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多一點丨龍爪堰、豆腐堰、九里堤……古堰地名裡探尋水潤成都

川觀新聞記者 寇敏芳

2000多年前,李冰建造了都江堰,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成都。這是一座與水高度依存的城市,它因水而成,緣水而興。在漢代揚雄的《蜀都賦》中,成都的城市格局是水塑造的,“二江珥其市,九橋帶其流”,穿城而過的府河南河就像一對美麗的耳環,環繞成都的中心區。千百年來,成都城內家家臨水,戶戶垂楊,拱橋漣漪,街衢通幽,舟楫往來,穿梭其間,宛如蘇杭水鄉之景。

滄海桑田,成都的水系格局幾經改變,有些水利實施已經隨時間消亡,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卻成為我們瞭解成都水文化的重要符號。今年6月,成都啟動水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提出將對全市20+3個區(市)縣,總面積14335平方公里面積範圍內的所有水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全面普查及分類。

水文化遺產是指與水有關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稱。是人類以水為載體創造的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物體,以及某一族群世代相傳與水相關的生活知識和行為等傳統文化形式。

4個月過去了,普查有哪些發現?近日,記者從承擔普查工作的省地礦局物探隊獲悉,目前外業普查工作已經完成,專案組共普查出水文化遺產資源點1386處,正在進行梳理歸類。

在眾多遺產資源點中,有不少是水利工程和設施。這次,我們來說一說為古代治理江河、導灌農田而修建的堰。在古代城邑中,堰的數量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修築堤堰,更是地方蒞任官員的主要業績,歷代地方誌等官書中都會詳列當地堰名,以及與修築堤堰有關的大小事記。成都之所以能物阜民豐,號稱天府,離不開歷代修築並密集分佈於城鄉各處的河堰,最為出名的就是都江堰。

普查組深入各區開展普查工作,透過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走訪、與當地居民座談詢問等方式,開啟對成都地區的堰的詳查,發現都江堰、大邑、蒲江、成華、大邑、新津等區縣均有為數不少的古堰分佈。據相關資料記載及普查發現,成都平原分佈著眾多年代久遠的古堰。

成都各地大量的堰名,保留著舊時移民大戶或家族的姓氏,例如羅家堰、張陳堰等等,這些堰名中包含著移民居留落戶、築堰修渠、墾地開田的故事。

普查發現,現成都各地留存下來的古堰,如黑石堰、金斗堰、朱木堰、蒲江龍居堰等多為明清及以後時期所修築,且大多數儲存情況較差。另外還有一部分堰始建於建國之前,如徐堰、邋遢堰,由於沒有相關文字記載,且當地居民對於此知曉較少,具體年限不詳。

歷經多年的城市改造與建設,成都各區早已改容易貌,但尚存的一些帶有“堰”字的地名,仍能讓人聯想到遙遠的過去。躍進堰、老碼堰、七道堰、大觀堰、豆腐堰、井坎堰、石灰堰、洗瓦堰、火燒堰、躍進堰……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地名遺存,將九江八水、溪河曲繞的成都與物產豐富、歲稔年豐的“天府之國”聯絡了起來。正是這些古代堰渠,滋養了這片“田肥美,民殷富”與“蓄積饒多”的土地,成為成都平原歷史文化發展的印記。

目前,對成都的堰渠數量、現存情況及歷史由來的普查工作正在進行中。

來看看成都幾個與堰有關地名,它們前世有著怎樣的故事?

科普多一點丨龍爪堰、豆腐堰、九里堤……古堰地名裡探尋水潤成都

通濟堰水渠

通濟堰

,始建於漢代,又稱蒲江大堰,《華陽國志》中記載:“蒲江大堰灌郡下,六水門,有朱遵祠。”通濟堰是岷江中游著名的灌溉工程,攔河壩長約860米,可以灌溉新津、彭山、通義、眉州四縣農田3萬畝,進水閘上建有高3層的建築物。渠首位於四川新津縣城東南岷江支流南河、西河與岷江的匯合處,是有壩引水,攔河壩與南河斜交。壅竹籠堆築,一般夏秋沖毀,冬季歲修再建。

科普多一點丨龍爪堰、豆腐堰、九里堤……古堰地名裡探尋水潤成都

龍爪堰碑記

龍爪堰

,建成於明代,據清嘉慶《華陽縣誌》載:龍爪堰,“明嘉靖三十六年,蜀藩王於此築石堰,截堵清水河水,分三股灌田,形似龍爪,故名。”舊時華陽的千金堰,則是因為其修築“率用民錢一萬三千”而得名。成都各地之大小河堰,多不勝數,名稱與來歷更是五花八門。

科普多一點丨龍爪堰、豆腐堰、九里堤……古堰地名裡探尋水潤成都

九里堤遺址

縻棗堰,現稱九里堤

,最早是一個水利工程,傳該工程早期由蜀國丞相諸葛亮主持修築,用以郫江從西北部進入成都城區的防洪工程。因堤壩長度約九里長,得名九里堤。隨著時間推移,堤壩逐漸毀損,現僅餘38米長的土埂遺址,但九里堤的地名卻流傳了下來。2000年成都市園林局開始修建九里堤遺址公園,2001年正式對市民免費開放。

TAG: 成都普查九里文化遺產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