以山裡人崇尚實幹,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山與山之間、山裡和山外建立起了聯絡。

俗話說:山路十八彎。山裡的盤山公路,之字形、迴環形的公路,比比皆是。

在山裡開車,常常會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也會感悟到“在曲折中前進,呈螺旋式上升”“下坡容易上坡難”等辯證規律。

生活就是這樣,處處都有辯證法。

當你感覺累時,不必氣餒,也許正處於爬坡期;

當你感到安逸時,也不要高興太早,可能正處於下坡路段。

04

小時候,山裡沒有電,更沒有與電有關的一切。

沒有電話,通訊基本靠吼。

農忙時節,留在家中的人準備好飯菜後,會走出自家院子,練“獅子吼”功夫,喊仍在地裡勞作的人們回家吃飯。於是,傍晚時分,“吃飯了”“曉得了”的吼聲此起彼伏,在群山間迴盪,譜寫了一曲特殊的山村生活交響樂。

鄰居間有事、村幹部通知開會,也常常山上山下遙相呼應,對河兩岸吼上幾聲。小夥伴們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會學著大人們的樣子,雙手捧成喇叭狀,對著群山亂喊亂叫,感受獨特的回聲現象。

終於回家,回憶大山生活中的點滴人生

群山連綿,回聲陣陣。你對它破口大罵,它必定與你對罵;你對它開懷大笑,它亦回之以笑。

有時候,生活亦如“回聲”。我們想要別人好好說話,自己就不要惡語傷人;想要別人善待自己,先要學會善待別人。

沒有電燈,就用自制的煤油燈。

晚上點燈後,火苗吱吱冒著黑煙。燈芯被燒焦後,還得不時用針尖拔弄,才能維持照明。在燈下做作業時間稍長,鼻孔就會被燻得黑黑的。第二天早上起床,身上仍有一股濃濃的煤油味。

儘管如此,煤油仍是山區比較昂貴的生活物資之一。若不是夜間勞作,大人們總捨不得點燈,月光好的時候,會聚在院子裡擺龍門陣,要不就早早地上床睡覺了。

《增廣賢文》裡說:勸君莫將油炒菜,留與兒孫夜讀書。

不一樣“油”,點的卻是同樣的“燈”:希望孩子透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指路明燈”。

05

植被

大山裡有許多花草樹木,在“靠山吃山”的生存法則面前,它們的生存空間被逐步壓縮,有的命途多舛,甚至成為瀕危物種。

天麻、重樓等名貴中藥材,蘭花、山茶花等名貴花草,杉樹、柏香樹等樹木,一旦有了藥用、食用或使用價值,都會被“請”出大山,買給商販、做成盆景或傢俱,產生經濟效益。

反之,野花野草,因為沒有價值或價值不大,雖有被當成豬草攔腰割掉的時候,但很少被連根拔起,於是得以漫山遍野瘋長。

無獨有偶。村裡有一棵紅豆樹,五六人牽手才能合抱,相傳有好幾百年曆史了。印象最深的,是樹幹上大大小小的樹洞和裸露在外的朽木。雖然有過被雷劈和火燒的經歷,依然存活至今。

終於回家,回憶大山生活中的點滴人生

小時候不太明白,為什麼那麼多名貴花草,難逃被採挖殆盡的厄運;那麼多筆直的樹木,難逃被砍伐一空的現實。

長大後,我們都在努力追求實現自我價值。但是,有時候,“無用”也是一種人生哲學,值得深思。

野花野草教會我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草根的力量、群眾的偉力;紅豆樹告訴我們:“百年樹木,十年樹人”,既然無法選擇外表的美醜和人生的際遇,那就選擇深深的紮根吧。

時間是最好檢驗器。

順應自然,堅持不懈,也可以在平凡中成就偉大。

06

木屋

山裡人住的房子,大多數是木屋,採用傳統的卯榫結構,全用杉木建造,至少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後來,因杉樹變少、木匠難請、成本變高等原因,也出現了石頭砌的、黃粘土壘的房子。

房子大多山一家,水一家的。

一是地形的原因,在山裡選址,開鑿一塊地基,實在太難;

二是人們都信奉風水,建房前總要找風水先生,仔細研究一番,地基的選定、房屋的朝向、開工的日期,等等,都是有講究的。

當然,有水源,或依山旁水,或能夠挖出井水,是首要選擇。

相傳,村裡風水最好的房子, 當屬外公家位於窩凼的老宅了。去年,舅舅們將老宅翻修一新,看著群裡分享的老宅新舊對比照片,我有感而發,寫了一首《任氏老宅銘》:

杉木老屋,座落窩凼。

依山傍水,鳥語花香。

育母之地,兒時嚮往。

瓜果長滿園,稻穀裝滿倉。

一宅有二井,美名傳四方。

舅輩勤讀書,做榜樣。

改生來之命運,耀祖德之榮光。

修繕舊屋場,把握新方向。

齊稱讚:千秋功業!

外公兄弟二人分家後,共住一棟大房子。

他們都以耕讀為本,誠信為要,勤儉執家,帶領舅輩兄弟姊妹十餘人,或透過讀書改變命運,或透過手藝立身做人,全部走出了大山,在縣城成家立業,一度在村裡傳為佳話。

但是,風水之說,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我持相同觀點。

切實,家庭的興衰成敗,重在傳承。

家風,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誠信,是一個人最好的風水。

終於回家,回憶大山生活中的點滴人生

07

很喜歡一句話,一切都在改變,不變的只有變化。

生在大山深處的我,有幸見證了山區的時代變遷。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脫貧攻堅戰的推進,退耕還林、移民安置等政策的實施,鄉親們大多舉家搬出了大山。

幾年前,國家成立了冰水河自然保護區,家鄉被納入了國家森林公園來建設,成為了十里八鄉的旅遊避暑勝地。

曾經被擠佔的生存空間,又還給了花草樹木;

曾經的羊腸小道,因人跡罕至再次被植被覆蓋;

曾經的“獅子吼”功夫,1995年山區通電後就逐步蛻化了。

父母也享受到了生態移民政策,得了一套安置房,去年國慶喜遷新居。因故我未能回去參加喬遷之喜,透過影片聊天,隔著手機螢幕,都能感受到父母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

因政策規定,享受移民安置房後,必須把山裡的老屋拆掉。雖然心中也有遺憾,沒了老屋,故鄉就變成回不去的故鄉了,但是,父親打電話徵求我們兄弟的意見時,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俗話說得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追求新生活,就應當順應新時代,擁有辭舊迎新的良好心態。

如今的貴州山區,已縣縣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遊子歸家的時候,在橋隧比高達50%多的路上飛馳,在家鄉道路的鉅變中,也容易聯想到人生路。

切實,

人生亦如走山路,總有起起伏伏。

只要淡然處之,處於巔峰時不驕傲自滿,處於低谷時不灰心氣餒,就一定能夠走出自己的陽光大道。

“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大山也是有靈魂和性格的,它潛移默化,早已融入了山裡人的血脈,而我,大概也是因此回到大山的吧。

終於回家,回憶大山生活中的點滴人生

推麼推原創寫手

蘭得一見

編輯

琪鵝

審稿

薛笨笨 阿圖如是說

宣告:本文所述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推麼推文化傳媒(ID:atu0003)立場。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絡。

終於回家,回憶大山生活中的點滴人生

Hello,夥伴們

推麼推,140多名原創寫手匯聚的平臺

點“在看”,和朋友一起看

終於回家,回憶大山生活中的點滴人生

TAG: 大山山裡山路生活小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