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看美景、可品美食,它是府南河上的一顆夜明珠!

可看美景、可品美食,它是府南河上的一顆夜明珠!

坐落在錦江區內的安順廊橋原名長虹橋,建立年月無考,由華陽縣令安洪德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並題寫橋額“長虹橋”。

安順橋橫臥南河上,橋長二十丈,寬一丈,橋身是高兩層的木橋,造型典雅。橋身中間的兩米寬通道,專供推油、鹽、柴、米的雞公車和擔挑子的行走。左右兩旁是人行道,窄小的人行道擺滿了地攤,有賣針線的、測字算命的、看相取痣的、賣膏藥的、打火罐的……橋頭上,有賣涼粉的、賣鍋魁的、賣豆花的、賣油煎餅的、賣肥腸粉的……

安順橋下,河水轟鳴,雪浪疾奔,水珠飛濺,府河、南河在合江亭前交匯,部分河水迴流向安順橋,因此,安順橋旁常有魚兒遊蕩,垂釣者悠悠閒閒,搬罾者忙忙碌碌,都時有收穫。

安順橋不僅造形典雅,而且十分堅固,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幾次大洪水,安順橋都巍然屹立。1947年,成都出現了特大洪災,安順橋終於被洪水沖垮。解放後,在太平上街東頭北口,另建新橋,砌石為墩,橫木為橋,橋身僅只一層,不再覆屋,只供人行走,安順橋再也沒有往日古樸典雅的摸樣了。

可看美景、可品美食,它是府南河上的一顆夜明珠!

上世紀40年代初的廊橋

為了適應城市日益發展的需要。1978年10月在十二北街處新建一座大橋,被稱之為新安順橋,又名十二街橋。1981年7月13日,大橋被特大洪水沖毀。1982年重建此橋,次年3月竣工,橋面淨寬16米,車道寬10米,兩邊人行道各寬3米,橋長為50米。

1996年,整治府南河,因老安順橋供流水的橋洞過小,橋墩又多,很不利洩洪,再加上橋面過低、過窄,且破爛不堪,故於1996年初予以拆除。1997年,成都地名委員會發布公告,將新安順橋命名為“興安橋”,老安順橋命名為“安順廊橋”。

府南河工程指揮部於1996年3月委託市政工程設計院重新設計一座集府、南河歷史、文化、商貿、行人等功能的景觀橋,以豐富府南河的歷史文化,擴充套件府南河綜合整治的豐碩成果。

可看美景、可品美食,它是府南河上的一顆夜明珠!

安順廊橋的修建工作自2000年開工,經過三年的精心雕琢打造,於2003年8月3日精彩亮相。成都市民紛紛登上這座厚載巴蜀古風的堪稱全市第一豪華的安順廊橋觀風景、享美食。

安順廊橋是一座有著明清風格的三孔仿古景觀橋,全長81米、寬23.6米,北接存古巷與濱江東路的交叉口,南接太平街護河通道,可通至致民路。橋體四周、橋面通道及欄杆均由青石製成,橋欄杆上雕有梅、蘭、竹、菊等代表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圖案,橋墩上配有兩個水獸鎮橋,橋的兩側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橋面和牌坊紅牆黑瓦,飛簷翹角,曲欄迴廊,高度濃縮了中國民族建築風格之精華。

走上安順廊橋北面石階,仿古牌坊的楹柱上是成都市民劉行知先生所撰楹聯:

雙水合流紫氣東來景存天府;

一橋卓立大江東去名在中華。

橋體兩側左右有兩幅巨幅浮雕。左面的一幅是《錦繡成都史詩畫卷》之唐宋時期,成都人制作蜀錦,錦江邊濯、晾錦,製作蜀繡的生活場面。右面的浮雕表現的是唐宋時期,成都酒文化、茶文化、戲曲文化的內容,文人雅士飲灑、煮茶;梨園子弟表演戲曲;人們觀看戲曲的生活場面,栩栩如生。

隨著石階往上走,安順廊橋南入口處,是雕刻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遊歷中國的線路圖雕塑。左面上方雕刻有馬可·波羅頭像,下刻有他生卒年(公元1254——1374年),還介紹了他遊歷成都時的見聞。

可看美景、可品美食,它是府南河上的一顆夜明珠!

在安順廊橋的南面石階,仿古牌坊的楹柱上刻有成都市民馮廣宏撰寫的楹聯:

安廊作市裕民再續二江圖畫;

順水放舟觀景重光三蜀文明。

安順廊橋上兩側,各有3。5米寬的道路供市民通行,觀賞風景。橋上有兩層仿古建築,一家高檔的廊橋酒樓就設在這裡。這座“水上餐廳”除容納200人同時進餐、100人休閒品茗外,還有棋牌娛樂、卡拉0K等。

可看美景、可品美食,它是府南河上的一顆夜明珠!

安順廊橋 圖源:視覺中國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安順廊橋猶如一顆璀璨的夜明珠,鑲嵌在府南河金色的玉帶上,給人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圖片來源:網路

圖文編輯:阿珂

圖文校對:阿茶

技術支援:forever

成 都 地 方 志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可看美景、可品美食,它是府南河上的一顆夜明珠!

與我們一起

覽成都丨志成都丨品成都

成都方誌原創出品

TAG: 安順廊橋成都府南河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