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古城四大石廟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安順武廟

安順武廟,位於貴州省安順市區內城老大十字東北角,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原名壽亭侯祠,後改稱關帝廟。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改建為武廟。在民國八年(1919年)因將關羽、岳飛合祀,又稱關岳廟。但安順人一直稱其“安順武廟”。安順武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順古城四大石廟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安順武廟

安順武廟的前身為慈雲寺,明季城中居民捐資而建,擇地於大十字鐘鼓樓東向北側,僅一門一院一殿,其碑記在後來的重修中湮滅,故建成年代不詳。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入主,崇尚教化,興建廟宇。出於祀典,各地當有文武二廟以供春秋祭祀。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即將駐蹕安順的貴州提督李本深徵撥慈雲寺,大興土木,改建為武廟,安順武廟自此始建。

安順古城四大石廟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安順武廟

慈雲寺改建武廟,不唯將原大殿全部拆除重建,建成面闊五間,前後帶廊,三十六根整料石柱,殿高六丈之歇山頂石木結構建築,還興修牌樓式山門,中有額曰:“文武聖神”,門前豎下馬碑。新建院中泮池、泮池後宮牆、禮門、義路、天子臺、兩廡等建築,儼然與文廟規制相符。大殿中塑關帝坐像、行像各一。此後,每至歲時,安順城中文武官紳由提督率先,舉行祭祀大典;安順府屬武進士、武舉人、武秀才亦在此游泮、祭聖。

安順古城四大石廟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安順武廟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改建殿後觀音樓為三層重簷四角攢尖頂建築,底層平面為方形,面闊進深皆三間四丈,左右及後面築石牆。左廊柱側刻題改建觀音樓題記,樓中祀觀音大士。觀音樓階下左右各建廂房三間,供廟中住持居住。其餘武廟各殿宇、泮池、宮牆等亦加以培修。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又重修,典籍中有此次重修的記載。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5年)提督徐印川將泮池後宮牆拆除,修成廳房五間,作歲時各官祭祀更衣休憩之所。又因廟門臨街近市,遂以石欄圍護以期潔淨而壯觀瞻。民國建立後,武廟祭祀依然。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冬,貴陽人唐積福(字希澤)決心更張,改武廟為關岳廟,爰倡培修。

TAG: 武廟安順泮池改建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