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有哪些種類、特點和影響,各國又有何種應對措施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大混戰時期,在這四、五百年的時間裡邦國林立、各自為政。作為一個自古以來就深受災害困擾的國家,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自然也沒能逃得掉。在這一漫長的時期內,各諸侯國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災荒。各大諸侯國為了鞏固本國範圍內的政權,維持社會穩定發展,保證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始終把救災防災政策,也就是“荒政”,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加以實施。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有哪些種類、特點和影響,各國又有何種應對措施?

災荒的種類

最初的“災”主要是指洪水之害,之所以會遭受洪水災害,跟上古時期人們的居住環境和農業生產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有哪些種類、特點和影響,各國又有何種應對措施

春秋戰國時期水災相關記載

早期的神話故事中就有關於治理水災的故事,而主人公正是我們所熟知的大禹。根據《詩經》記載: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這樣的記載,就非常好的反映了當時社會所面臨的洪水災害。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個“災”指代的就是多種意思了。《春秋》中記載到:

夏,成周宣榭火。

《左傳》對火與火災作出了進一步解釋,即因人類失火等引起的叫火,由天火引起的叫災。

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同時,《左傳》中關於災害的記載還有很多,比如蟲災、冰雹、旱災等。

秋,有蜚,為災也。

秋,大雨雹,為災也。

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於五月。

《周禮》還記載到了,因為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引起的災害,以及地震災害。

天災日月晦食,地災崩動也。

從這些史書的記載中可以瞭解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災害主要包括水災、火災、蟲災、冰雹霜災、旱災、日(月)食引發的災害以及地震等多種自然災害。

最後,災還上升到了“人災”。根據《老子》的記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就是當天、地、人不能再遵循其本來的軌道行事的時候,就會爆發戰亂。而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四五百年的時間裡,諸侯國各自為政,連年征戰,老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從這裡也可以得知,春秋戰國時期災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天災;二、人禍。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春秋戰國時期,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會使得老百姓的生活陷入無法自救的狀態。

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有哪些種類、特點和影響,各國又有何種應對措施

春秋戰國時期旱災相關記載

災荒的特點

據各種史書和後代學者的研究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春秋戰國時期的災害主要包括這兩個特點。

第一、多發性、連發型、群發性

後代有學者統計到,僅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災害有:水災十九次、旱災三十三次、蟲災二十次、火災十四次、地震十九次、冰雹霜災十五次。這緊密的災害情況簡直讓人頭皮發麻。而且,頻繁的災害還會使得災害從一個區域發展到另一個區域,從而形成一災為主、多災為輔的惡劣現象。

如魯定公四年,晉國就出現了洪災和瘧疾。也就是說,災害會出現群發情況。比如說旱災大多和蟲災結合,而水災或蟲災之後又會使得疾病蔓延。而那個時期由於醫療條件低下、百姓的防範意識不到位等多種原因,往往會出現疾病大面積傳染的情況。嚴重的災害,深深的困擾著春秋戰國時期的老百姓們的生活。

第二、旱災和蟲災最為常見

從上面的統計中可以看出,旱災和蟲災爆發的次數為最多。旱災形成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這跟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發、各國為了提高國民的農業生產力從而無節制開荒、破壞森林植被,使得生態失去平衡有著斬不斷的關係。而且,大旱之後往往就是蟲災的到來,畢竟旱災是蟲災的誘發因素。而且由於古代的救助措施低下,旱災和蟲災帶來的破壞程度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有哪些種類、特點和影響,各國又有何種應對措施

春秋戰國時期蟲災相關記載

災害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的災害不僅次數多、種類多,而且危害程度也很嚴重。首先來說,頻繁的爆發自然災害會給人民和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春秋戰國時期自然也不例外。被天氣控制的農業生產,如果遇上災荒年代,輕則糧食減產,重則顆粒無收。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使得人民和國家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於百姓和國家來說,都是不小的打擊。

其次,如果災害情況過於嚴重,已經超出了當時社會的承載能力,那麼就很有可能擊垮國家機構,使得百姓陷入戰亂,從而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甚至國家也因此而消失。

災荒的救助

災情發生以後,災民們最需要的就是國家的救助。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們為了安撫民心、穩定社會發展,往往會在災後採取各種措施幫助災民們度過困難,重建家園。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災後救助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災後救治;第二、災前預防。在二者的結合之下,可以有效提高國家的工作效率,幫助百姓共度難關。

就災後救治來說,又分為這一下四個措施:第一、賑濟;第二、借貸;第三、蠲緩;第四、減少開銷。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四個措施的具體實施。

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有哪些種類、特點和影響,各國又有何種應對措施

災民

第一、賑濟

賑濟是指嚴重災情發生後,為了及時幫助災民渡過難關,國家往往會先向災民無償發放救濟錢物。從賑濟形式上來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賑濟主要分為國與國之間的賑濟,以及本國之內的賑濟兩種情況。而從賑濟內容上來看,主要有糧食、物品和工作。

1、國與國之間的賑濟

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國與國之間的賑濟,發生在魯隱公六年。根據《左傳 魯隱公六年》載:

