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電網是“透明”的,用電管理將更精確|院士+訪

未來電網是“透明”的,用電管理將更精確|院士+訪

近日,保障供電話題引發廣泛關注。圍繞用電保障與智慧電網建設等熱點話題,日前,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李立浧長期從事電網工程、直流輸電和交直流並聯電網執行技術研究,目前擔任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廣東院士聯合會理事。

“未來電網系統應該是電力+算力組成的‘透明電網’,不僅包括大電網,也有區域性微電網,形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李立浧說。

南方日報:從電網系統的角度看,您認為如何做好供電保障工作?

李立浧:

電力供應系統側應當不斷提高科技水平,為有序用電、保障供應提供資訊化支撐,使管理更精細、更精準。從2017年起,我就提出了“透明電網”的概念,正是基於

推進電網系統數字化、資訊化、智慧化的理念

所謂透明電網,指的是

電網全系統資訊都是透明的,每一個電氣裝置、每一條線路的執行情況、裝置狀態都一目瞭然

。透明電網建成後,電力部門和使用者間的互動更強,從每條線路供應多少居民、工廠、商場,到家家戶戶的用電狀態如何,都能在透明電網的執行管理平臺上看到實時資料,從而實現精確管理。

透明電網應當是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技術與物理裝置間的有機結合,可見、可知、可控是其主要特性。

可見,即整個系統的負荷水平、裝置狀態都清晰可見;可知,即相關資料能夠自主採集並上傳至計算平臺;可控,是在可見、可知的基礎上,對整個系統進行智慧化控制,減少人為調動與干預。

“三可”是透明電網的核心,而小微智慧感測器則是透明電網的硬體保障。

大量安裝在電力系統的小微智慧感測器能夠讀取和整合電壓、電流、功率、環境溫度等資料,為智慧電網建設提供了資料支撐。

當然,在透明電網中,資料平臺、軟體系統同樣十分重要。

大量小微智慧感測器、智慧裝置提供的資料要由軟體系統自動計算,進而指導整個系統的智慧執行。

未來電網是“透明”的,用電管理將更精確|院士+訪

南方日報:站在普通家庭使用者的角度,透明電網能帶來哪些便利?

李立浧:

透明電網不僅意味著對於電力供應方而言系統是透明的,使用者也能看到電力系統的狀態,從而根據電力供應情況及階梯電價特點,合理安排用電。

值得一提的還有,隨著屋頂光伏發電等家庭、小區發電裝置的普及,今後還有可能實現使用者不僅能發電自用,多餘的電還可以供給電網,實現“用電要付款,發電有收入”。透明電網模式下,這種理想的狀態更易實現。

南方日報:住宅小區何以能夠實現電力的自給自足?

李立浧:

一方面,能源是無處不在的。就像今天已經出現在市場的太陽能書包、發電跑鞋等,實際上構成了“泛在能源系統”。我們生活的空間分佈著電磁場、太陽能,但現在的利用率還很低,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探索來不斷提升。例如有科學家正在研究無線輸電等新技術,這些技術大規模應用後,將大大提高泛在能源的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我相信,分散式光伏發電乃至社群的風力發電、廚餘垃圾發電將更加普及,這也將為社群提供大量的能源。例如可以安裝在高樓樓頂的小型風力發電機,就是目前的一個研究方向。

依託這些新型發電手段,在透明電網系統中,小區的微型電力系統可以實現智慧化的便捷操作,能源供應將更加充足,結構也將更加合理。

南方日報:對於節約用電、合理用電,您有哪些建議?

李立浧:

節約下來的能源就是“最綠的能源”。

節約用電不只是要在用電緊張時推行,在任何時候都應當大力主張、實行。

包括普通家庭使用者和企業使用者在內的廣大使用者都應當樹立節約用電的理念。其中,從工廠企業的角度看,特別應當注重使用節能機電產品,淘汰效率低、耗能高的裝置。此外,許多電力企業正不斷探索推出能源綜合服務,也就是在規劃設計與建設階段就將節約能源、節約電力納入考量當中,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徑。

院士檔案:

李立浧,電力技術專家,江蘇省建湖縣人。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名譽院長。

參加和組織建設了我國第一條330kV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kV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kV直流輸電工程;組織世界上第一條±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研究、關鍵專案攻關和工程建設。倡導並主持研發我國柔性直流輸電技術,主持研發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提出透明電網的理念和技術理論系統,將現代感測技術、資訊科技、數字技術、智慧技術等融入電力系統。

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獲光華工程科技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是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記者】卞德龍

【圖片/影片】姚志豪

【剪輯】王俊濤

【作者】 卞德龍;姚志豪;王俊濤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電網透明輸電用電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