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明朝歷史上最可敬可愛的大胖子

在明朝歷史上,朱高熾儘管在位不滿一年就暴斃,但卻為何被稱為“仁宗”皇帝?

關於這個問題,由湯唯和朱亞文主演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倒是進行了很好的詮釋。接下來,我們就透過這部劇來走近朱高熾,走近歷史上著名的明仁宗。

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靖難之役後被冊立為太子。不過,他在四十六歲登基後不滿一年就因心臟病而猝死,傳位給了兒子朱瞻基,為明朝的“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大明風華》劇中,朱高熾由著名演員梁冠華所飾演,他的角色刻畫可謂是入木三分,形神兼備。歷史上真實的朱高熾是一個兩百多斤的大胖子,而且因胖致病,腿腳行走不便。據《明史》記載:

患足疾,中官翼之,或時失足。

但是,這個大胖子卻是一個有智慧、有情意、有謀略和有膽識的人物,在明朝眾多的皇帝中是非常難得的一位。

成祖皇帝朱棣一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和朱高爔。因為四子朱高爔僅出生一個月就夭折,所以後世的史料中對他鮮有提及。

朱高熾生性沉穩,愛靜不愛動,從小就循規蹈矩,而且體胖患有疾病。因此,他自小就不受性格張揚和崇武抑文的朱棣所寵愛,總也瞧不上這位長子。

不過,其二弟朱高煦卻生得英姿颯爽,性格桀驁不馴,特別類同其父朱棣。據《明史》記載:

朱高煦性兇悍,貌奇偉,美髭髯。

出於對次子的偏愛,朱棣在南征北戰過程中一直都帶朱高煦在身邊。而朱高煦也不辱使命,在戰爭中屢立戰功,越來越獲得了朱棣的青睞。

好在,太祖皇帝朱元璋對自己這個心地善良和以文見長的胖孫子朱高熾非常喜歡。而且,朱元璋歷來堅持“立嫡立長”的觀念,遂堅持將朱高熾冊立為燕王的世子。

個人認為,太祖朱元璋以自己的絕對皇權和父權,親自確立了朱高熾的燕王世子地位,才是他在日後太子位上長期搖晃但卻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因為,朱棣已經推翻了建文皇帝朱允炆,他實在不願再違逆父親的意願。

一、朱棣透過靖難之役奪位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開始大肆分封諸子和諸孫,全國各地到處都是朱姓藩王,而且勢力越來越大。

朱元璋在世時,這些藩王還算老實,誰也不敢造次。但是,隨著朱元璋的過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根本無法駕馭自己的叔叔大爺們。

在這些藩王中,以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和鎮守大寧的寧王朱權實力最強,各自都擁兵十餘萬人。

尤其是,燕王朱棣不僅軍功卓著,而且野心勃勃,在諸王中一呼百應,地位非常尊崇,儼然已經成為了建文皇帝的最大威脅。

為了清除藩王勢力,年輕的朱允炆在齊泰和黃子澄等人的鼓動下,開始逐個削除諸藩勢力。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和湘王朱柏等藩王,都紛紛被削。

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打出了“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向南京進軍,史稱“靖難之役”。

攻陷南京後,燕王朱棣登基稱帝,史稱明太宗。關於這點,《大明風華》的編導非常嚴謹負責,並沒有像其他的歷史神劇一樣口口聲聲稱朱棣為成祖皇帝。

因為,“成祖”的廟號是從嘉靖皇帝時才改尊的。而在他之前,朱棣的廟號一直都是“太宗”。

二、朱高熾多次留守主政

在“靖難之役”初期,燕王朱棣的形勢並不算樂觀,處在了南方政府軍和北境邊防軍的南北夾擊之中。

北平以南,有李景隆率領的五十萬朝廷討逆大軍;北平以北,山海關一線的邊防軍也對燕王虎視眈眈。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朱棣在經過權衡後,決定主動出擊,集中主力先北後南。

和之前作戰一樣,朱棣還是帶自己的次子朱高煦出征,留下長子朱高熾留守在北平,穩固自己最後的大本營。

朱高熾以萬餘的老弱殘兵,頑強守住了北平,為燕王解除北方的軍事威脅贏得了時間。

在此役大勝之後,朱棣第一次對自己的長子朱高熾刮目相看,當眾誇讚他的功績和能力。

徹底消除了北平的困境後,朱棣終於可以整軍南下,目標直指南京城,最終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而這些功績的取得,除了朱棣的衝鋒陷陣,也離不開朱高熾的後方留守。

三、朱高熾在爭儲之戰中勝出

伴隨著一次次的從父出征,甚至挽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和生死之間,朱高煦逐漸走上了歷史的前臺,逐漸萌生了取而代之的貪念。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朱棣曾這樣勉勵自己的兒子朱高煦: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這句話的寓意可就豐富了,任誰都不會無動於衷。何況,還是對於已經有了爭儲之心的朱高煦而言。

朱棣登基稱帝后,朱高熾和朱高煦兄弟倆的儲位之爭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畢竟,皇位只有一個,具有明顯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朱高熾是長子,而且已經被太祖朱元璋明確冊立為燕王世子。他雖身體有疾,體胖不便,但卻以仁愛和善良而著稱,得到了朝中文臣的鼎力支援和忠心擁戴。

朱高煦是次子,按理說不應對皇位抱有非分之想。但是,他外形相貌類同其父,性格更加相近,都是那麼的豪橫,是朱棣最器重的兒子。

終於,朱高熾在激烈的奪嫡之爭中勉強勝出,被正式冊封為太子儲君,每當朱棣出征時他都會監國理政。據《仁宗實錄》記載:

