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房屋變遷史

前些時候寫泰州交通工具變遷史,受到了大家的好評,很多人點贊和讚賞,極大地激發了我的寫作興趣。生活的幸福往往具體體現在衣食住行上,衣食行我寫過了好多這方面的文章,現在就來寫寫住。

泰州房屋變遷史

客觀地說,從解放後到六七十代,老百姓的住房沒有多大進步。泰州老百姓普遍住的是五架樑或七架樑磚砌的平房,空間狹小,由於人口眾多,大家都擠住在一個很小的屋簷下,可以說是每間屋頂下都有一張床。

五十年代實行過房屋改造運動,對城裡有多餘房屋的人的房屋產權進行了沒收,分給了沒有房屋的市民,但是沒有增加增量,只是對存量的房屋進行了再分配。

那時人們住的大多數是房產公司的公房,很少有自己的私房。即使有自己的私房,也僅能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面積都很小,如果有超過一般市民的標準的房屋面積,在房屋改造時都要被沒收。

泰州房屋變遷史

城裡雖然有櫛次鱗比的房屋,看上去都低矮破舊。那時形容泰州的說法,就是“一條大街兩座樓,一個公園三隻猴”。

一條大街就是一條從北邊趙公橋開始延伸,直至南面南門高橋的南北長達十華里的海陵路,雖然沿街分佈著各種店面,但是樓只有兩座,一座就是泰州大林橋兩層樓的百貨商店,一座就是三層樓的泰州中百一店。

由於泰州中百一店高達三層樓,上面還有三座紅旗的造型,於是成了江蘇裡下河地區的標誌性建築。提起三面紅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輻射力覆蓋了姜堰、興化、江都、高郵等裡下河地區。

泰州房屋變遷史

農村的情況更慘,一個生產隊除了有幾處當年地主土改後留下的幾座瓦房外,大多數都是泥胚牆搭建的草房。這幾座僅有的磚房往往做了大隊部或者集體用房。

草房遇到大風天,屋頂上的草容易被刮跑。而且由於是草做的屋頂,每年還要重新換草。

泰州房屋變遷史

那時有一個說法:就是鄉里的風城裡的雨。

鄉里颳起風來,那是嗚嗚的叫,一陣風過來,河裡的蘆葦、田裡的莊稼都彎下了腰,剛剛直起腰,又一陣風過來,又都彎下的腰,風嗚嗚地吹個不停,住在破舊漏風的草屋裡,情何以堪?

城裡下大雨,由於住房屋頂長年經久失修,往往是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由於屋頂有縫隙,家裡就會漏水。在家裡要用臉盆、水桶接水,接一個晚上或半天,臉盆、水桶就接滿了水,要倒掉水重新接水。

天晴了要請房產公司的人來重新收拾屋頂,房產公司的人來修房,這是他們的工作。但他們是手藝人,要好言好語、好飯好菜侍候著,否則要做好多天,或者還要返工。過去有一句俗話,叫做“好吃饞懶到房產”。到房產公司工作,工作量小,待遇高。

泰州房屋變遷史

到了七八十年代,由於城市人口日益增多,眾多的市民家庭人口擠在一個屋簷下已經難以保證起碼的正常生活,所以很多有條件的單位就想法設法自建房屋,作為單位福利分給職工居住。

開始砌建的房屋也很簡單狹小,就是一排平房或者二層的筒子樓,沒有什麼廚房衛生裝置。這些房子的產權屬於單位所有,和市民租住的房產公司的房子一樣,也是要交納房租的。房租按房子面積只有幾毛角或者塊把錢不等,主要是象徵意義,表明你所住的房子是公房。

單位建好了這些房子,分給誰,如何分是最頭疼的事。一是整個社會普遍住房緊張,二是作為單位福利誰不想要,誰不想住得稍微舒服點?

泰州房屋變遷史

分房時是單位矛盾最緊張的時候,這時候單位裡的人哭的鬧的尋死賣活的人大有人在,領導家裡的門檻也要被一趟趟來要房的職工踏扁了。

為了化解矛盾,單位一般要成立分房委員會,將所有符合分房條件的職工按照工齡、貢獻大小、家庭困難程度、人口多少等情況進行分析評判,然後進行公佈。

即或如此,還有人不按照規矩來,認為單位分房不公,先行搬進待分配房屋,實施搶房,鬧得是一地雞毛。

農村的房屋的改善卻是到了三中全會之後,實行土地承包制,農民的生活逐漸改善,有了點餘錢,開始告別草房,砌建五架樑或七架樑的磚房。

泰州房屋變遷史

到了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社會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城裡也有了拆遷工作。泰州開始出現了成規模的小區,最早的小區是海光新村,後來出現了東進小區,南園小區,後來還有了安居苑等小區。

這些成建制的房屋有了廚房衛生間的概念。一般是三十平方算小套,四十個平方算中套,五十平方算大套,那個有資格住上五十個平方的大套公寓房,是著實令人羨慕的事情。往往只有局長、廠長這一級的大人物才有資格居住。

泰州房屋變遷史

搬進這樣的大、中、小套的公寓房的人,往往內心充滿了喜悅,傾其所有對房屋進行裝修。所謂裝修,無非是廚房、衛生間貼上瓷磚,屋內地下鋪瓷磚、地板和地毯,牆腳貼上護牆板。當時賣傢俱的行業比較時興,也就是由於這一群換房人的帶動。

