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元宇宙,第三次復刻熟悉的“聯想套路”?

聯想元宇宙,第三次復刻熟悉的“聯想套路”?

文 | 偲睿洞察,作者 | 孫越,編輯 | Emma

今年6月,聯想集團委任HTC董事長王雪紅為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由於HTC近年來將業務轉向VR/AR,此次人事調動引發業內對聯想與HTC將一起探索元宇宙的猜想。

PC巨頭聯想也開始下場去做元宇宙了?

聯想在元宇宙的最新動態是這個月中旬,定位於“構建工業4。0和新型智慧城市的數字底座”的帝拓思(DTOS)數字孿生作業系統在聯想CVC創投周活動亮相。

上一個帶有“元宇宙”詞條的是2022年4月釋出的聯想元宇宙深瞳數字資產治理平臺。

聯想在元宇宙似乎要來真的——2014開始就佈局VR/AR,目前看來,產品鋪得還挺滿:

聯想元宇宙,第三次復刻熟悉的“聯想套路”?

儘管聯想佈局早,鋪得滿,但公眾並不知曉聯想已在元宇宙做了這麼多,公眾對於聯想還停留在強大的PC業務和“曇花一現”的手機業務。

聯想在終端入口上有著執念——無論是PC,手機,還是現在的元宇宙,聯想都早早佈局,把持終端入口,將產品鋪滿。

我們可以知曉的是,在這一套打法下,PC成功了,手機失敗了,那麼在元宇宙聯想還會復刻PC端的成功嗎?

本文將透過闡述聯想在元宇宙的佈局、聯想一貫打法在電腦、手機業務的實踐情況,探求聯想在元宇宙的“聯想”。

01 元宇宙的“聯想”走了多遠?

聯想對元宇宙“白紙黑字”的戰略構想,可以追溯到2016年——預計在2018-2020年,聯想孵化基於元宇宙應用的AR/VR技術;在2020年以後,持續探索元宇宙新的計算場景,積累核心技術。

2022年,聯想誓師大會上,關於元宇宙的構想又被提起:楊元慶表示,第二賽道著眼於未來2-3年,大力發展由新技術驅動的孵化業務,其中,基於元宇宙應用的AR/VR技術,聯想將聚焦於B2B業務,逐漸構建起完整的元宇宙生態。第三賽道圍繞核心技術和新興技術,著眼於3年乃至更長遠的基礎性和突破性研究,其中也包括元宇宙等新的計算場景,將重點積累核心技術。

聯想元宇宙,第三次復刻熟悉的“聯想套路”?

翻譯一下,這些戰略落地到實際,即:

抓住一切可能的方向,先造出產品再說

截止目前,我們能搜尋到所有聯想元宇宙版圖的產品包括但不限於:

2017年釋出“全球首款消費級AR遊戲沉浸裝置”聯想Mirage,售價1999元;

2018年釋出“企業級準SAAS雲平臺”AH雲2。0,旨在提升現場人員認知和工作能力;

2020年釋出“最新一代輕量化分體式混合現實眼鏡”聯想晨星NewG2 pro,售價24999元;

2021年釋出Think Reality A3 AR智慧眼鏡,僅面向企業級使用者,其PC版適用於辦公場景,工業版連線手機進行遠端協作,起價1,349。99美元;

2022年4月,聯想元宇宙深瞳數字資產治理平臺問世,該平臺聚焦於B2B,立志於構建完整生態;

2022年7月,聯想新視界核心產品——帝拓思(DTOS)數字孿生作業系統以及聯想新視界雲渲染中心亮相聯想CVC創投周活動,該產品被定位於“構建工業4。0和新型智慧城市的數字底座”。

版圖面積很大,發展程度幾何?