冬,京師來告飢,公為之請糴於宋、衛、齊、鄭,禮也。

大意是說魯隱公六年的冬天,周朝發生了饑荒,向魯國通報後,魯隱公立即向宋、衛、齊、鄭各國轉達情況,商議對策。最後五國決定,共同售賣糧食給周朝,以幫助周朝渡過難關。

還有,根據《左傳》記載,晉國在發生災荒後,向秦國求救,秦國同意運糧,而運糧去支援晉國的船隻從今天陝西的鳳翔排到了山西的翼城。

晉荐饑,使乞糴於秦,秦於是乎輸粟於晉,自雍幾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這些記載都足以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災荒後,國與國之間會相互幫助。同時,在那個講究仁義的時期,當一國遭遇災難,向別的國家提出援助的請求時,如果該國拒絕受害國的求助,就會被視為不仁不義,從而受到譴責。所以,一般情況下,遇到他國求救,一般都會施以援手。

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有哪些種類、特點和影響,各國又有何種應對措施

災民

2、國內的賑濟

國內的賑濟是指一個國家在遭遇災荒以後,國家根據本國的能力給予百姓幫助,賑濟內容主要就是給予百姓糧食、其他物品或者是給百姓提供工作。

根據《春秋》記載,楚國發生了饑荒後,解決辦法就是開倉放糧,賑濟百姓。

楚國大飢,自廬以往,振廩同食。

根據《左傳》記載,鄭國都城發生了重大火災,子產的做法則是減免和放寬賦稅,並給予百姓錢財。

書焚室而寬其徵,與之財。

除了給百姓發放糧食以外,國家還會開放私有的王室領地讓百姓謀食。根據《左傳》記載,齊頃公朝晉返國之後,為了賑濟饑民,就曾開放自己王室的領地。

弛苑囿,虛積聚,以救民。

根據《韓非子》記載,秦就開了自己王室領地,而其中的各種蔬菜瓜果就足以救活百姓。

秦大飢,應侯請曰:五苑之草著、 蔬菜、橡果、棗慄,足以活民,請發之。

從這些記載就足以看出,從春秋到戰國時期,各國王室的私有領地在災荒的救濟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有哪些種類、特點和影響,各國又有何種應對措施

災民勞作

同時,當時的各國還會進行工賑。工賑指的是國家出錢僱傭災民去修築大型建築工程,通俗一點就是說國家為災區人民提供工作,使得災民們可以透過付出勞動力而養活自己。根據《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時期就僱傭災民進行了修建建築工程,而這些災民也憑自己的老動養活了自己。

齊景公之時,飢,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當為路寢之臺,晏子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歸,而不趣,三年臺成而民振,故上悅乎遊,民足乎食。

第二、借貸

在遭受大災荒之後,國家往往會借貸種子和糧食給災民,幫助其恢復生產和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根據《管子》記載:

無食者予之陳, 無種者貸之新。賈疏雲:謂豐時斂之, 兇時散之。其民無者,從公貸之,或為中子,或為食用,至秋熟還公,據公家為散,據民往取為貸,故云散利貸種食。

第三、蠲緩

災荒之所以會影響到國家的經濟效益,就是因為大型的災荒之後,由於百姓們無法靠自己度過難關,就得依賴國家。因此,國家對災民有蠲緩之策,蠲緩作為救荒的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減少或免除賦稅,二是緩刑弛力。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發生了嚴重的火災,執政者採取“寬其徵”的措施,就是為了減免災民們的賦稅,緩解百姓們的生活困境。況且,災荒之後,國家自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加入到生產當中,以藉此來恢復國家的經濟實力。因此,國家會不再對犯人進行體罰,而是期望這些勞動力可以加入到救災活動當中去。

《管子》中也曾經記載到:“

弛刑罰,赦有罪

。”可見,國有災荒的時候,應當採取有針對性的刑罰,而不是依靠常理來解決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有哪些種類、特點和影響,各國又有何種應對措施

災民

第四、減少開銷

既然國家經受大難,那麼統治者自當從各個方面開始減免費用,開始走上勤儉節約的道路。從統治者自身來說,他們會減少統治階級的開支,比如說皇宮貴族都會節約用食。根據《逸周書》記載:

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王既發命,入食不舉,百官無方,口不食饗。

同時,還會減少各級官員的工資。根據《墨子》記載:

歲饉,則侍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

災荒的預防

對災害的救助自然不止是依靠災後的重建,更要體現在災前的預防措施上來。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災前預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興修農田水利、治理河患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就興修了一批預防、減輕水、旱災害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就再也不怕水、旱災害,並從此成為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有哪些種類、特點和影響,各國又有何種應對措施

勘察、修建水利工程

第二、加強氣象、災情監測

早在周朝初年,就已經設立了專門的官吏來負責天氣的預報工作,以便於從事各項活動。根據《周禮》記載,當時設有大宰之職,該職位就是負責祭祀和占卜天氣。

祀五帝, 則掌百官之誓戒, 與其具修。前期十日, 帥執事而卜日。

到春秋戰國時期天氣預報的經驗更加豐富, 這在詩經中能得到印證,根據《詩經》記載:

北風其涼, 雨雪其雱。

第三、儲糧備荒,建立倉儲制度

在農業並不發達的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安穩度過災荒年代,糧食的儲備就尤為重要,這一點在《墨子》中就有很明確的記載:

倉無備慄,不可以待兇飢,故備者,國之重也。

結語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遭遇了眾多災荒,老百姓們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頑強的炎黃子孫並沒有在困苦中被打倒,而是不斷從災荒中總結經驗教訓,一方面完善自己的發展制度,一方面採取很好的預防措施,以期在今後的日子裡能儘量減少因發生災荒而帶來的經濟損失。況且,這些防災救災政策,對我國現今的防災救災,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詩經》、《左傳》、《春秋》、《周禮》、《老子》、《晏子春秋》、《管子》、《逸周書》、《墨子》、《韓非子》

TAG: 春秋戰國災荒災害時期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