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個兒子,他把兒子們分封各地,本打算是讓老朱家的子子孫孫共守天下,結果卻錯了,最終他傳位給長孫朱允炆之後造成了四子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推翻了朱允炆的皇位,那問題來了,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朱元璋其他的兒子都是什麼態度?在做些什麼?在兄與侄之間都是如何選擇?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起兵,打出了“靖難”旗號,準備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在朱棣起兵時,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就已經有八個不在了。分別是老大懿文太子朱標、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老八潭王朱梓、老九趙王朱杞、老十魯王朱檀和老十二湘王朱柏以及老么朱楠。

這其中朱杞和朱楠是夭折,其他都算是英年早逝吧。當然,如果老大朱標在世,朱棣也不太可能起兵靖難。拋去去世的八人,再加上朱棣本人之外,當時朱元璋還在世的兒子有十七人,其實這十七人對朱棣與朱允炆之間的態度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即支援朱允炆和保持中立以及支援朱棣。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支援朱允炆的人分別是老十五遼王朱植和老十九穀王朱橞

朱元璋當時還在世的十七個兒子中能明面表示支援朱允炆的其實只有兩人,那就是皇十五子遼王朱植和皇十九子谷王朱橞。

先說說遼王朱植,他其實和朱棣關係還比較親密,因為遼王的封地就在廣寧衛,朱棣的封地北平都知道即現在的北京,而這個廣寧衛就是現今遼寧北鎮市,所以朱植和朱棣由於封地比較近的原因,兩人關係還比較親密親密,沒事互相走動。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害怕朱植與朱棣關係親近而起兵響應,因此徵召朱植到南京。

朱允炆的諭旨一到廣寧,朱植二話沒說就收拾鋪蓋卷準備去南京,而且當時朱棣起兵後已經派兵攻佔了河北的盧龍和山海關,控制住了河北與遼寧的陸路咽喉,朱植走陸路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朱植為了向朱允炆表示自己的忠心,從水路坐船到了南京。

朱植到南京之後,雖然朱允炆表面上對他禮敬,實際朱植處於被監視之下,而且朱允炆還削除了遼王護衛,實際就等於把朱植削藩了。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朱植與朱棣關係親密為何不直接起兵響應朱棣,反而還堅持去南京面見朱允炆,其實主要是朱植與其他藩王不一樣,他的封地與朱棣太近,朱棣起兵,朱植當時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接受朱允炆諭旨表現出支援朱允炆的態度,要麼就是起兵響應朱棣,一同反抗朱允炆的削藩之策。

所以朱植從自身利益出發在朱棣與朱允炆之間選擇了朱允炆,畢竟朱允炆當時是以全國敵朱棣一隅,從賬面上來看勝率很高。

只不過朱植萬萬沒想到表現出了支援朱允炆的態度,最終換來的卻是被朱允炆的變相削藩。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朱棣成篡位成功稱帝之後,他表面上並沒有計較朱植當初沒有支援自己的事,並且還把朱植藩國改為荊州,恢復了朱植的藩王護衛權,朱植赴藩國就藩後,朱棣還賞賜他兩萬兩白銀。

從面上看朱棣對朱植很好了,但實際上朱棣由於當初朱植沒有支援自己,一直對他耿耿於懷,到了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都懶得說明罪責,直接就說朱植有罪,削其王府三護衛,不過遼王世系卻一直傳承下去。

末代遼王朱術桂在南明滅亡後,赴臺灣投奔鄭成功,後一直被臺灣鄭氏尊奉為王,每當鄭成功封拜官位時,他都會請朱術桂在旁監督,以示對大明王朝皇室尊重。後來清朝的康熙帝派施琅收復臺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宣佈投降,勸朱術桂一起頭像,朱術桂婉拒了鄭克塽投降邀請,在鄭克塽出降前夕,朱術桂全家自盡而亡以殉大明。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再說說谷王朱橞,他的封地在張家口宣化,是邊防要塞,而且也是北平的門戶所在。這個朱橞是個騎牆派,他最初認為朱允炆勝率極大,於是他為了討好朱允炆,公開宣佈朱棣是圖謀篡逆,並且響應朱允炆徵召,率三千兵馬赴南京勤王。

