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萬兵力的三藩反清,為何沒能一呼百應?只因吳三桂做錯一事

上回我們說到康熙帝因為三藩之亂的原因延緩了進取臺灣的計劃,不是康熙太謹慎,而是這三藩之亂要是搞不好,清朝可能還沒站穩腳跟就亡國了。現在看來,三藩之亂不過是一場清朝鎮壓的普通叛亂,但實際上,可以這麼說,三藩之亂是清朝立國之初遇到的最大危機。

七十萬兵力的三藩反清,為何沒能一呼百應?只因吳三桂做錯一事

“三藩之亂”主要是由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個藩王為首的一場反清戰爭,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吳三桂就是這三藩之中的龍頭老大,這場戰爭最後以三藩的失敗告終,在此之後幾乎沒有其他勢力可以動搖清朝的統治。

七十萬兵力的三藩反清,為何沒能一呼百應?只因吳三桂做錯一事

先來說說這三藩之亂的起因,一般認為,三藩之亂的導火線是康熙要撤藩,逼得三藩不得不反。康熙是個有為的皇帝,在他除掉鰲拜之後,以吳三桂為首的異性藩王就成了他的心頭大患,吳三桂在雲南,尚可喜在廣東,耿精忠在福建,這三塊地方一天在他們手裡,康熙就一日不得安穩。對帝王來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於是康熙下決心要撤藩。

七十萬兵力的三藩反清,為何沒能一呼百應?只因吳三桂做錯一事

這下直接觸動了藩王的利益,再加上吳三桂本來野心就大,以前不反是因為自己實力還不能跟清朝對抗,況且清朝給他的待遇也挺好,就此“佔地為王”也算不錯。但是康熙竟然提出了要撤藩,這下吳三桂就決心要反了,而其他二藩一定也不服,三藩聯合,清朝不足為懼。

七十萬兵力的三藩反清,為何沒能一呼百應?只因吳三桂做錯一事

或許在大家的一貫認知裡面會覺得,清朝統一了全國之後鎮壓地方叛亂不就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嗎?事實上,這場仗,康熙打得並不輕鬆,足足花了八年時間才平了三藩。為什麼說打得不輕鬆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雙方的兵力情況。

七十萬兵力的三藩反清,為何沒能一呼百應?只因吳三桂做錯一事

吳三桂在山海關之戰中實力並不算太強,因此才要藉助多爾袞的力量才能抗衡李自成。吳三桂降清之後,因功被封為平西王,駐守在雲南,吳三桂此時也已經今非昔比了,他的實力不斷壯大。在三藩之亂中,據記載,吳三桂的兵力已達三十多萬,這還僅僅只是一藩的兵力。

七十萬兵力的三藩反清,為何沒能一呼百應?只因吳三桂做錯一事

除了吳三桂之外,尚可喜有十幾萬兵馬,耿精忠有十幾萬兵馬,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反清勢力,總的加起來據說有七十萬左右的兵力。那清朝這邊呢?雖說清朝的全國的兵力加起來也有三四十萬,但是除去駐防所必須的兵力,能參與鎮壓三藩的兵力實際上不到十五萬,兵力對比如此懸殊,就算八旗軍再驍勇善戰,勝算也不大。

七十萬兵力的三藩反清,為何沒能一呼百應?只因吳三桂做錯一事

按理說,三藩一旦舉起反清大旗,各路反清勢力必定會紛紛響應,再加上滿漢矛盾依然突出,推翻清朝不就指日可待了嗎?那為什麼三藩最後沒有成功呢?確實,三藩反清各路勢力都有所響應,但是吳三桂並非盡得人心,因為他之前降清,現在又反清,本就反覆無常,再加上吳三桂還受清廷指使殺了永曆帝,更是犯了眾怒。

七十萬兵力的三藩反清,為何沒能一呼百應?只因吳三桂做錯一事

正因如此,三藩反清看起來冠冕堂皇的理由實際上根基並不穩,再後來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投降了之後,吳三桂只剩下垂死掙扎。吳三桂是個有野心的人,也是個有能力的人,但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有想好成就大業的路該怎麼走,總是被時勢所推,也就難怪會失敗了。

TAG: 三藩吳三桂清朝之亂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