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婦”女,可統帥千軍,身世傳奇

一年一度的婦女節又到了,“婦”字的繁體字是“婦”,像一個拿著掃帚的女性,商朝的時候也寫作“帚”。過去認為,打掃清潔是傳統女性職責,所以發明文字之初,就用“帚”代指女性。不過,中國文字中最早、最著名的兩位“婦”,卻與打掃清潔無關,而是有著非常傳奇的經歷。

婦好:

可統帥大軍的王后

在《國家寶藏》節目裡,介紹過一款“婦好鴞尊”。“婦好鴞尊”有一對兩件,分別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鴞尊”是一種貓頭鷹形狀的盛酒器,那“婦好”又是什麼呢?是鴞尊上刻著的兩個字,也就是這兩件鴞尊的主人。

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婦”女,可統帥千軍,身世傳奇

婦好鴞尊

婦好鴞尊於1976年出土於河南殷墟小屯村的婦好墓。婦好墓隨葬器物共1928件之多,其中有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以及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若干,是殷墟儲存最完整、出土最豐富的墓葬。除了婦好鴞尊外,其中還出土了不少美輪美奐的青銅器,比如婦好銅鉞(yuè)。“鉞”是一種類似斧頭的長柄青銅兵器,具有政治、軍事的權力象徵。其中一件兩面均裝飾雙虎噬人頭紋,重9千克,兩側有扉邊通長39。5釐米,非常莊嚴威武。

那麼,這位“婦好”到底是何許人也?其實,除了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外,在甲骨文中也有不少對於這位婦好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好”代表她本來的家族,也就是甲骨文中的“子方”,也可以用來作為婦好的稱謂。而“婦好”有時候也能指子方這個族群。有人認為,“好”代表婦好是子姓,本身是商朝的王族,商朝王族存在內婚制度,但這種觀點是不對的,雖然商朝王族被稱為“子某”,但與族群“子方”並不相同。

商朝建國前後頻繁遷都,有“前八後五”之說。自從商王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後,商王朝不再遷都。武丁就是盤庚的侄子,大概正是在他在位期間,成熟的文字得以發明。這樣一來,武丁時期就有不少刻在甲骨上的占卜記錄,也就是後來殷墟出土最早的甲骨文字。此外,還有刻在青銅器、玉器、陶器上的文字,它們與甲骨文共同構成我國最早的信史記錄。正因如此,我們得以瞭解到這位武丁王后的存在,並得知關於她的不少資訊。

婦好的一生可謂是多姿多彩。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透過甲骨文可以發現,婦好積極參與武丁時期的祭祀與兵戎兩件大事,而相對於主持祭祀,婦好更突出的工作是領導戰爭。比如,甲骨文記錄了一次武丁征討巴方的戰爭,武丁率領大軍從東邊襲擊,而婦好則設下埋伏以待敵軍,這也是《國家寶藏》中情景劇的出處。不僅如此,婦好還能統帥大軍、獨當一面。如她曾經會同侯告伐東夷,也曾帶領一萬三千人伐西羌,可謂是東征西戰了。

有這樣的王后,武丁自然是對她非常寵愛。在甲骨文中,就有二十多條是貞問婦好懷孕的事,其中就有六次是武丁親自主持。不僅如此,婦好患有小疾的時候,比如只是鼻子、牙齒、腳趾等部位不舒服,武丁都會非常誠懇地祭祀祖先、祈求保佑,有時候一次就使用十隻羊、十頭豬和十個人牲。等到婦好去世時,武丁親自為她殯葬,後來還為婦好配冥婚,讓她嫁給商湯、太甲、祖乙等賢君。這種觀念在後世難以接受,但卻是符合當時風俗的。

在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中,幾乎一半有銘文,除了“婦好”之外,最多的名字是“司辛”“司母辛”。“辛”指的是婦好去世後的“日名”。日名是什麼?古代把一月分為三旬,一旬分為十日,每一日有一個名字,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被稱為“十天干”。商朝貴族去世後,後人會在這十日之間選擇一日進行祭祀,受祭者就以此日為名,這就是日名的由來。商湯(大乙)的“乙”、武丁的“丁”,指的都是日名。

“司”又是什麼呢?“司”在今天有掌管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婦好”也被稱作“司婦好”,“司婦”可以理解為掌管諸婦、主持祭祀之“婦”,即長婦,在王室中對應的當然就是王后。“司”因為一般指女性,所以有時候也加上女字旁,寫作 。到商周之際時, 又加了個音符“厶”,周朝就寫作“始”或“姒”。“姒婦”在周朝就代表長婦。至於“司母”也可以寫作“ ”,因為“母”字來源“女”字,僅多兩點以作區別,但兩字卻經常通用。