朱橞在離開宣化前夕,他還擔心朱棣率兵攻打宣化,於是他命令王府護衛將宣化府三處城門堵塞,只留東南西北四門固守。

朱橞到南京後受到朱允炆禮遇和信任。朱允炆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前夕,命朱橞鎮守南京金川門,朱橞此時最清楚朱允炆大勢已去,朱棣即將成功,於是朱橞開啟金川門跪迎四哥朱棣入城,並懇請朱棣立刻即位主持大局。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朱橞這一番表現讓朱棣十分滿意,他也並沒有計較當初朱橞支援朱允炆的事情,對他封賞有加,並將朱橞封國改到湖南長沙,還增加了他的王府護衛。

後來朱橞自恃對朱棣對自己信任,自己的護衛軍也比較多,因此他開始圖謀不軌,他妄圖勾結同母哥哥蜀王朱椿謀反,結果被朱椿告發,於是朱棣震怒,削其護衛,將他廢為庶人圈禁起來,朱橞後來在圈禁中去世,他的子嗣後人以庶人身份被朱棣遷徙到鳳陽老家安置,自此谷王封爵廢除。

其實除了朱植和朱橞表示支援朱允炆之外,第二代秦王朱尚炳和第二代晉王朱濟熺由於當初在南京學習時期和朱允炆關係親密,因此他們也是支援朱允炆,尤其是晉王朱濟熺對朱允炆最為支援。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這就是因為朱元璋的第三子也就是第一代晉王朱棡與朱棣不和,朱棡向來和大哥朱標關係最為親密,他一直嫉妒朱棣的能力和功勞,因此經常在朱標和朱元璋面前詆譭朱棣,不過朱棡在朱元璋去世前夕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去世,如果朱棡多活幾年,他要知道朱棣起兵造反,他肯定會直接率兵去攻打朱棣,不過朱棡若活著朱棣也未必敢發動靖難之役。

雖然朱尚炳和朱濟熺只是在輿論上支援朱允炆譴責朱棣,在朱棣繼位後兩人也受到了清算。朱棣先是削除朱尚炳的秦王護衛,隨後又派人抓了朱尚炳的秦王屬官,嚇得朱尚炳趕緊進京向叔叔請罪。

朱濟熺後來被革除王爵,被弟弟朱濟熿囚禁起來,後來朱濟熿勾結朱棣次子漢王朱高煦圖謀推翻明宣宗朱瞻基被廢為庶人,朱濟熺才被朱瞻基救了出來,朱瞻基讓朱濟熺的兒子朱美圭承襲了晉王爵位。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支援朱棣的人共有以皇十七子寧王朱權等五人

朱允炆繼位後厲行削藩,他最先對五位叔叔動手,分別是皇五子周王朱橚、皇七子齊王朱榑、皇十二子湘王朱柏、皇十三子代王朱桂、皇十八子岷王朱楩。

周王朱橚最先被朱允炆削藩廢為庶人流放邊關,之後輪到其餘四人,這四人中以湘王朱柏最有骨氣。

朱柏是朱元璋諸子中最為孝義的人,他對待父親朱元璋即敬佩也孝順,朱元璋去世時朱柏悲痛萬分,他想赴南京奔喪,卻被朱允炆所阻止,由於朱柏沒有見到朱元璋最後一面當時就已經有了想殉父之心,後來朱允炆削藩,他先是派軍隊化妝進入朱柏封地荊州城內,然後出其不意包圍了湘王府,公佈朱允炆諭旨捉拿朱柏。

朱柏寧死不肯受侄子朱允炆羞辱,於是朱柏決意殉父,他居家自焚,因此湘王爵位也就徹底被廢除。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除卻朱柏自焚之外,朱榑、朱桂、朱楩都被朱允炆廢除封爵流放邊關。朱棣在發起靖難之役後,朱允炆擔心朱橚、朱榑、朱桂、朱楩四人響應朱棣,於是把四人召回南京囚禁起來。

這四人肯定是在靖難之役中鐵定支援朱棣的人,因為朱棣靖難成功他們還會有希望,否則就可能這輩子就被朱允炆徹底廢為庶人,所以他們是支援朱棣的人,只可惜他們只能在心裡默默支援朱棣,精神上與朱棣同在。

最後朱棣成功當上皇帝之後,將他們四人放了出來,還恢復了他們的封爵,只是四人中除了朱橚之外,其他三人多驕縱不法,最終被朱棣削除了藩王護衛,而朱橚為了安朱棣之心,主動交出了藩王護衛權。

除了這四人之外,還有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幫助最大的就是皇十七子寧王朱權。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朱權是朱元璋諸子中最擅長謀略的人,他自幼跟隨朱元璋多次北伐,後來朱元璋將喜峰口長城外面的重鎮大寧作為他的封地,因此他封號為寧王。

