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姚廣孝,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卻要勸朱棣造反

在《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朱棣遇事不決,便會前往雞鳴寺小住,為的便是聽從道衍和尚姚廣孝的看法、見解,可見朱棣對姚廣孝的倚重。

事實上,在歷史上姚廣孝確實是足智多謀,更是有著襄助朱棣靖難之功,也深得朱棣信任。在靖難成功朱棣登基之後,朱棣不僅任用他擔任僧錄司左善世,還又加封太子少師之銜,由此姚廣孝也被稱作“黑衣宰相”。

“黑衣宰相”姚廣孝,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卻要勸朱棣造反

後世同朝的李贄更是稱讚他與朱棣:“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可見姚廣孝的功勳之甚,可有意思的一點便是在講究功利心、功成名就的世俗傳統之下,他對於世俗之物,卻又棄之如敝屐。

儘管朱棣曾賞賜府邸、宮女,賜其還俗,但卻都被他一一拒絕,仍居廟中;但對於賞賜的金銀,他卻都接納,然後又用於分發宗族、鄉人。當然在他這些有趣的事蹟之中,最為有趣的便是,作為一名出生於元末,曆元末農民軍大起義、朱元璋洪武朝、建文帝朱允炆朝的他,選擇的卻是在朱元璋時藏鋒不出,在建文帝朱允炆朝卻又勸朱棣造反。那麼這又是為何呢?

“黑衣宰相”姚廣孝,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卻要勸朱棣造反

1335年,姚廣孝出生於長洲。14歲時,他便剃度出家,法號道衍。期間,他不僅修習佛法,更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之術,更兼他又喜讀儒家經典,這也讓他成為儒佛道三家皆通的人物。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召見僧人入試,姚廣孝也赫然在列,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卻沒有被授予官職,只獲賜僧衣,而這件事的後果便是在5年後,在宗泐大師的推薦之下,他進入了天界寺——明朝規格最高,五山十剎之首的天界寺。

“黑衣宰相”姚廣孝,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卻要勸朱棣造反

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后去世,朱元璋召集高僧為她誦經,在宗泐大師的舉薦下,姚廣孝也在列,這次他最大的收穫不是名聲,而是與燕王朱棣的結識,因此他也成為了北平慶壽寺的主持以及朱棣的謀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上任伊始建文帝便開始著手削藩。周王朱橚、代王朱桂等人也首當其衝,作為當時塞邊九王之中,實力最強的朱棣自然也成為下一個目標。面對日漸危殆的局面,朱棣其實反心不堅,作為謀士的姚廣孝此時不僅勸勉朱棣造反,更以袁珙為朱棣相面,堅定其心。

當朱棣誓師,瓦片掉落眾人以為不吉,他卻說‘’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墜,將易黃也‘’。

“黑衣宰相”姚廣孝,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卻要勸朱棣造反

當朱棣攻打濟南為鐵璇所阻,攻打聊城又敗,朱棣心生退意,又是他建議朱棣直取京師,這些種種,可以說與朱棣而言,姚廣孝既是自我成就,更是二人的互相成就。在永樂朝,他的成就更是卓著,既有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之功,又有教誨皇長孫朱瞻基之實。永樂十六年(1418年),84歲的姚廣孝病逝。朱棣賜諡號恭靖,親自書寫神道碑銘,追贈上柱國、榮國公等官職。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姚廣孝在朱元璋朝不出世,卻要將抱負才華施展在永樂朝呢?

其實,這要從個人情感和社會現狀分析。

在朱元璋朝,作為出身乞丐的開國之君,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兔死狗烹之事比比皆是。而作為與姚廣孝至交好友的高啟,也是這種政治環境下的犧牲品。作為《元史》的編纂,高啟本人才名卓著,更是曾受命教授諸王,但是作為明初的朝臣,他最後卻因為在《郡治上梁文》中提及了“龍蟠虎踞”四個字,受蘇州知府魏觀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一案牽連,被連坐腰斬。

“黑衣宰相”姚廣孝,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卻要勸朱棣造反

就連當時江南文人之首,太子太師宋濂,也因為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險些被斬殺。幸虧得馬皇后與太子朱標力保,才免死,但仍要流放茂州,最終年事已高的宋濂也死在流放路上。

就個人情感而言,作為同鄉,姚廣孝作為親自經歷者,縱然我們無法從史籍中找出他的不滿記載,但作為一個儒佛道三家精通,更是才華卓絕的人,從朱元璋朝所做的諸如胡惟庸案、藍玉案、李善長案等大案之中,這種戰戰兢兢的社會環境與個人情感的結合,也讓他自然會選擇保身為上,但當他與朱棣見面、相識之後,他才發現朱棣才是改變這種現狀,實現自我的最好途徑。

TAG: 朱棣姚廣孝朱元璋作為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