農村裡的人也在不斷地更新房屋,將五架樑換成七架樑,有了七架樑,想辦法再建更大的房子,總之是拆了建,建了折。當時的人們說城裡人有了錢都用在裝修上,農村裡的人有了錢,都用在建房上。

農村裡的人省吃儉用,將每一分錢都用在了自家建房上,這裡有攀比的心態在作怪。但是客觀上說,農村人比城裡人會理財,城市裡的人花錢搞的裝修,幾年一過就沒有用了,農民建的房卻是一種投資,特別是我們近郊的農民,用於建房的錢,後來由於折遷都有了不菲的收益。

泰州房屋變遷史

到了九六年泰州晉升為地級市,大中小套公寓房的概念迅速被重新整理。小套是指五十個平房以下的房子,中套是指七十平房的房子,大套是指九十個平房的房子。泰州也出現了幾個設施健全的小區:蓮花一區、蓮花二區、蓮花三區、蓮花四區、蓮花七區等。雖然還有福利分房,但是商品房的概念已經出現。有錢人已經開始商品購房。

二十世紀初實行全面房改,單位不再福利分房,已經分配了的單位公房也以很低廉的價格,按照職工的工齡出售給職工。加之社會經濟欣欣向榮,商品房的發展一下子進入了快車道。房屋的發展向更大、更好、更舒適的方向發展,新的高檔小區層出不窮,鵬欣麗都、美好宜居城、泰墅園、綠地、萬達、碧桂園等小區名聞遐邇。大平層、高檔別墅也在不斷湧現。

泰州房屋變遷史

在居家方面代表主人財富成功的住房是別墅,泰州的別墅不是指在農村裡的休閒樓房,而是在城裡的獨庭或連排式的樓房建築。

泰州房屋變遷史

筆者有幸到幾個朋友家裡的別墅去參觀,主人殷勤地帶我在他的別墅裡參觀,其豪華的裝修也令我目瞪口呆,主人言談中也難掩其矝持自得之情。中國成功人士的別墅與歐美有錢人的別墅相比已經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泰州房屋變遷史

我們這裡的農村人的住房到了二十一世紀,也到了更新換代的時候,紛紛折除原來的平房,重新成高大敞亮的樓房,用圍牆圈起來,進院子時有一個大門樓,裝著古銅色的兩扇鐵門。如果村裡那家住的還是平房,往往要受到別人的嘲笑。

有一位在外鄉經營的老闆告訴我,說他走遍了全國的各個地方,他感到建的最好的農村裡農民的住房的話就數我們泰州這一帶的農民住房。對他的這一段話,筆者不敢苟同。我認為他這一段說法主要是由於他長期在北方生活的原因。

泰州房屋變遷史

我感到房子建的最好的地方的農民要數杭州到寧波一帶的農民。我坐汽車從那裡經過,看到公路邊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的仿歐式的高檔別墅紛至沓來,宣示著巨大的財富和能量,令人有種窒息的感覺,深深地為之震憾。這裡的農民才真富有!

泰州房屋變遷史

目前能夠代表財富的符號是住房,在泰州有人擁有幾套房的情況並不罕見。伴隨著泰州的經濟的發展,住房也起到了保值增值的作用。

近二十多年來,泰州的住房價格從每平方一千多元起步漲到了二萬多元。雖然今後房子還會不會漲價,誰也說不清楚,但是擁有了住房就是擁有了財富,這已經成為了普遍的常識。

2008年我因事到北京出差,在路上打了一輛計程車,計程車司機是一位老北京人,非常健談。他在車上指著周圍的高階豪車,自豪地對我說:“別看這些人開的是豪車,但他們與我比,都沒有我有錢,我在北京拆遷時得到了兩套房。”

當時是崇尚賓士哥、寶馬妹的時代,我對他的話不以為然,兩套房在當時北京雖然貴,也就是幾百萬元,你怎能就有資格瞧不起旁邊開豪車的人?但是時間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再回想到他所說的話,我深以為然。

泰州房屋變遷史

中國人天生就對房屋、土地有著非同一般的情結。國家雖然對房市的不合理的情況進行了各種政策限制,但是在鋼需面前,房市依然堅挺。今後的房屋向何處發展,誰也說不準。

我認為今後的房屋會向更適合人居、更智慧化的方向發展。泰州有著溫暖溼潤的氣候,有著宜居的生活環境,在今後的房市發展過程中,泰州的房屋會一如既往地受人青睞。

泰州房屋變遷史

關於泰州房屋的演變我能寫很多很多的內容,諸如房屋風格、街道演變、折遷以及其中人和事等等諸多內容,現在還是浮燥了點,靜下心來會寫很多內容。

今天所寫的只是一篇急就章,緣於近期好多好朋友關心。他們總是熱情地詢問我泰州風土人情微信公眾號近期怎麼沒有更新,所以情急之下,我草草地寫下了這一篇的內容,其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實在是掛一漏萬。在此我真誠地感謝你們的關心和支援!你們的關心和讚賞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如果你對我所說的內容感興趣,敬請你關注我所寫的公眾號泰州風土人情,掃描一下下面的二維碼,裡面會有你需要的實在的乾貨。

TAG: 泰州房屋房子住房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