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到底是什麼?

“全域”到底是什麼?

深響原創 · 作者|呂玥

營銷人掛在嘴邊的熱門概念總是層出不窮。此前人人皆談“公域”、“私域”,而現在,“全域”又成了高熱話題。

阿里宣佈在數智化推動下全域營銷已進入2。0時代;騰訊廣告則提出全新的平臺定位是“企業全域經營夥伴”;快手釋出《2021快手磁力引擎營銷通案》,明確快手的商業定位是“全域營銷”;京東推出釋出“營銷雲”,定位為“全域營銷提效平臺”;今年抖音電商的定位也從“興趣電商”升級為了“全域興趣電商”。

概念越是高熱,越是眾說紛紜。雖然大廠們的主題詞都是“全域”,但有的講私域運營的升級,有的講公域和私域如何協同,還有的是在講平臺的生態及業務……似乎不同角色視角下的理解全然不同。

對於一線的從業者來說,全域是大趨勢、做全域經營有好處。但真正要講起來、用起來,諸多“基礎性”的問題又出現在了眼前:

“全域”究竟在講什麼,是宏觀話術還是真可落地?各大廠說的“全域”是同一件事,還是各有區別?

面對全域營銷,品牌具體又該如何實操?

最初的全域

阿里提出全域的時間相對較早,其為何會提出“全域”,這需要結合阿里的發展狀態和行業大背景來看。

阿里的組織架構經歷了 “集中-分散-集中-再分散” 的多次演變。2013年,阿里將集團從7個事業群調整為25個事業部,包括阿里媽媽、一淘及搜尋、天貓、物流、聚划算、本地生活、音樂、阿里雲等等。具體業務都被分散開來,其目的是想要各部門能更直接“面見”客戶,提升效率。

分散開來,自然也帶來了各自為政、資源難整合的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了品牌在阿里做生意出現痛點。

比如品牌商家在天貓開店、在聚划算做活動,或是做直通車廣告,都得與不同部門的人員對接溝通,如此一來,溝通成本就很高。而且營銷本就一體化,分散開來,投聚划算就變成了一次性的促銷,直通車就只是做競價廣告,“營”和“銷”完全被割裂。

品牌商家只來這做“一次性”投放,平臺也只能做個賣廣告位、賣流量的媒介。2016年,曾任阿里媽媽總裁的張憶芬就在採訪時直言不諱,過去阿里一直做的就只是賣直通車、賣資訊流,只是做買賣流量的交易,而並不是在做真正的營銷。

甲乙雙方總是彼此直接影響,現在

都有痛點,就是時候要變革了。

2016年底,阿里正式提出了整體以消費者運營為核心的“全域營銷”方法論。為何要以消費者運營為核心?這點不難理解:營銷本質上是要吸引消費者,激勵其下單,因此消費者自始至終都要關注的焦點。

如何做消費者的運營?阿里將其具體分為了四個點:全資料、全媒體、全渠道、全鏈路。

在網際網路中,人以資料形式存在,看清人,必然是得將資料全面打通——這其實就對應著阿里提出的“全資料”。

2015年,阿里將組織架構整體調整為“小前臺,大中臺”,公司底部的基礎資料系統和產品系統被彙總到一個大事業群下,為資料整合打好了基礎。同時,阿里從2013年起就佈局了自然人辨識的資料架構,通俗來講,就是阿里將旗下不同應用的消費者賬號打通,不論你是在淘寶下單購物,還是在優酷看劇、在餓了麼點外賣,這些行為都會被記錄,並統一在唯一ID中。

如果想要儘可能將營銷內容投放至使用者眼前,這就需要實現“全媒體”。

彼時,阿里既有電商平臺,也有優酷土豆這一影片平臺、一系列生活服務類應用,同時對外還投資了微博。整個生態下,媒體型別多樣,覆蓋使用者體量也相當大。曾任阿里巴巴集團全域策略中心總經理的陸弢還給出過資料:“合起來可以覆蓋到超95%的網民”。

使用者肯定不只是在線上購物,也會去到線下各類店鋪中消費,經過也留痕跡,這就是阿里所說的“全渠道”。

簡單講,平臺可以幫品牌商家打通線上和線下,整合資料,做一體化運營。此時資料就已經不只是使用者的資料,還有“貨”和“場”也被連結了進來,物流、供應鏈、線上線下基礎設施等等都被帶動,品牌商家也將會以資料來驅動整體的生意。

“全域”到底是什麼?