朱權在就藩期間多次參與對蒙古的戰鬥,他的藩王護衛朵顏三衛是當時諸藩王中最強的騎兵,朵顏三衛實際上是僱傭兵,基本為蒙古鐵騎,戰鬥力非常強。

朱權因為地理位置與朱棣相近,因此也與朱棣關係很好。朱允炆最初怕朱權倒向朱棣,寧王麾下的朵顏三衛誰不忌憚三分,因此朱允炆下詔徵召朱權到南京,並打算削除朱權朵顏三衛的兵權。

所以朱權並沒有接受朱允炆徵召,但他也並未與朱棣聯合,他而是採取了按兵不動的策略,靜觀朱允炆和朱棣爭鬥的結果,大有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的態度。而朱棣很早就垂涎於朱權的朵顏三衛,於是他使用詐降記假裝被朱允炆打敗,窮途末路之下投奔朱權,使得朱權放鬆了警惕,結果大寧被燕王軍隊所佔,朱權也被朱棣所控制。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朱棣脅迫朱權站在了自己這頭,跟隨自己一同發動靖難之役,其實朱棣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吞併朱權的朵顏三衛,朱棣還糊弄朱權說事成之後二分天下,結果朱棣真成功了以後別說二分天下,朱權主動交出兵權,想討個江南好封地蘇州都不被朱棣同意,最終只被封在了南昌。

朱權被封在南昌之後,從此韜光養晦,最終避過了朱棣的猜忌。不過他的後人朱宸濠依舊沒忘記當初朱棣的約定二分天下,既然朱棣和他的後人都不兌現承諾,於是朱宸濠就決定自己爭取天下,他於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在藩國起兵造反,被王守仁平定,後來寧王封爵也被廢除。

因此支援朱棣的人基本都是已經被朱允炆搞垮的人,他們希望朱棣推翻朱允炆,自己才能有條活路,而朱權則是被迫加入到了朱棣一夥,後來還沒得到朱棣的許諾,可以說被朱棣忽悠得很慘。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其餘的皇子都是保持中立的人

保持中立的藩王分別是皇六子楚王朱楨、皇十一子蜀王朱椿、 皇十四子肅王朱楧、皇十六子慶王朱栴、皇二十子韓王朱松、皇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皇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皇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皇二十四子郢王朱棟以及皇二十五子伊王朱。

從朱元璋第二十子朱鬆開始往後的其他兒子都很年幼,他們都比朱允炆還小了不少多歲數,因此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他們雖有王爵封號,但並未實際就藩,都在南京城中被朱允炆嚴密監視起來,所以他們保持或者不保持中立對局勢沒有太大影響。

剩下也就是楚王朱楨、蜀王朱椿、肅王朱楧、慶王朱栴。這四人中其實以楚王朱楨實力最強,他的封地在武昌衛,他手握重兵,但是當靖難之役時,他卻選擇了中立,就是為了坐山觀虎鬥,可以想見他選擇保持中立,也是屬於對朱允炆削藩的不滿,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態度如何?他們是如何抉擇?

蜀王朱椿封地在成都,他為人寬厚仁義,謙遜謹慎,而且成都本身就比較偏一些,因此朱椿在靖難之役時選擇中立。同樣道理肅王朱楧封地在甘肅平涼,慶王朱栴封地在寧夏銀川,也是偏僻的西北之地,因此也只能選擇中立,畢竟不管支援朱棣也好,還是支援朱允文也好,他們鞭長莫及。

除了這些人保持中立,還有第二代魯王朱肇輝,魯王封爵在山東兗州,不過魯王一脈保持中立主要在於朱肇輝當時年僅10歲,根本也沒有主見,所以魯王一脈當時也算是保持中立的親王。

寫在最後

所以從這些也可以看出,拋開朱元璋那些年幼未成年的皇子們,當時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大多數人的心理狀態就是他們都認為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的機率很小,畢竟朱棣是以一隅敵全國,當時南京朝廷人才鼎盛,兵力和物資都比較充沛,要不是朱允炆手握一副好牌沒打好,誰也不會想到朱棣最後會能成功。

但是這些藩王又都對朱允炆削藩不滿,所以他們既不看好朱棣,也不希望朱允炆很痛快的把朱棣打垮,他們都認為如果朱棣這麼大鬧一通,即便失敗以後,朱允炆也不會再極力削藩了,因此作壁上觀是這些藩王對自身利益的最好選擇。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明紀》、《國榷》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TAG: 朱棣朱允朱植朱權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