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忠義楷模之臣,因不配合亂臣被誅十族,其實我們被騙了

前言:

明代名臣方孝孺侍奉建文一朝,因文采出眾被視為一代文宗,他在“靖難之役”中為建文帝殉難,更被後世視為忠義的楷模之臣。然而方孝孺最聞名的事,並非是自身文才與忠義殉難,而是“誅十族”一說,天下人普遍認為,方孝孺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誅十族的“倒黴鬼”。關於方孝孺的儒學思想,以及士大夫精神、文學成就,古往今來都有諸多研究成果,只有誅十族一說,並無學者涉獵研究,清代學者朱彝尊甚至直言,這只是個野史傳說並非史實。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人談及方孝孺殉難之時,都言朱棣誅其十族,那麼這一個說法是怎樣演化,進而史實化的呢?它到底可不可信呢?

古代忠義楷模之臣,因不配合亂臣被誅十族,其實我們被騙了

方孝孺的簡要生平

史載入仕前的方孝孺早有盛名,他在成年後拜在大儒宋濂門下精研理學。洪武二十五年,學有所成的方孝孺受到朱元璋的召見,被任為漢中府學教授,日與諸生講讀儒家經義。建文帝即位之後,方孝孺被舉薦為翰林博士,並受到建文帝的賞識與重用,不久後升為文學博士,國家大小事務,建文帝皆會諮詢方孝孺。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經過三年的“靖難之役”,朱棣攻佔了南京城,建文帝生死不知,方孝孺作為建文遺臣殉難。這就是方孝孺一生的簡要概括,主要來源自明中期史料《文學博士方孝孺》與《明史》。這兩部史籍只記載了方孝孺的生平,但並非是最早的方孝孺殉難的史料。

古代忠義楷模之臣,因不配合亂臣被誅十族,其實我們被騙了

關於殉難事蹟的最早記錄

《奉天靖難記》最早記載了方孝孺的殉難過程,將其描寫成一個貪生怕死之徒,而朱棣則是一個完全的勝利者。其中記載方孝孺的族人、門生都受到了誅連,其著作也被朱棣下令銷燬。《明英宗實錄》記載罪臣楊善,甚至以揭發他人私藏方孝孺文集,得以官復原職,最終藏書的人被直接處死,透漏出了方孝孺殉難背後的血腥。天順至成化初年,李賢的《天順日錄》,對方孝孺殉難之事,描寫記錄開始詳細了起來。他稱姚廣孝舉薦方孝孺草擬即位詔書,而方孝孺為建文帝戴孝,將筆怒擲在地,朱棣大怒將方孝孺處死,並“夷其族”。這些資訊被後世學者繼承,並在著作中儲存了下來,成為方孝孺殉難事蹟的基本組成要素,方孝孺殉難的形象也開始逐步建立。宋端儀稍後成書《立齋閒錄》,並批註:“此一段未甚得其實,姑存之”,他對此說法持有存疑態度。

古代忠義楷模之臣,因不配合亂臣被誅十族,其實我們被騙了

誅十族說法的最早來源

在古代政治爭鬥之中,對失敗者的族人進行誅連,是十分常見的事,禁燬書籍打擊門人,也是屢見不鮮。但是出現誅十族這種聳人聽聞的情況,僅有方孝孺被言有這個待遇,其實成化到弘治中期,還沒有出現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說法。最早提出誅十族說法的著作,是在正德年間祝允明所編的《野記》之中。所載:方孝孺曰:“不過夷我九族耳!,上怒:吾夷爾十族……”這一記載與《順天日錄》,在基本要素上相互印證,但增加了方孝孺激憤之下,說不過誅九族而已,朱棣大怒將其朋友也當作一族,要誅方孝孺十族。這是最早記載方孝孺被誅十族,說法流傳的時期。對於這一紀錄當時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祝允明的說法,在當時也只是作為一個參考,並未言之確鑿。

古代忠義楷模之臣,因不配合亂臣被誅十族,其實我們被騙了

明朝中後期大肆繼承此說法

嘉靖年間著作《皇明通紀》,繼承了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說法,成為後世流傳最廣的殉難版本。不過此書記載的過程,與《野記》有所不同,並未提及方孝孺主動說誅九族的事,“上大聲謂曰:朕當誅滅汝十族”,稱是朱棣直接宣佈誅方孝孺的十族。本書還記載了方孝孺的親族、朋友、門生,在其面前一一被殺的過程,對方孝孺殉難事蹟的記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明代中期以後,關於方孝孺殉難事蹟的記載,開始有增加的趨勢,誅十族一說自弘治、正德年間出現以後,受到了大量的引用與重視,但也僅僅作為一家之言,並沒有成為方孝孺殉難事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到了萬曆一代開始,越來越多的史料,記載方孝孺被誅十族的事。甚至不僅是民間史籍,連在官員的來往公文中,都開始引用此說,被當作事實來陳述。其中對過程記述最生動的,當屬《方正學年譜》,幾乎囊括了前代所記載的所有資訊,還稱方孝孺臨死之前,留下一首絕命詩。然而此書中有一個低階錯誤,其中記載“建文五年永樂篡位”,但方孝孺被殺之時,朱棣還沒有定永樂的年號,而且絕命詩的行文風格過於直白,也不太符合方孝孺的詩才,這極有可能是作者杜撰增添。明末時期關於方孝孺被誅十族一事,記載越來越豐富精彩,似乎已經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古代忠義楷模之臣,因不配合亂臣被誅十族,其實我們被騙了

