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一、朱棣為何總能死裡逃生?

靖難之役為何爆發?有一種說法很有代表性,因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了。但實則在朱元璋死前透過藍玉案,幾乎殺絕淮西勳貴集團後,以文抑武和削藩,就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朱允炆登基後是這麼幹的,朱棣當上皇上後,也是這麼幹的。

不同點僅在於,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的勝利,豎起了巨大威望,所以他能成功。而朱允炆由於在“靖難之役”中失敗,結果輸得沒人能再找著他(失蹤)。故而從這個角度分析,“靖難之役”相當於大明朝的一次終考罷了。

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若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也能看清楚這種趨勢。由於朱標之死,造成了大明未來的皇上,成為弱勢方,因此必須幹掉以藍玉為首的這些,有力量推翻大明,且還一貫飛揚跋扈的人物。幹掉這些人後,有能力翻盤的就只剩下各地的朱家藩王了。

後來,朱元璋就曾反問過朱允炆:要是你的那些叔叔們都不服氣,想重奪江山你怎麼辦?朱允炆表示:“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意思就是,先懷柔感化,若不行,那就奪了他們的一切特權,還不服氣,就派兵幹掉。

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透過以上這段對話,就已經能清楚感知到了,削藩勢在必行。只不過這個任務,是由下一任皇上來乾的。若干成了,那就是皇上威武霸氣,君臨天下了,皇位穩穩當當。若干不成?也無所謂,反正都是朱家人打架,皇位上的人,終究是朱元璋的後代。

也許有人會奇怪:既然如此,為啥朱元璋不直接傳位給朱棣?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已領教到了淮西勳貴(武將)的危害,認識到了“治天下”,必須要依靠文官才能讓大明繼續下去。而朱允炆的背後,便齊刷刷站著幾乎所有文臣。

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後來朱棣當了皇上後,也面臨了這種困境。朱高熾身後是文官,朱高煦背後是武將,哪怕朱棣再喜歡朱高煦也沒辦法,還是把皇位傳給了他看不上的朱高熾。

朱瞻基比朱允炆有福就有福在,他老爸朱高熾當了十個月的皇帝,替他夯實了基礎。同時朱棣,為了避免大明再唱一出靖難之役,生前也是玩命培養朱瞻基,讓這位好聖孫,成了文武全才的雄主,遠勝過了深宮內長大的朱允炆。

比如後來朱高煦謀反時,朱瞻基根本不搭理群臣的反對,強橫御駕親征——這是啥底氣。反觀朱允炆能做出這種事來嗎?非但不能,反而還對統兵出征的統帥表示:朱棣那是我親叔叔,你可別讓我背上弒殺骨肉親人的惡名。

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朱允炆這一句,導致了朱棣死裡逃生這種事,成了靖難之役中的常態,為何?誰敢動他一根汗毛?若是朱允炆也能御駕親征,兩軍陣前吼一嗓子:投降者不殺,頑抗者必死,活捉燕王者封侯!朱棣還怎麼玩得下去呢……

這就是靖難之役的第一個謎團,朱棣之所以總能死裡逃生,不是朱棣有神靈護體,而是朱允炆 “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哪怕有朱元璋那麼給他佈局,他都認識不到:這是朱家人的家事,不但更加你死我活,而且想要平息,就必須依靠朱家人自己去打。

西漢的七國之亂中,漢景帝有親弟弟梁王劉武。朱高煦謀反,是朱瞻基自己御駕親征。讓外人,哪怕親戚(李景隆)挑大樑,就只能出現更多謎團,這便引出了靖難之役的第二大謎團。

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二、李景隆為何攻不破北京城?

