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導”辨析:一直被誤會、從來不導航?

什麼是導航?IR是以什麼為基準?地面校準的是什麼?

“慣導”辨析:一直被誤會、從來不導航?

首先造成誤會的是“慣導”這個中文名。

抬頭看看那塊面板,IRS…… 中文名管它叫什麼?“慣導系統”(慣性導航系統)對不?可是R不是“基準”(reference)嗎?不該叫“慣基系統”嗎?你說:“慣基”也太難聽了,叫“慣導”是叫習慣了吧?是的,“慣基”還真是難聽…… 那麼中間那個字母為什麼是R而不是N(導航navigation)呢?畢竟“慣導系統”再翻譯回去應該是INS吧?你可能要罵人了:能不能整點有用的……

唉,這裡聊的是理論層面的東西,暫時還不太實用。且看下來,看看對於理解系統原理有沒有幫助……

我猜想,“慣基”確實難聽,但“慣導”之所以勝出,大概還有一部分原因在於:這是繼承了航海和軍事領域的叫法。潛艇和導彈,為了執行秘密任務,必須具備

“自主導航”的能力——完全不依賴於外界的幫助,就能搞清楚自己在哪兒、怎麼走才能到達目的地。

這種能力來自於它們的“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

潛艇和導彈,在最壞的情況下,不依靠視覺參考,不依靠無線電,也不依靠對環境的任何測量和反饋,可說是兩眼一抹黑、一條路走到底、就是不偏離。嗯,這才是純粹的“自主導航”。

而飛機上的“慣導系統”,如果指的是IRS,那麼單憑它自己,還不能夠讓飛機具備類似的“自主導航”能力。這是因為,IRS只能提供飛機“在哪兒”的資料,但是要解決“怎麼走”的問題,還得依賴於其他系統(稍後講它)。所以

IRS只是INS的一部分,製造商沒有單獨把它和其他系統拼在一起命名為INS,大概是因為在民航飛機的實際執行中,從來不使用純粹的自主導航。畢竟,民航飛機還沒有到需要執行秘密任務的地步……

01 什麼是導航?

為了把這些有點兒繞的道理捋直了,還得從一些基本概念說起。儘量說一些大白話。先來通俗地講講如何理解“導航”二字。

假想你在城市的陌生角落裡迷了路,而你想回家。那麼你遇到的問題是“不知道在哪兒”、“不知道該怎麼走”。你的手機這時候能幫你做什麼呢?對,就是“導航”。導航軟體,專門幫助迷路想家的孩子,專業解答“我在哪兒”、“我該怎麼走”這兩大難題。

公式:導航=定位+指路(navigation = positioning + directing)

你所聽說的各種導航方式,其實都是在搞定這兩大難題。比如目視導航,地標和箭頭分別為你定位和指路。高速公路上的指路牌,公園裡的路標都起到了“目視導航”的作用。比如無線電導航,你需要有地面基站,需要有相對於基站的方向和距離,這樣就完成了定位;而導航顯示器上的各類標識和符號構成“飛行計劃”,指明接下來的飛行路線。

“慣導”辨析:一直被誤會、從來不導航?

現在,我們來看“慣性導航”。IRS其實只提供了定位能力,但“指路”能力則要由FMC來提供。

FMC,飛行管理計算機,在導航這事兒上,它很像一部手機。FMC內建“導航軟體”,也儲存著定期更新的“導航資料庫”——相當於最新版的“地圖”。飛行前,飛行員在人際互動介面CDU(公共顯示元件)輸入起降場等資料——這個操作類似於我們在手機上輸入導航的起點和終點,FMC就能規劃出“飛行計劃”(路線),顯示在ND(導航顯示器)上。

FMC的這個能力的正式名字就叫做導航(navigation)。但是須知,沒有定位,就沒有導航。這就好比說如果沒有了GPS(也包括我們的北斗系統),手機就沒法為我們導航。故而FMC的這個能力嚴格講來是“指路”,它要協調具備定位能力的系統(比如IRS或各種無線電導航系統),才能實現導航。

其實FMC是具有綜合能力的計算機,“指路”只是一部分能力,因此

可以認為INS

如果寫成INS=IRS+FMC,那麼這裡的FMC就只代表了它的導航功能部分。

以上,用了B737的術語。對於A320或其他飛機,FMGC(飛行管理制導計算機)相當於這裡的FMC。

02 以什麼為“基準”?