C端硬體方面,聯想早在2017年,元宇宙概念還未誕生之際,就推出過AR遊戲裝置Mirage,內建了三款星球大戰遊戲:光劍交戰、全息象棋、策略戰鬥,並投放在聯想官網商城、京東、聯想4S店、Disney迪士尼官方旗艦店、蘇寧等多個線上線下渠道。

2019年,聯想又聯合漫威推出了一款Mirage AR新遊戲,並與Mirage AR頭盔、通用手柄、追蹤器搭配出售。

時至今日,在聯想商城和京東商城,已經沒有Mirage產品系列在售。時任聯想全球副總裁、平板電腦及智慧事業部總經理姚立曾在2017年採訪時點評的一句話,很好地解釋了這款產品不溫不火的根源:“

我們一開始做硬體起家,但很快發現這樣行不通,光做硬體沒有人要,我們需要內容。

可是內容遲遲沒有發展壯大,對比如今Oculus、PICO等產品,不難發現,聯想起大早研發的AR裝置,

更像是某幾款固定遊戲的“捆綁品”,而沒有屬於自己的內容生態

晨星MR眼鏡,聯想在C端的又一重點產品。官方介紹,這是一款“由聯想自主研發的一體化混合現實MR智慧眼鏡”,既可以在C端用於AR遊戲、大屏觀影、家居購物,又可以在B端用於智慧巡檢、遠端協作、AR培訓等場景,是一款適用於B/C端各大場景的硬體。

這款產品的背後,一家叫耐德佳的廠商功不可沒。它是一家集AR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於一身的供應商,曾獲得聯想創投從pre-A輪開始的多輪投資。據聯想創投方透露,聯想把它從一個創業公司一路扶植成了聯想認證的供應商。

在聯想晨星MR眼鏡中,耐德佳為其提供了核心光學技術,耐人尋味的是,耐德佳本身也有終端硬體產品,應用於醫療、工業等多個領域,一定程度上與聯想產品線存在競爭關係。

除了核心光學技術由耐德佳提供,從公開資料看,聯想並未披露SLAM技術是否由自研提供。參考其VR產品,聯想曾使用的是微軟的SLAM技術。含“聯想”成分最高的部分是演算法,支援環境跟蹤、平面檢測等功能。

除此之外,聯想還發布過ThinkReality系列眼鏡,定位於企業級客戶,既可與個人電腦連線,又可適用於遠端協作等任務場景。

截至目前,這些產品並未透露銷量,不過1000美元以上的價格,圈定了其較為小眾的市場群體。

在軟體與服務端,聯想還發布了與AR相關的解決方案。

據聯想研究院官網介紹,聯想正依託晨星AR裝置及雲服務平臺,為工業、工程、教育和醫療等領域提供基於AR巡檢、培訓等應用解決方案。

聯想元宇宙,第三次復刻熟悉的“聯想套路”?

(晨星AR產品 圖源:聯想研究院官網)

據官網介紹,目前成功應用客戶案例包括航空航天、三甲醫院、汽車設計製造、市政工程、展覽展示等,未有更詳細的資料披露。

從AR遊戲裝置到AR、MR智慧眼鏡,從消費級、工業級硬體到行業解決方案,聯想圍繞元宇宙多管齊下、全面佈局。但從效果上評價,卻確實沒有讓人感知到特別前沿的應用。

從2014年到2022年,8年過去了,聯想還在“悄悄地”佈局AR/VR,鮮為人知。

02 第三個“入口”

如果說PC是門戶時代的入口、手機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入口,那麼AR/VR,則是元宇宙大門的鑰匙。

既然同是入口,我們不妨先覆盤下聯想在PC、手機兩條業務的發展路徑。

打法是高度相似的——入局要趁早+收購足夠牛逼的高階品牌,以此鋪滿低、中、高階所有產品線,佔住所有可能的入口方向。

在PC端,聯想起得足夠早——1995年web1。0時代到來的前十幾年,1984年聯想就已誕生。

在1995年,聯想走上了“電腦組裝廠”道路。在2003年,聯想的產品線有“X、E、A、S、Y”系列。其中在B端,A系列主打中端,X、E系列主打低端,在C端,Y、S系列主打高性價比。此時聯想的高階市場還處於空白。

