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的灄口,當年居然管轄過大漢口!

前言:

前幾日群裡聊天,談及春節期間黃陂到處擁堵,有土著黃陂朋友說,逢年過節黃陂之所以堵車,實在是因為從漢口回來的親戚太多了,50%以上的黃陂家庭應該都有漢口親戚(黃陂土著人這裡說的漢口,泛指武漢三環內),可見黃陂人和漢口人關係之親密。

有外地新武漢人表示不理解,說漢口是漢口,黃陂是黃陂,一個城裡一個鄉下,咱們要自信點,何必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有年紀大的群友笑著解釋說,城鄉二元體制是解放後才有,以前漢口和黃陂之間是可以隨意遷移的,大家並沒有那麼區分你我。

由此,小編記起了年前翻閱到的一點歷史文獻,記錄中,500年前,黃陂人和漢口人確實是一家,灄口和漢口之間的關係,絕不是現在的鄉下和城裡的區別,在古代,雙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行政隸屬上來說,灄口曾經管過漢口。

黃陂的灄口,當年居然管轄過大漢口!

01

漢口和黃陂的建制變遷

武漢三鎮的體系,從明代中葉方才形成,在此前,漢口的行政歸宿變化很大,屬於過江夏郡(漢代之前,江夏指的是今漢陽地區)和安陸郡(當年轄隨州、孝感,黃陂和漢口部分),宋代以後,漢口才正式隸屬漢陽府,明代成為漢口鎮(屬漢陽縣管轄),1900從漢陽縣分離出來設立夏口廳(仍隸屬於漢陽府),1912改為夏口縣,1926年設立漢口市,1929年,正式撤銷夏口縣。

黃陂,在五代十國之前(據今約1200多年前),南北是分為兩縣的,北縣在宋朝之前,疆域在木蘭山之南,曾經取過很多名字,如西陵,木蘭縣等,南部則比較複雜,和漢口,漢陽犬牙交錯,在宋朝之前成立過灄陽縣和石陽縣等。

民國初編纂之《夏口縣誌》記載,漢朝時,漢水以北設石陽縣,晉惠帝時(公園259年2月13日-307年1月8日),設灄陽縣。公元579年,北周大象元年,設定黃陂縣,過了幾百年以後,在五代十國的後周朝,灄陽縣廢除併入黃陂縣,自此,黃陂疆域基本穩定(東西無變動,南北略有變化)

小編今天要談的是灄口和漢口過去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資料大部分來自《夏口縣誌》

在閱讀本文之前,各位要先清楚灄口、夏口和漢口名稱之由來。

古人將江河支流匯入大河之處稱之為口,灄口即灄水入河口,夏口即夏水入江口 ,顧名思義,漢口也是漢水入河口,需要指出的是,夏水特指漢水從丹江口到長江一段,在民國十幾年之前,漢口和夏口名字交錯出現。

黃陂的灄口,當年居然管轄過大漢口!

02

石陽縣

石陽縣最早設立於漢朝,但縣域範圍爭議很大,《夏口縣誌》的註釋裡認為縣城在今天蔡甸區西部,其他歷史專家有考證說,石陽縣範圍很大,包括了現今的蔡甸區西部,東西湖區全部和黃陂南部部分割槽域。

今天,在黃陂盤龍城黃花澇地區就發現了古代城牆遺址,專家懷疑為就是當年石陽縣之城池。

換句話說,1800年前,黃陂南部、東西湖和蔡甸人其實是一個縣的居民。

04

灄陽縣

灄陽縣 :晉置,治所在今武漢灄口藤子崗附近的牛湖堡。北周大象元年 (公元579年 )改黃城置黃陂縣後 , 廢灄陽入黃陂縣 。

古人所取的地名中,水之北為陽,灄陽的意思就是灄水之北,漢陽的意思也是漢水之北(準備噴小編的朋友且慢,漢陽當年確實在漢水之北,明代中葉漢水改道之後才到了漢水之南)

1920年編纂的《夏口縣誌》上,關於灄陽縣的文字不多,從記載來看,晉惠帝時先在臨嶂山(在今天蔡甸區蔡甸街之東)建立沌陽縣,後又在江北建立灄陽縣(當時的灄口和漢口一部分還屬安陸郡),漢口地區分屬沌陽縣和灄陽縣管轄。從記載來看,灄陽縣範圍涵蓋了漢口和黃陂南部部分地區,

灄陽縣縣城位藤子崗,民國時,滕子崗還屬於黃陂灄口(今天屬於江岸區),也就是說,從晉朝到後周,灄口和漢口真的是一家人。

04

過去,是沒有戶口這個東西的,只要你願意,城裡人和鄉里人身份隨時可以互換,當年的漢口人並不認為自己比鄉里人高階,當年的黃陂人也未必願意背井離鄉去漢口打拼。

現在的某些城裡人瞧不起鄉里人,其實是自我陶醉而已,當然自己爽也無所謂,但千萬不要表現出來,其實現在的城裡人祖先都是來自農村,瞧不起農民某種程度上也相當於瞧不起你的先輩,您說對吧。

灄口也好,漢口也罷,過去我們是一家,未來我們也將還會是一家人(現在不是,因為武漢還有戶籍制度)!

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請留言

TAG: 漢口黃陂陽縣夏口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