現在,知道了IRS本身並不具備導航能力,R這個字母就顯得很醒目了。R,Reference,一般翻譯成“基準”,那麼是不是“以……為基準”的意思呢?百思不得其解之際,聯想到了“慣性參考系”,它的英文是inertial reference frame。

沒錯,

IR正是“慣性參考”。

參考=基準。找到某個慣性運動的物體,以它為參考(“基準”),設定原點以及三維座標軸,用以描述飛機的位置和運動,這就是飛機的IRS所實現的功能。那麼,那個作為基準的、慣性運動的物體去哪兒找呢?其實,“某一時刻”的ADIRU(“慣導計算機”,大氣資料慣性基準元件)就可以是這個基準。

在地面,在開始“校準”的那一刻,ADIRU在宇宙中的絕對位置被“鎖定”,此刻的它,就是基準,是座標原點。

4分鐘後,由於地心引力、飛機結構的支撐和推動力的共同作用,ADIRU已經繞著地球的中軸做了1°的弧線運動(因為24小時=1440分鐘=360°)。弧線運動不是慣性運動;因此最初的那個絕對位置必須被“鎖定”作為一個想象中的“基準”,或者叫做原點。

“慣導”辨析:一直被誤會、從來不導航?

03 地面“校準”的是什麼?

ADIRU內部有一組神奇的感測器和處理器,感測器感知ADIRU本身的運動資料,由處理器進行精密的計算,得出ADIRU每個時刻相對於那個原點的位置,這是它在慣性座標系中的位置。而ADIRU固定在飛機上,所以ADIRU的運動就是飛機的運動。

但是,人類生活在跟隨地球自轉而旋轉的經緯網路裡,而這個網路正如前邊提到的進行了4分鐘弧線運動的ADRIU,它無時不刻都在做非慣性運動。為了知道“在哪兒”、“怎麼走”,人類想看到的是飛機在經緯網路裡的位置(經度、緯度、高度),反而看不懂ADIRU所提供的慣性座標系裡的位置(x, y, z)。

如果(x, y, z)出現在顯示器上,飛行員和管制員只能感到眩暈……

不要緊,ADIRIU自己就可以完成“翻譯”,把這些慣性座標變成人類看得懂的經緯座標。這種翻譯,在飛行過程中是實時進行的,但是翻譯規則要在地面先花費5到8分鐘時間來獲取。當飛機停放在不同緯度的機場,翻譯規則是不同的。獲取這個翻譯規則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校準”。

下面是這些原理的另一種表述,包含了更多的細節。

ADIRU內部,有一組神奇的感測器:3個加速計和3個陀螺儀。由於牛頓三大定律等基本物理規律的作用,這些感測器,哪怕是被“關了小黑屋”,與世隔絕,但只需要“扶著牆”,就能知道小黑屋在“慣性參考系”中的運動。感測器固定在ADRIU內部、從而固定在飛機上,就能感知到飛機每個時刻在3個方向上的加速度和角加速度,而藉助於處理器進行積分運算,又能得到速度和累計的路程。

但是這些感測器的神奇能力,只限於感知飛機相對於那個想象中的、屬於慣性世界的“基準”的運動。一旦飛機離地,如果想知道飛機相對於我們現實中設定的地面固定參考物的運動——比如說相對於某個機場,就有些為難它們了。好在ADIRU在起飛前已經花費5到8分鐘“心算”出了一套“換算關係”。在飛行過程中,它把感測器感知到的、慣性參考系裡的資料丟進處理器,往“換算表”裡一填,就得出了飛機相對於地面固定參考物的運動和位置資料。

就這樣,

基於經緯網路的位置和運動資訊最終出現在顯示器上,飛行員和管制員點點頭。

“校準”,英文Align,本義是“對齊”。想象一個三維的慣性座標系,把它扯過去和經緯網路“對齊”。

一個原本描述為(x, y, z)的座標,變成了(經度,緯度,慣性高度),而獲取這種座標變換關係的過程,就是“校準”。這就是“校準”的實質。

“慣導”辨析:一直被誤會、從來不導航?

—— END ——

TAG: 導航ADIRUFMC慣性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