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文 | 舒舒

誰去了帝都等雪滿地,誰在上海弄堂裡,誰在珠三角聽風雨,誰在香港思念故里。

曾在帝都等了二十多年的雪滿地,一個突發奇想跑來上海呆了兩年多,坦白說,上海弄堂也沒比北京胡同高雅出多少,但外灘風光的確旖旎。黃浦江邊有風的日子,你抬頭看看天,那種風雲變幻就會向你解釋魔都二字的含義。

在一個華燈初上的傍晚,我又一次在外灘街頭踱步,來回走過林立的高樓與萬國建築群,觀察從我身邊路過的每一個人,駛過的每一輛車。

當外灘十三號海關大樓響起東方紅鐘聲時,有種跨越時間跨越空間,可能會被人稱為“李志綜合症”的情緒將我裹挾,悶的人喘不過氣。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外灘太招搖了,招搖到每一次紅綠燈的交替,都是人流與車流的交替。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在同一個位置站著,看了很久的人流,也看了很久的車流。

你問我看到了什麼?

我想,這條路上駛過的許多人,遠沒有我一開始想象的那般生活輕鬆。

這是一輛不新的老別克,我將它定格下的原因,是因為它緩慢駛過時,副駕的中年女子看上去似乎剛和主駕男人吵完架,儘管如此,一臉不悅的她在路過外灘燈光群時,仍然忿忿地舉起手機拍了幾張照。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等紅綠燈時,一輛榮威和理想停在我的不遠處。

在外灘駐足的三個小時,我差點以為上海已經被榮威佔領了,因為太多了,數不勝數,但從車內司機帶著口罩,前排無人乘坐,後排坐著兩位年輕女士的情況來看,他應該是一位網約車司機。

從其他榮威的行駛狀態也不難推算出,大多駛過外灘街頭的榮威都是網約車司機。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後來有幾輛討生活的麵包車路過,一輛是叫不出名字的藍色麵包車,一輛是人人見到都會說一句的金盃破面包。

他們路過時無一例外,都未曾關閉車窗,並在等紅綠燈期間都拿出了手機拍照。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當然,我不是試圖用車型價格來分類人群,有一位印象深刻的威馬車主,等紅綠燈時也咔咔咔拿出手機拍個不停,印象中做了同樣事情的,還有尤拉黑貓車主,小鵬車主,理想ONE車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我只是略感失望,這太不符合我來之前的預想,十里洋場繁華至此,一平米十萬都打不住的價格,想象之中似乎該是有許多人專門為它而來,至少在它之上駛過的人該比這般顯赫得多。

停留上許久就不得不承認,為了生活從外灘街道匆匆路過的角色才是大多數,尤其是數不勝數的榮威司機們,他們載來的,是或許也只准備在這條路上駐足片刻,拍上一些照片的她們。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也不是沒有還不錯的車,但他們都駛過得太快,對這片風景是肉眼可見的毫不留意,別說看到車內人的表情,可能車牌號我都沒看清是不是滬牌,就已經疾馳而過不留蹤跡。

比如一位賓士S車主,一位瑪莎拉蒂Levante車主,一位阿斯頓·馬丁DB11車主,還有一位牧馬人車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好在牧馬人開的不快,讓我抓到個還不錯的照片,因為他前面有車,想快也快不起來,但我看得很清楚,車裡的男士開車路過時始終目不斜視。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而上述這四輛車,就是我在外灘街頭站了三個小時拍到少數幾輛像樣的車,沒錯,就這幾輛。

外灘是隻能用來路過或者拍照了嗎?

我當然不這麼認為,甚至想和每個在這裡路過的人講述這裡曾發生的故事,想他們與這片土地的連線更深刻一些,至少看上去比此刻更深刻一些。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輛叫不出名字的藍色麵包車,車主拍下的是左手邊,高樓林立黃浦江邊燈光如晝的風景,而我將他和外灘十二號定格在一個畫面裡,上面寫著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這座歐洲羅馬式古典建築,是外灘建築群中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曾被外界公認為“外灘最美”,曾經也是遠東最大的銀行建築,也是世界第二大銀行建築。

上世紀30年代,它被稱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間最講究的建築”,匯豐用了兩年的盈利建造了這棟大樓作為匯豐總部,花了一千萬兩白銀,內裡遍佈華美壁畫星座穹頂。

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橫濱金正銀行一度佔據這棟大樓,抗戰結束後匯豐銀行遷回,1949年匯豐銀行在華分支機構停業,195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進駐於此,1995年由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接手,一直至今。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那位始終目不斜視的牧馬人車主,他的前方就是海關大樓,他路過海關大樓的時刻,正是我聽到東方紅鐘聲響起的時候。