元子仁賢,又太祖所立,定為嫡長。

後世多認為,朱高熾能被冊立為太子,除了祖父朱元璋的疼愛外,還因為他有一個文武雙全的兒子朱瞻基,尤其被朱棣疼愛。當時的內閣首輔解縉就以“好聖孫”為由,積極勸說朱棣冊立朱高熾為太子。

四、漢王朱高煦繼續爭儲

朱高熾雖然成為了太子,但他的弟弟漢王朱高煦並沒有徹底死心,依就賴在京城不走,遲遲不肯外出就藩。

關於這點,《大明風華》的演繹也特別精彩,基本還原了那段歷史的真實情形。朱高熾的太子位很不穩固,時刻都得提防朱高煦的挑釁。

從朱棣的角度來看,他儘管冊立了朱高熾為太子,但依然隱隱擔心他的文弱難以馴服住兩個弟弟,擔心還會發生第二次的靖難之役。

因而,對於漢王和太子的爭奪,朱棣顯得猶豫不決,一直難以取捨,任由兄弟二人纏鬥。

(一)楊、耿之禍的牽連

在朱棣第一次御駕北征期間,太子朱高熾留守監國,大學士楊士奇等人協力輔政。

朱棣聖駕返京後,立即單獨召見了楊士奇,間接詢問太子在監國期間的施政表現和人心民意。據《明史》記載:

楊士奇對帝奏曰:太子存心仁愛,不負陛下託。

除了楊士奇的誇讚,朝中大臣們也紛紛上疏稱讚太子朱高熾的表現。其中,大理寺右丞耿通就在上疏中提到:

太子事無大過誤。

面對這些讚譽之言,漢王朱高煦自然暗自不滿,開始有意誣陷太子,說他在監國期間籠絡大臣,圖謀不軌。

而生性多疑的朱棣,居然也對此產生了顧慮,擔心太子結黨營私,會威脅到自己的皇權。畢竟,自己的皇位就是從侄子手中奪來的,所以顯得尤為不安。於是,朱棣先後貶斥了楊士奇和耿通等人。

深諳政治的楊士奇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所以默默接受了這個事實。而剛直不阿的耿通卻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依然上疏彈劾朱高煦,終於觸怒了朱棣,以“不臣之心”問罪耿通並將其分屍。據《明史》記載:

會文武大臣鞫之午門,帝曰:失出,細故耳,通為東宮關說,壞祖法,離間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極刑。

(二)鐵桿支持者解縉之死

解縉是大明內閣制的創立者之一,還是太子府的屬官和朱高熾的堅定支持者。

面對朱棣的長期猶豫和徘徊,解縉多次勸諫,希望漢王能夠依祖制離京就藩。漸漸的,他惹得朱高煦由怨生恨,被視為了眼中釘,決心除之而後快。

漢王朱高煦暗中聯絡自己的黨羽,開始組織言官彈劾解縉,理由是“洩禁中語”和“廷試不公”。對於這些彈劾,朱棣並沒有完全相信,但為了平衡兄弟之間的矛盾,他還是罷免瞭解縉的首輔之職,貶到交趾任職。

任職幾年後,解縉依例要入京述職,恰逢朱棣北征殘元未歸,他只好在覲謁完當時負責監國的太子朱高熾後返回了交趾。

朱棣返京後,在漢王朱高煦的一再挑唆下,以“私會太子以不臣”的罪名,將解縉逮捕下獄,後來被殘害致死。

以上的種種事件,都是漢王專門針對太子的陷害。朱高熾憑藉自身的智慧和隱忍,一步步化解危機,在贏得民心民意的同時,也贏得了朱棣的聖心。

五、朱棣駕崩後朱高熾終於繼位

1424年,如履薄冰二十年的太子朱高熾,終於在北京登基稱帝。他改年號為洪熙,冊立自己的兒子朱瞻基太子。

由於朱棣當政期間長期對元蒙用兵,所以太子朱高熾多次臨朝監國,對於國家大政方針非常熟悉,是永樂時期帝國政策的實際制定者和具體執行者。

登基後,朱高熾立即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甚至就連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儒也都予以了平反,最大限度的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緩和了尖銳的矛盾。

自此開始,大明王朝結束了建國初期的積極政策,開始轉向含蓄守成,以內政為主。

朱高熾執政期間,任命“三楊”先後輔政,分別是楊榮、楊士奇和楊溥,極大地促進了內閣制度的完善。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和文化上,明朝的發展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

六、明仁宗朱高熾倉促病故

仁宗皇帝雖然登基執政只有十個月的時間,但他因在擔任太子期間多次監國主政,消耗了太多的心力,所以沒過多久就突發心臟病過世。

在他之後,太子朱瞻基登基,也就是宣德皇帝。他延續了自己父親的一貫風格,將“仁宣之治”推向了高峰。清代大學士張廷玉在《明史》中盛讚朱高熾: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自看過《大明風華》後,每次提到明仁宗朱高熾,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梁冠華胖乎乎的身影。

明仁宗朱高熾:明朝歷史上最可敬可愛的大胖子

基本上,筆者認同“明朝不明,聖君甚少”的觀點。而在這些君主中,朱高熾絕對可以算作一位不可多得的聖君,他的“仁宗”之名實至名歸。

TAG: 朱高熾朱棣朱高煦太子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