當資料、媒體和渠道都能整合在一起,“全鏈路”營銷也就得以實現

——平臺可以看品牌是新玩家、上升期還是知名大品牌,給出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方案;品牌商家則可以在知道消費者是瞭解品牌、對產品感興趣還是已經買過產品的基礎上,來做針對性的營銷。

全資料、全媒體、全渠道、全鏈路,這四個點一直沿用至今,也構成了現在對於“全域營銷”概念的基礎理解。

此外,為匹配“全域營銷”方法論的落地,阿里也相應做了產品的整合:包括資料銀行、 Uni Desk全域投放管理、Uni CRM全域關係運營,和Uni Strategy策略中心。整體來看,產品從資料,到投放、管理、策略都覆蓋到,其整合思路也是在AIPL模型(認知-興趣-購買-忠誠)之下,即以消費者為核心,讓品牌商家在運用一整套產品後,能夠實現使用者的視覺化、營銷和運營的一體化。

全域的升級

全域並非一成不變。五年過去,阿里的全域營銷在2021年升級為了2。0版本。具體的升級點,依然還是圍繞著四個點展開:

“全渠道”方面,強調可以和品牌商家多個部門協同,還可以幫助品牌做整合服務;“全鏈路”方面,透過補充和升級各類產品和工具,幫助品牌提升營銷效率;“全資料”方面,人、貨、場三類資料整合,為精準營銷所用;“全媒體”方面,串聯電商平臺、支付應用、生活服務、線下商超以及品牌自有門店等更多端。

“全域”到底是什麼?

平臺做全域不是自嗨,事實上,品牌對於全域的需求已經非常明顯。

所有品牌都想要做好做強,只不過品牌商家大多內部結構複雜,行動比較緩慢,也缺少資料整合和分析能力。而網際網路平臺正好擅長於此——本身網際網路研發就是先有底層資料,再有業務介面,而後去做頂層的應用開發。而全域所強調的以整合資料為基礎,更多觸點整合做運營,邏輯也正好相同。

因此,延續這一邏輯,“資料”就成為了全域的絕對核心。在此核心之上,平臺能夠做的就是在技術、管理等方面不斷升級,變得更精細、更全面;以及在產品工具方面,跟隨著品牌商家和消費者雙方的需求變化而持續推新,變得更加好用、智慧化。

“全域”到底是什麼?

需要強調的是,從去年開始,

“互聯互通”的提出也為“全域”添了一把火。

此前,網際網路的常態就是巨頭們各自建造“圍牆花園”,流量規模如何、生態內各環節是否暢通、最終轉化能力是強是弱,這些都是競爭優勢的體現。不過,對商家來說,這就像是線上下找大商圈租旺鋪,生意很好,但只能吸引周邊;想要覆蓋其他地區,商家就要以同樣方式再開店,所有程式來再來一遍。

但現在政策引導巨頭們彼此要互聯互通,幾大生態間將相互開放,線上的媒體、渠道都有機會真正打通。這無異於是縮短了各個商圈之間的距離,不論身處何處的消費者都能以一個連結直達商家的門店,各個渠道的資料、所以媒介也都能由品牌商家統一調配運用。

各種“全域”

真正意義上的全域有了實現可能,平臺們其實又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如何吸引品牌商家選擇自己?平臺們到了一個要展示“自己才是做全域真正需要的、能夠帶來最大化收益”的時候。

京東做全域營銷首先強調的也是資料的作用。

2021年,京東釋出了平臺“營銷雲”,定位“全域營銷提效平臺”。從本質上看,這個平臺就是發揮著“資料中臺”的作用,其中既有京東自有的資料來源,也整合了更多外部資料市場的資料,可以用來幫助品牌做消費者的洞察、營銷效果的監測、營銷行動的最佳化等等。