一提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之所以失敗,李景隆總是會被提溜起來批評,說他什麼紙上談兵,不堪大用等,以至於十萬大軍圍攻孤城北京愣是沒攻破,這才導致了朱棣隨後的滿血復活。

李景隆是不是紙上談兵,沒人能知道。但從《明史》等相關資料中,卻能清楚地看到,身為大明猛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不但被普遍看好,就連朱元璋也對他寄予厚望,由此李景隆才被視為新生代中的翹楚。

朱元璋啥人?史上少有的雄主。識人看人,那是相當準的。連他都對李景隆如此看好,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那麼既然如此,為何李景隆的優勢兵力就攻不破北京城呢?須知當時朱棣根本不在城內,而是朱高熾——當然還有徐皇后,在主持相關防務。

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魔鬼在細節!其實,李景隆當時已經幾乎破了北京,其手下瞿能,率領著先鋒部隊,眼看就要突擊入城了,只要這時李景隆隨便再派一彪人馬助攻,就能得手。按理說這麼明顯的優勢,這種戰機,就算再不會打仗的人,也能看得出來。

可李景隆卻愣是裝看不見,導致瞿能功虧一簣在“最後一百步”,只得撤退。就這樣第二天,當李景隆再要攻城時,卻發現城牆上都是冰。原來朱高熾派人連夜在城牆上潑水,把北京變成一座冰城!

李景隆只得駐守在了鄭村壩,一直到朱棣回援,他全程都毫無作為,哪怕遭到朱棣的進攻,最終導致幾乎全軍覆滅。等於是既送了人頭,又送各種裝備和俘虜……

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看著很反常吧?一團迷霧籠罩的感覺!不過看看朱棣攻擊南京時,你就能明白過來了。南京是大明當時的京城,遠比北京更難被攻破,且朱棣還是孤軍深入,卻愣是攻破了,為何?是李景隆偷開了城門……

朱棣孤軍深入,能從北京一路狂飆至南京,不是朱棣軍事才能牛到爆,而是對於大明各路臣子來言,這完全是你們朱家人的家事,他們能做的就是明哲保身,努力去壁上觀——朱允炆贏了,那就立馬撲上來撕碎朱棣,向朱允炆邀功。朱棣得勝了,立馬掉頭對著朱棣高喊萬歲。

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李景隆就是這種心思,明明能破北京就是不破,是害怕自己變成周亞夫。七國之亂,漢景帝能成功,是前有親弟弟死挺,這才換來了周亞夫建功。可最終周亞夫卻被漢景帝給搞死了。

李景隆身為外戚,始終有一個“外戚專權”懸在腦瓜頂,搞死朱棣,就算朱允炆不想怎樣他,可身邊那些大臣會放過他嗎?

就說李景隆兵敗之後吧,就有一大波文臣,紛紛上書朱允炆,言稱:李景隆懷有二心,決不能輕饒!尤其是朱允炆身邊的第一紅人,黃子澄更是表現得悲憤羞愧,喊得最兇,跳得最高,強烈要求誅殺李景隆。

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這若是李景隆真就一根筋攻破北京,平叛了朱棣,自然而然他就等於是大明的第一功臣了,又有個外戚身份,還手握兵權,在大明當時“以文抑武”的這種大勢之下,他能有好結果,那才叫奇怪了呢!

所以,不是李景隆紙上談兵與否,而是他明白,一旦搞死朱棣,自己就成了靶子,這仗還怎麼打?最終看到朱棣一路奇蹟般南下,並圍攻京城時,自然他偷開城門,搶“擁主第一功”,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靖難之役中有兩大謎團,卻一不小心透露出,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三、總論分析

靖難之役,形式上是“藩王造反”,本質上卻是“朱家人打架”。深層次的根由是,朱元璋開國大明後,一直沒處理好的“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爆發”。不信看朱棣攻破南京後,殺掉的幾乎都是文臣,如方孝孺、黃子澄、景清、鐵鉉等。

再看那些武將,盛庸統兵,多次擊敗過朱棣,卻選擇投降,李景隆更是表現積極,偷開城門。

無論怎樣,顯然“靖難之役”中出現了許多謎團,尤其是以這兩大謎團最有說明性,所以才說透露出了,靖難之役中,朱棣完勝朱允炆的必然!

TAG: 李景隆朱棣朱允之役靖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