婦妌(jìng):司母戊鼎的主人

寫到這裡,不少讀者一定會想到司母戊鼎,而婦好墓確實也出土了“司母辛鼎”。那麼,司母戊鼎的主人“司母戊”,和被稱作“司母辛”的婦好是什麼關係?司母戊鼎不是改名叫“後母戊鼎”了嗎,為什麼這裡還稱作“司母戊鼎”呢?這裡,我們就要從司母戊鼎的發現說起了。

據說在1939年3月時,河南安陽西北鄉武官村的村民在農田挖掘到一件青銅大鼎。為了躲避日寇和偽軍的搜尋,又重新埋藏於地下。直到1946年時,安陽縣府才又把這件大鼎發掘出來。這件青銅大鼎造型莊重、製作精美、裝飾華麗,而且它高133釐米、長100釐米、寬78釐米、重875千克,是世界上出土最大的一件古代青銅禮器,所以也被稱作“司母戊大方鼎”。而同時代的司母辛鼎僅高80。1釐米、長64釐米、寬48釐米。

當時,就有學者邵慎之將“司母戊”三個字釋讀為“後妻戊”或“妻戊”,而學者張鳳則最早釋為“司母戊”。“妻”字今天沒有人再主張了,但為什麼會有“司”和“後”之爭呢?原來“司”“後”實際上是一對映象字,也就是說一個字是另一個字的反寫,而在甲骨文中確實也有反寫的例子。所以,之後數十年一直爭議不斷,到2011年時,收藏“司母戊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將其更名為“後母戊鼎”。

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婦”女,可統帥千軍,身世傳奇

司(後)母戊鼎

不過,這次更名還是未能平息學術爭議。既然我們從字形無法判斷,那麼就應該去探求它們的含義。主“後”的學者認為,“後母”或“姤”就是“王后”之義。但實際上,一直到戰國前期的中山王墓兆域圖中,“後”才有王后的意思;而在同時代的戰國楚簡中,還往往用“句”來代指王后。這就說明,“後”字從“司”字獨立出來,並擁有“王后”的意思,可能要晚至春秋戰國之際。事實上,根據學者李維明先生的統計,學術界主“司”才一直是主流。

這樣看來,司母戊也是王后。那麼,她與婦好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商朝後期有一種祭祀用的周祭譜,記錄了先王和有後代在位的先妣(bǐ)。可以發現,武丁有三位妻子,按照祭祀順序,分別是妣辛、妣癸和妣戊。妣辛就是司母辛,也就是婦好;妣戊在甲骨文中也稱作“妣戊妌”,也就是婦妌(jìng)。婦妌來自妌(井)方,在甲骨文中也很常見,她也有參與戰爭的經歷,但卻沒婦好頻繁,更多是被派出去視察農業生產。可見,婦好與婦妌的天賦各不相同,但在當時,政治地位卻都相當之高。妣癸也叫司母癸,所出家族不明。

妣辛、妣癸和妣戊先後為武丁生了祖己、祖庚、祖甲三兄弟。從婦好墓享堂被稱作“母辛宗”來看,她的後代大概是直系先王,所以他是祖甲的母親。在婦好墓中,又出土了不少刻有“司母癸”的青銅器,所以妣癸應該是鄰近婦好的前任。至於婦妌,因為司母戊鼎體量最大,所以她大概是武丁的原配王后,太子祖己的母親。所以情況大致是武丁先娶婦妌,生太子祖己;婦妌去世後,又娶妣癸,生祖庚;妣癸去世後,又娶婦好,生祖甲。

如果把考古資料結合傳世文獻看,就會發現一些更加有趣的故事。

“孝己”在戰國文獻中非常有名,是孝子的代表。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武丁有賢明的兒子孝己,孝己的母親早死,武丁因為被後妻迷惑,將孝己放逐而死,天下人都哀悼他。孝己應當就是太子祖己,他在甲骨文中被稱為“小王祖己”,沒有即位就去世了。那麼,放逐他的後妻是誰呢?東漢鄭玄注《尚書》說,武丁想廢兄立弟,祖甲認為不義,逃奔到民間去。那麼,這個差點被廢的兄長應當就是祖己之後的祖庚,而後妻自然就是祖甲之母婦好了。

這樣看來,鼎鼎大名的婦好似乎還善於“宮鬥”。當然這也不奇怪,婦好能力超群,深受武丁寵愛,自然希望為子謀利。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婦好也沒有熬過武丁,在他之前就去世了。在武丁去世後,祖庚、祖甲兩兄弟先後即位,也算是完成婦好的遺願了。

TAG: 婦好武丁母戊鼎甲骨文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