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崛起的關鍵:利用拜火教團結慄特人,最終形成割據勢力

文/馮玄一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是由唐朝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一場叛亂。介紹安史之亂的文章很多,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安祿山的種族問題。

史書上說安祿山是“營州雜種”,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安祿山的母親是突厥人,生父早亡,他母親帶著他嫁給一個叫安延偃的慄特人將軍。但是,如果從文化認同、生活習性來說,安祿山應該是慄特人,因為他從小在慄特人族群中長大,生活習慣、語言、文化認同等等都是慄特人的,周圍人都將他看作是慄特人,他自己也都認同自己是慄特人。

安祿山崛起的關鍵:利用拜火教團結慄特人,最終形成割據勢力

慄特人是個什麼民族呢?

慄特人在古書上被稱作“昭武九姓”或“九姓胡”,他們的故鄉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慄特地區,以撤馬爾幹(在今天的烏茲別克)為中心,有康、安、曹、史、石、米等九個綠洲王國。這個民族的人多以經商為主,他們天生就具有經商的頭腦和本領,是絲綢之路上國際貿易的主要承擔者,有些史書上將他們稱作“東方腓尼基人”。為了追求財富,慄特人不惜背井離鄉,經過萬里流沙與茫茫戈壁,從遙遠的撒馬爾幹一路往東,來到繁榮富庶的中國。隨著商隊所到之處,許多粟特人就在當地留居下來。從南北朝到隋唐,絲綢之路沿線的于闐、樓蘭、龜茲、高昌、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及長安、洛陽等地,都有慄特人居住。到開元年間,安祿山成長的營州(今遼寧朝陽)也聚集了很多慄特人。慄特人從小就練習騎射,驍勇戰士,所以營州地區慄特人的勢力很大。

安祿山崛起的關鍵:利用拜火教團結慄特人,最終形成割據勢力

生活在慄特人族群中的安祿山,從小就驍勇善戰,而且能說九種語言,能流利順暢地和不同族群的人溝通。這為他在營州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慄特人信奉拜火教。拜火教也稱祆教,這種古老的宗教是西晉末年從波斯傳入我國的,在波斯的名稱是“瑣羅亞斯德教”,主要崇拜光明之神。

安祿山崛起的關鍵:利用拜火教團結慄特人,最終形成割據勢力

安祿山深受拜火教的影響,他原本的名字軋犖山正是粟特文“光明”一詞的音譯。安祿山充分利用拜火教來團結營州地區的胡人。在他得勢之後,又利用拜火教不斷神化自己,他把自己塑造成“光明之神”的化身,讓周圍的胡人緊緊團結在他的周圍,由此形成一個緊密的團體。在這個集團裡,除了安祿山之外,最重要的將領就是史思明。史思明的出身、經歷都和安祿山類似,都是在慄特人中長大。除此之外,還有何千年、安太清、安守忠、康節、安武臣等一大批粟特族武將,這些人對安祿山忠心耿耿,成為後日安史之亂的重要將領。

安祿山崛起的關鍵:利用拜火教團結慄特人,最終形成割據勢力

據《安祿山事蹟》記載,安祿山在擔任范陽節度使時,時常派粟特胡人去全國各地經商,每年都把大量的金銀珠寶運回范陽。每當這些胡商回來獻寶時,安祿山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他身著粟特民族傳統服飾,端坐在高床之上,將珍寶羅列於前,同時香菸繚繞,巫師們擊鼓歌舞,而諸胡人則羅拜於下,向上天祈福。

安祿山雖然身為大唐的將領,兼領三鎮節度使。但是,他的核心集團仍舊是由慄特人組成,這些人不認可朝廷,只認可安祿山。安祿山就是透過族群、宗教等方式,把慄特人緊密地團結起來,形成一股能和朝廷抗爭的武裝勢力。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久蓄異志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由此爆發。

TAG: 慄特人安祿山拜火教營州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