清朝關於誅十族的流傳與質疑

明亡清立之後,方孝孺殉難與誅十族依然緊密相連,進一步被議論流傳。《國榷》、《明史紀事本末》、《明史》,都記載評說了方孝孺被誅十族的事。但到了康熙一朝之後,在官方史書中,逐漸剔除了誅十族的情節記載。一些學者認同朱彝尊的觀點,認為此說法並不可靠,從而影響到了官方史籍,對於方孝孺殉難事蹟的記載。清代官方史書大多未採行誅十族的說法,但誅十族之外的資訊記載,與前代並未有太大出入。例如清代後期的《明通鑑》,與張廷玉著的《明史》,關於此事的記載雖然大致相同,也保留了誅十族一說,但後面附加一段考異,以朱彝尊的觀點為主進行表述。一直到清代,私人史書在民間宣揚方孝孺被誅十族情節,依然與殉難事蹟緊密結合,並廣泛流傳後世。

古代忠義楷模之臣,因不配合亂臣被誅十族,其實我們被騙了

關於殉難事蹟的深入分析

透過對明代不同時期,關於方孝孺殉難事蹟文獻的梳理,我們能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此事的記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資訊被加入,誅十族說便是其中之一。靖難之役是一場皇族內部的爭鬥,朱棣透過一系列手段成功上位,方孝孺因為不肯合作,被朱棣處死並牽連其族人、朋友,這個過程是典型的政治上的迫害。而朱棣起兵並沒有合法性,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他必須對自己的作亂行為,做出合乎國家傳統規範的解釋。在處死方孝孺、齊泰等建文舊臣之後,朱棣在司法上進行解釋,說他們都是奸臣逆黨,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危害到了國家的社稷,自己迫不得已起兵靖難。朱元璋親自編訂的《皇明祖訓》,其中有一段說:“朝內無正臣,內有奸惡,天子密令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這是朱棣靖難的合法依據。

古代忠義楷模之臣,因不配合亂臣被誅十族,其實我們被騙了

宣揚殉難背後的主要動機

隨後還說:“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都督府捕奸臣,奏斬之,族滅其家”,這一條便是朱棣誅殺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的主要依據。所以《奉天靖難紀》,才會強調諸王被廢,湘王朱柏甚至燒死自己表達憤怒的慘狀,都是朱棣為了將方孝孺等人定為奸邪,所找到了法律依據。朱棣為了獲得統治上的合法性,將誅殺方孝孺以及其族人的結果,拉回到制度與法律的框架之下,但儘管如此縱觀明代的法律、制度,都沒有關於誅十族的明確釋義與例子。隨著朱棣的死去,方孝孺帶有的“奸邪政敵”的色彩也慢慢褪去,他身上的忠義之氣越來越得以凸顯,逐漸變成了忠君的精神代表,這也是明朝為了鞏固統治,與拉攏人心,刻意為方孝孺平反,其殉難事蹟也因此得以解禁。

被史實化的合理性

因此可以說方孝孺被誅十族,只是一個傳說,並非史實,因為誅十族雖然得以被廣泛記載,但《野記》中的記載,與方孝孺被殺的時代,間隔了近百年,而且弘治之前的諸多文獻,都未提及誅十族,雖然民間流傳,卻未被士人採信。但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說法,逐漸被史實化廣泛流傳,又有它的合理性。首先方孝孺的族人門生,朋友受到株連,是確有其事,諸多文獻中都有記載。朱棣的暴戾行形象也被彰顯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士大夫們伸張精神的需要。其次這種說法合乎民間的因果報應理論,當時在民間關於方孝孺,還流傳了一個蟒蛇復仇的故事。

古代忠義楷模之臣,因不配合亂臣被誅十族,其實我們被騙了

尾聲

說方孝孺未生之時,其父為了葬其祖,選定的位置,夜晚夢到被朱衣人跪求暫緩三日,因為那是其祖孫繁衍百年的巢穴,但其父未加理會。第二天在葬地挖出了一穴赤蛇,其父並將所有的蛇全部燒死。是時方孝孺出生,方孝孺最終被夷族,民間傳說都是因為蛇復仇所致。最後在誅十族情節中,方孝孺激憤與朱棣辯論,導致誅十族發生,凸顯了方孝孺的慘忠,與朱棣的殘忍,更彰顯了士大夫的無畏盡忠的偉大氣概。總之方孝孺殉難事蹟,在明代有一個由簡入繁的漫長演化過程,內容被不斷新增,越來越“邪乎”,符合東林黨人張揚士氣的宣傳需要,傳聞以此而趨於史實化。但綜上所述,能理性推測我們都被騙了,方孝孺被誅十族,僅僅是個傳說,也絕不應該被視為史實。

TAG: 方孝孺殉難十族朱棣誅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