直到它遇到了IBM這張王牌。

2004年,聯想用17。5億美元吞下了IBM的整個PC業務部門,得到了“SSS”級資源包——ThinkPad品牌5年的使用權+PC端的核心技術+遍佈世界的分銷渠道+美國和日本的研發中心+10000多名IBM員工+研發、採購、銷售業務線+IBM的IT諮詢服務……

收購之後,聯想實行“雙品牌”運營——Lenovo主打家用消費和ThinkPad主打商用系列。同時為了強化公眾對聯想的品牌區分度,也對品牌的使用期限有所規定——聯想在前兩年只能獨立運營貼上IBM標籤的ThinkPad系列,之後的兩年能夠用雙方合作研發的Lenovo和ThinkPad雙品牌,5年後IBM僅在電腦終端標註其貢獻。

整合了接近十年,聯想國際化之路走通了——聯想的國際市場份額從2004年的2。4%增長到2013年的16。7%,目前聯想已做了常年的領頭羊。

到了手機這一邊,同樣的打法復現了:

先是早早進場——2002年聯想便與廈華電子合資建立公司,自此聯想手機業務部門建立,聯想正式進軍手機市場,而華為在2005年才拿到牌照。

後是收購高階品牌、鋪滿產品線——2014年,聯想29億收購摩托羅拉,將其品牌定位於高階推向市場,並同時推進自己中高階品牌ZUK、VIBE,低端品牌樂檬。

後來聯想手機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那麼問題來了,同樣的配方,為啥在手機這裡就不“香”了?

首先是聯想自己的品牌太垮了,基礎沒打好。

在收購摩托羅拉後續的雙品牌運營中,聯想看似高中低端皆有佈局,但自己的這幾個中低端產品都沒有打出名聲,突然加上一個高階,消費者無法建立對聯想的手機品牌認知度。

而這背後,是聯想反覆橫跳的手機業務發展路線。

在2007年,聯想能排到國內手機市場第四的位置。但由於手機業務線一直虧損,營收不到整體的1%,聯想在18年初以1億美元賣掉了行動通訊,美名其曰“專注PC”。

但2008年智慧手機迅速發展——蘋果釋出了“劃時代”產品,Android陣營迅速壯大,聯想又認為這是佈局手機市場的好時機,又在2009年底以雙倍的價格收回手機業務。

在這裡,聯想的投機心思盡顯,外加四次高管換帥雪上加霜,加劇了手機業務的“風雨飄搖”。

其次,被收購的高階品牌摩托羅拉,也出現了重大戰略失誤。

和之前的“SSS”級資源包相比,摩托羅拉給聯想的幾乎是個空盒:核心技術所剩無幾——15000多個的專利核心技術被谷歌瓜分,只剩2000多個;供應鏈也給不到幫助——全球的手機廠商也被谷歌賣掉;團隊規模大幅減少——10000多個人縮減到3000多個;後續摩托羅拉高管也在2016年重組時離職。

資源包本就不夠,收購的高階品牌還出現了戰略錯誤——摩托羅拉確實在功能機時代大放異彩,但在智慧機興起時,摩托羅拉還在沉迷於2G的階段性成就裡,錯失了3G發展的好時機,也因此在中國的智慧機市場逐步落後。

對比電腦和手機,總結來說,聯想這套起大早+併購打法能夠生效的關鍵在兩點,

一是自身品牌立得住,能在細分市場建立一定的市場認知,才能為後續高階化打好基礎,二是找到足夠強悍的標的,在變化的新市場中選對路線,撐起聯想在高階市場的形象

回到元宇宙領域,聯想同樣起了大早,產品線全面鋪開。截至目前,一切還處於混沌初開階段——聯想既還未能樹立AR/VR領域的品牌認知度,市場也處於技術的快速發展期,還沒有足夠強悍的品牌標的能讓聯想去收購。