今年,京東提出營銷服務全面升級為“全域營銷”生態賦能,其實是把平臺所有的產品、工具和服務專案都做了一次整合。

產品方面,是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的兼顧,效果廣告產品強調智慧化、精準化,品牌廣告產品強調可以一站式購買資源,同時還有線下廣告媒介可以投放。工具方面,主要是覆蓋品牌日常經營的各個環節,可以做人、貨、場的全面管理。服務方面,平臺既有一站式的技術解決方案,也有給不同行業的針對性營銷方案,還能幫助品牌做私域,比如在站內做直播,在站外其他平臺孵化品牌賬號等等。

“全域”到底是什麼?

京東數智化營銷服務平臺“京準通”產品整合

與京東簡單明瞭的“大整合”不同,騰訊做全域,最先強調的是其自身所具備的優勢及特點。

2021年騰訊智慧營銷峰會上,騰訊廣告明確平臺定位是“企業全域經營夥伴”,並提出三個優勢,簡單總結就是:

公私域聯動,線上線下連結,以及跳出營銷範疇做生意。

其實在不少理論中,全域就等於公私域的聯動。騰訊整個生態覆蓋的使用者體量龐大,這就是一個極大的公域。私域一直是微信的突出能力,對品牌商家來說,微信也已經可以作為一個生意場利用:使用者可以直接加入品牌組織的社群、關注公眾號、進入直播,或者小程式直接下單。

騰訊做線上線下的連結,最直接的方式是透過電子支付,讓線下門店和線上商城可以串聯起來。同時,騰訊還和更多線下大型商超、品牌零售商合作,做線下店鋪更為“整體的”數字化。

例如此前騰訊智慧零售和綾致聯合開發了針對於導購的小程式,導購能夠把營銷內容一鍵轉發給所有私域使用者;和沃爾瑪合作的“掃瑪購”小程式,消費者掃描結算後,人貨場的資料也能一站式留存。

使用者在騰訊的“地盤”上可以滿足各類需求,各類品牌商家在此就都有生意可做,而不是隻做廣告的投放。

騰訊目前在做的,其一是產品的持續補充、更新,保證商家的經營始終暢通。其二是資料,既強調使用安全性,也強調可以做更細緻的歸因,讓私域價值更為突出。其三,就是給不同行業更針對性的方案,並加入服務商補足能力,既全面又有實用性。

在騰訊的全域案例中心,可以看到歐萊雅、特侖蘇等眾多品牌都曾做過全域相關的針對性營銷專案,包括做公私域整合、線下與線上連結等等。

“全域”到底是什麼?

百度和快手做全域,更多則是強調

生態的打通。

百度雖然沒有把“全域”提到特別高的位置上或者說做特別的定位,但也時常可以看到某品牌是如何使用百度的營銷產品、藉助百度生態實現了“全域營銷”這樣的品牌案例。

比如此前百度的資料營銷平臺觀星盤,曾推出過一個將使用者做細緻劃分的資料模型,可以讓品牌在看清楚使用者與品牌關係的深淺基礎上做營銷。理想汽車在去年新品上市時就藉助這一模型,調動了百度全域的資源去觸達不同型別的使用者,包括在百度上線了直播發佈會,利用百家號做內容營銷等等。

和行業通行的思路一致,快手的全域營銷也是先強調了要以資料、內容和商業三個方面的能力來做基礎支撐。比如磁力永珍DMP平臺、磁力增長CDP平臺可以用作資料管理,內容方面有創意服務平臺幫忙,商業方面有達人對接服務、電商業務服務等等。

基礎能力之上,快手也在講公私域的融合。

先是在公域裡,用短影片內容在站內做拉新,透過各類營銷產品和工具去提升投放和觸達使用者的效率;私域則是發揮品牌主播和粉絲之間形成的信任感優勢,以品牌號和快手小店為經營陣地,去提升復購率和長期的ROI。

此外,快手也提出“全場景”不只是有站內生態,在站外可以透過快手聯盟,利用站外更多媒介渠道,去觸達更多使用者。

“全域”到底是什麼?