我一直在想他是否和我一樣聽到了鐘聲,有沒有為之動容的轉眼看上幾眼。

上海海關大樓,外灘十三號,我們現在看到的它是第三個時期的第三種模樣,由公和洋行設計,英國建築公司承建,希臘式新古典主義風格,分東西部分,東部面對黃浦江,高8層,上有3層高的四面形鐘樓,共11層,總高78。2米,西部5層,直達四川中路。

鐘樓頂端最為世人矚目的那口大鐘,是當時花費約5000兩白銀,仿造英國大本鐘建造,在英國製成後漂洋過海運到上海組裝而成,在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大鐘,也被稱為繼英國大本鐘和俄羅斯克林姆林宮的鐘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鐘。

它所播放的樂章,1928年1月1日1時起一直是以英國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樂曲為報時音樂,採取鍾錘鍾鈴敲響播報,後來樂曲改為《東方紅》,改為電子打點和奏樂。

1986年10月電子打點終止,恢復機械打點,再次響起《威斯敏斯特》樂曲;1997年6月30日零時起,《威斯敏斯特》樂曲停奏,鐘聲仍然準點報時,但樂曲伴奏不再。直到2003年5月1日起,海關大樓重新播放《東方紅》報時音樂。

關於它的背景故事還可以延伸出幾千字,那是一個我們都銘記於心的故事,一段上海灘無法忘卻的歷史。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在許多車與人都路過的友邦大樓,外灘十七號,停下給它一些時間的人很少,甚至我看到有個人在不遠處的角落做出如下舉動,而我本意其實是想拍那個瘦高男子。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昔日報業大鱷,《字林西報》一絲痕跡都不再留存。

這座大樓曾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彼時它的名字還叫《字林西報》大樓,該報是近代中國曆時最久、影響最大的英文報紙,創刊於1850年,原名《北華捷報》,內容含括英國快訊、上海英僑動態、中外商務情報、廣告及船期等,曾在上海小刀會起義和太平軍東征時報道過許多獨家訊息。

形容它為報業大鱷,是因為它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極高,主筆李德立3次入選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1912年促成北洋軍閥與革命黨在租界市政廳“南北和談”,1927年參與武漢政府與南京政府的談判等等。

即使在上海解放後,字林西報仍繼續出版,直至1951年3月31日,這個連續出版了101年,最多日銷量達7800多份的報紙因報道不實受到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的警告,自行停刊。

1957年字林大樓交由上海市房管局管理,起名為“桂林大樓”,後在1996年由友邦保險租賃下更名為友邦大廈,而這是友邦在1928年3月租下字林大樓的底層大廳及部分層面,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撤離,抗戰勝利後友邦又重新回來,1947年因當時的國情不利保險業生存友邦二次撤離上海後,第三次回到外灘17號。

來了走,走了又回來,回來了又走,最後又回來了,如果外灘17號會說話,會對當前入主它的友邦說什麼呢。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當我路過外灘十八號時,一輛埃爾法駛進,只看到司機和停車場員工簡單交流了些什麼,看不到車內坐著怎樣的人,但我想,他應該可以在這裡停留上許久,甚至還會留下不菲的金錢,或者帶走些昂貴的物品。

因為這棟原為英國渣打銀行駐中國的總部,現在早已是服飾珠寶的名利場,再往上多走幾層,5樓和6樓均是世界排名前50的餐廳。

十里洋場的紙醉金迷,外灘十八號延續至今。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受到外灘十八號那輛埃爾法的啟發,我突然意識到,也許一開始預想的那種風景不在外灘主幹道,我應該在周邊多走走,或許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穫。

果不其然,我在外灘周邊小路踱步時,與不下十輛埃爾法擦肩而過,同樣我都看不到後座坐著一些什麼人。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相機幫我記下的Panamera就有兩輛,911 Carrera兩輛,顏色各異的保時捷Macan近十輛,賓士大G數輛,還有後來乾脆拍到不想拍的寶馬5系或賓士GLC們。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要說印象最深的,還是在一條小路偶遇的一輛BMW水鳥。

它就停在一個小店的門口,我不知道小店的主人和它什麼關係,還是說它的主人就住在附近,反正它和它的主人肯定都身價不菲。

我在外灘看車流,車流裡的每張臉都是生活

所以我在外灘及外灘附近從華燈初上走到幾乎深夜,到底得知了些什麼?

沒有答案,只是一想到這一整晚所見所思就有點喘不過氣。

TAG: 外灘大樓路過車主榮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