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書呆子誤國的典型案例,沒有老師宋濂的一半能力

方孝孺:書呆子誤國的典型案例,沒有老師宋濂的一半能力

中國歷史很長,也非常重視史學,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個副作用,那就是,但凡是能被史書記錄的,都是萬里挑一的人物,很多人看了史書之後,感覺這個人很一般,自己也可以,但實際上,這裡面還差著十萬八千路。

這裡面流毒最深的就是,把人中龍鳳萬中無一的事情,當做是自己也能做成的事,這其中文人心目中,姜太公諸葛亮就是非常典型的錯誤效應。

姜太公和諸葛亮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長期沒有從政經驗,一出山就是指點江山,揮揮手就能改天換地的那種,以至於很多讀書人,都自命不凡,以為自己也有這樣的能力,只要多讀點書,能力自然就有了。

方孝孺:書呆子誤國的典型案例,沒有老師宋濂的一半能力

方孝孺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讀書好苗子,以至於姚廣孝都說他是讀書的種子,當年老爹因為空印案被殺,而他則小就有神童的美譽。

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方孝孺的名氣也是越來越大,而且還成了宋濂的學生,有了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方孝孺被人推舉,有了兩次面聖的機會。

洪武十五年被舉薦,朱元璋接見了方孝孺,給予很高的評價,沒有用他,洪武二十五年,經別人再去舉薦,朱元璋又見了方孝孺,聊過之後覺的這是個人才,但還是沒用他。

方孝孺:書呆子誤國的典型案例,沒有老師宋濂的一半能力

但是對太子朱標說,這是個人才,你可以一直用他,這話當然也被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知道了,不知道朱元璋是不是沒有把帝王術好好交給兒子和孫子,只是隨便誇一誇這個書生,居然就被孫子深信不疑。

朱元璋為什麼不用方孝孺,原因很簡單,覺得方孝孺很一般,也許方孝孺讀書很厲害,但是做官治國,肯定不行。

方孝孺十歲的時候,大明已經建立,可以說是長在紅旗下的一代人,對殘酷鬥爭歲月,完全沒有概念,跟他老師宋濂不一樣。

方孝孺:書呆子誤國的典型案例,沒有老師宋濂的一半能力

宋濂是長期處在殘酷的戰事和鬥爭環境中,一生謹慎,知進退,懂官場,更能明白老闆的心思,但這些具體的經驗方孝孺都沒有。

朱元璋真想為兒子儲備人才,就應該早早的讓方孝孺在官場上歷練,但兩次親自面試,都沒用方孝孺,這傳達的資訊已經很明顯了,只不過是話說的比較好聽而已。

但方方孝孺哪懂這個,他以為自己就是姜太公就是管仲,就是諸葛亮,現在雖然蟄伏,但一旦出山,定能改變乾坤。

一個幾乎沒有任何做官經驗的人,對天下大勢的把握,完全是從書上看來的,從別人嘴裡聽到的,就以為自己有能力指點江山,關鍵朱允炆還真的就信了。

方孝孺:書呆子誤國的典型案例,沒有老師宋濂的一半能力

朱元璋剛一嚥氣,朱允炆就迫不及待地把方孝孺召到自己身邊,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完全實現了讀書人最高的理想,作為一代帝師,指點這大好的河山。

讀史讓人明智,這話不假,但也得分什麼場合,歷史上有很多的經驗教訓,都可以借鑑,你看別人故事的時候,總覺得別人很傻,但殊不知自己也會成為歷史故事的一部分。

方孝孺是好的讀書種子,當然知道歷史上藩王作亂,給國家造成過多少危害,因此削藩就成了朱允炆團隊最重要的任務。

方孝孺:書呆子誤國的典型案例,沒有老師宋濂的一半能力

可惜的是,方孝孺沒有實際的經驗,皇帝又是少不更事,根本真不知道如果讓國家正常運轉,以為幾個文書,幾道聖旨,代表著正道的皇權,就能完全壓制那些藩王,關鍵此前所有的歷史經驗都告訴他,這樣做是可行的。

見了聖旨之所以要磕頭,是因為背後有大刀長矛做支撐,朱允炆的核心團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削藩計劃,不能說他們不用心,也是先易後難,溫水煮青蛙,但他們幾個都太心急了,面對前所未有的機會,朱允炆跟方孝孺一樣,都急於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

方孝孺:書呆子誤國的典型案例,沒有老師宋濂的一半能力

儒家做事,從不計較後果,講的是,只要認準是對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九死而尤未悔,儒生可以不計較,但建文帝和大明朝,必須要承擔決策失敗帶來的巨大風險。

方孝孺的忠心肯定沒問題,要不是他最後被殘忍殺害,可能對他的評價會差很多,事實上他就是一個沒行政經驗的官僚,突然把他放到高位上,最不好很正常,不過位置越高,代價越大。

方孝孺:書呆子誤國的典型案例,沒有老師宋濂的一半能力

關於方孝孺,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交流。

方孝孺:書呆子誤國的典型案例,沒有老師宋濂的一半能力

TAG: 方孝孺朱允朱元璋就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