而位元組的“全域”則更加從使用者場景出發。

過去一年,抖音電商GMV是同期的3。2倍,售出超100億件商品。今年,抖音電商從“興趣電商”升級為了“全域興趣電商”。從興趣電商到全域興趣電商,所延伸的不只是透過短影片和直播內容、商城、搜尋等多場域協同互通,為商家生意帶來新增長,還隱藏一種基於興趣的電商生態延伸。

興趣被內容激發,可以促進短期轉化;興趣也會延伸,會有持續性,使用者興趣被更多的場景自然承接。

具體到產品層面,短影片和直播做“貨找人”的興趣推薦,先激發使用者興趣然後發掘潛在的購買意願;搜尋和商城是將承載使用者有目標的購買需求,做“人找貨”。如此一來,平臺上興趣電商和貨架電商都有。

這相當於,短影片、直播等內容流是使用者潛在興趣的激發轉化場,使用者在這裡深度種草,高效成交;商城、搜尋等主動探索場景是使用者已有興趣的承接轉化場,使用者在這裡找到了固定路徑,形成習慣,實現精準匹配和復購。使用者的各類電商行為沉澱在店鋪裡。營銷解決方案擴大至全域流量,實現全域性加速。

今年已經有不少品牌商家在抖音站內做“全域”佈局和投入,例如智慧清潔領域的品牌追覓在618時就是四個場景都佈局,廣泛組合運用了多個產品和工具,同時還結合了平臺的IP活動做內容營銷,最終拿下了行業榜單的第一名。

“全域”到底是什麼?

而巨量引擎的“全域”則是以產品、工具和解決方案來做“全域”營銷服務。

在最底層,有巨量雲圖這一資料平臺來做資料洞察;在資料之上,有巨量千川做一體化營銷,品牌從買量、定向投放到管理、診斷、完善介面等等都能一站式解決。

針對短影片、直播、搜尋和商城這四個場景,巨量引擎搭建了更完整的廣告及營銷產品矩陣,例如針對短影片有TopView開屏廣告、內容熱推工具,針對搜尋則有搜尋熱點榜、搜尋品專等產品。

比如這個月巨量引擎釋出的遊戲行業全域經營解決方案,就是從買量、短影片、直播、陣地經營等方面,從全場景遊戲內容生態、全品類達人營銷、全鏈路經營提效、全週期科學經營四個維度,整合平臺全能力,幫助遊戲行業從單一買量時代,步入“廣告、內容、陣地”等綜合經營場景。

對比來看,

阿里的「全域」似乎偏重以後鏈路電商資料為核心,而抖音電商和巨量引擎的「全域」,則首先偏重於與人相關的短影片、直播、搜尋、商城等興趣場景。

“全域”到底是什麼?

不過,各平臺雖然具體在“怎麼做”上有差別,但其實整體上也有相同之處:

因為特點和屬性是“先天”固有的,平臺做全域更多是基於這種特點之上,將資料、廣告、營銷服務等方面的產品工具打包,做了次大整合。只有能做到交易這一環的平臺,才能夠稱是可以做“全域”,因為全域早已經脫離廣告營銷層面,走向了生意經營。像知乎、微博、小紅書這樣的平臺更多是發揮“媒體”的作用,所以只是全域營銷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各平臺在基於各自生態做全域,同時也開始向外拓展。這既有互聯互通帶來的利好,更多還是因為品牌商家的訴求:因為對他們來說,資料總是越全面、越立體就越好用,投放平臺也是智慧化、一站式才更便捷。

全域,在本質上還是為了保證跨端做營銷和經營更順暢。

以前各“流量王國”不互通,品牌停留在一個個獨立的平臺生態內,重複做投入;但現在各自形成的公域裡流量紅利不再是事實,“去中心化”、開放連線已是必然趨勢。

全域的最終目的也還是落在了基礎的生意增長邏輯上:用更多的串聯、打通和整合來實現“降本”,用資料以及更多產品在全流程中“提效”。

畢竟,不論概念如何變換更新,營銷的根本還是企業實實在在的增長。

TAG: 全域營銷品牌電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