但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在未來2-3年,趁著市場還未全面爆發,聯想需要抓緊樹立AR/VR的品牌認知,跟上行業大部隊的節奏。

03 聯想還需有力的抓手

門庭若市的元宇宙,擠在AR入口的玩家成千上萬,各路終端廠商都有拿得出手的牌:

頭部的第三方企業亮風臺、亮亮視野

看重B端落地經驗,靠著技術與定製化服務能力收穫了大批客戶的青睞——據IDC資料,在AR硬體市場上,除國際科技巨頭微軟絕對領先(HoloLens的擁有者,全球市佔率超50%)之外,緊隨其後的是國內市場本土品牌Shadow Creator、亮亮視野、亮風臺等。

亮亮視野選擇了全產業鏈自研的技術路徑,覆蓋上游光波導顯示技術、融合AR+AI互動演算法、AR整機及下游工業場景應用,獲得市場的認可。

特定行業的定製化服務能力,也是這類廠商十分看重的競爭力。截止目前,據亮風臺官網顯示,已有49個專案落地,面向能源,汽車,鋼鐵,機械製造,航空航天,家電等等超過13個領域。

在消費級市場,也有玩家在不斷探索,如Rokid。2022年一季度,全球AR頭顯出貨量為8。2萬臺,同比增長39%。據IDC分析,這主要來自Rokid等中國企業發售的消費級AR眼鏡帶來的影響。

從2018年至今,Rokid產品持續更新,已經迭代了6個版本。

聯想元宇宙,第三次復刻熟悉的“聯想套路”?

(ROKID產品更新情況 圖源:ROKID官網)

百度,阿里等網際網路大廠

,也想要在元宇宙再造“爆款”產品。它們的佈局,多是基於已有的C端應用上。

例如,百度已將AR技術疊加在自家的百度地圖應用中,透過AR視覺定位技術,能夠直接在路上“畫”一條道路,邊精準定位邊增添商鋪的虛擬內容,例如品牌虛擬形象,互動性營銷等等;

阿里也很早將AR與手機淘寶、支付寶等APP的“掃一掃”功能結合。使用者開啟APP掃碼,相關電子消費品的3D效果、互動遊戲等資訊便會出現在手機螢幕上。

反觀聯想,無論從技術還是應用生態角度,還沒找到合適的抓手。

它還沒有拿得出手的技術

,去維持產品的快速迭代——據官方介紹,目前我們僅僅能看到聯想的AR產品中,核心演算法是自研的,其他相關技術目前還沒有顯現出來。此外,除了聯想晨星MR等產品系列之外,不少產品線如AR遊戲裝置、PC VR裝置都已經停止迭代。

它也沒有大廠那樣拿得出手的爆款應用

——用AR包裝原先爆品,再造元宇宙裡的爆品,繼續延續在現實領域的優勢。

聯想已有的,是基於PC和多個終端硬體服務所積累的使用者資源和口碑。

在硬體方面,聯想保持一直以來的優勢。由個人PC、平板電腦、智慧手機和其他智慧硬體業務組成的智慧終端業務,貢獻了其大部收入——在2021/2022財年營收為623億美元,總佔比83。2%。

在B端,聯想也有了一定的資源和口碑的積累——由於面向B端的雲服務IT基礎設施業務、中小型企業IT基礎設施業務盈利能力的不斷提高,基礎方案業務的經營利潤同比增長1。37億美元;方案服務業務經營利潤達到12億美元,同比增長40%,經營利潤率達到22%,使聯想整體的盈利水平得到提高。

同時,聯想也在B端尋找智慧終端裝置業務的突破口——聯想的中小企業業務營業額同比增長了28%。

用好龐大的B端市場與生態網路,應該能成為聯想發展元宇宙的有力抓手。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聯想要有

足夠硬核的AR產品能力

,這將再次考驗聯想轉型的戰略定力與自研技術的決心。

TAG: 聯想AR宇宙PC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