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賞黃金萬兩”,大臣拿到手的到底是啥?大臣敢怒不敢言

從古至今,黃金都是“硬通貨”的代表,是富貴和財富的象徵,備受人們推崇。古代黃金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皇帝用它來賞賜文臣武將。這一點,在很多古裝劇中得到體現,每當臣子立下大功,皇帝總是會很高興,大手一揮:“賞黃金萬兩!”每當看到這樣的情節,總是滿眼的羨慕,萬兩黃金,這得是多麼巨大的一筆財富啊!

古代帝王“賞黃金萬兩”,大臣拿到手的到底是啥?大臣敢怒不敢言

其實古代的“兩”這個單位,實際重量是變來變去的,不像現在這般1兩等於50克。秦到隋,一兩平均約為20克左右,唐至清,一兩約為40克左右。不過就算以一兩代表20克來計算,萬兩黃金就是200000克,即現在的400斤黃金。即便如此,萬兩黃金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了,以古代的生產力,皇帝真的這麼大方嗎?

其實所謂的“賞黃金萬兩”,更多時候只是古代帝王的一個“套路”罷了!黃金可不是蘿蔔白菜,自然界的純金極少,一般都是跟銀、銅、鐵、鈀等等元素伴生,這玩意是需要經過開採以及複雜的冶煉才能得到,在古代落後的生產條件下,產量一直不高。因此,黃金主要集中掌握在權貴,甚至皇帝手中。

古代帝王“賞黃金萬兩”,大臣拿到手的到底是啥?大臣敢怒不敢言

先秦時期,限於冶煉技術不太發達,黃金特別少,通常情況下,金多是指銅和錫這兩種金屬。到了秦朝,冶金技術漸漸走向成熟,金也開始多了起來。但當時的金並不是足金,而是摻雜了很多其他金屬的金。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推行圓形方孔錢,所以賞賜的“黃金萬兩”也基本是用銅錢來代替。

漢唐時期,黃金產量開始提升,《漢書·食貨志》也說秦統一後,定黃金為上幣,這裡的黃金,是指真金。漢朝的黃金儲備曾經很驚人,《史記·陳平世家》說的清楚,劉邦給他的是“四萬斤黃金”;漢武帝賞賜大將軍衛青,一次賞給黃金二十萬斤;王莽時代瘋狂斂財,國庫中存放的黃金總量達到了60萬斤。

古代帝王“賞黃金萬兩”,大臣拿到手的到底是啥?大臣敢怒不敢言

“黃金上幣,其次銅錢”,但是漢朝把黃金、白銀、青銅皆稱為“金”,所以造成一種感覺:漢朝的黃金實指黃銅。其實在漢朝,金與銅基本不混用,金是金,銅是銅。黃金在漢朝已經是法定貨幣,因幣值太大,一般不直接流通,主要還是用銅錢。《漢書·食貨志》說:黃金重一斤,直錢萬(值一萬銅錢)。

不過漢朝的一斤,約摺合如今的258。24克,一斤16兩,一兩等於16。14克,萬兩黃金算下來約摺合如今300多斤,對“黃金滿倉”的漢朝皇帝來說,簡直是毛毛雨。因此漢朝皇帝的“賞黃金萬兩”,一般是給真金。但是漢朝之後,“賞黃金萬兩”就慢慢變了味。

古代帝王“賞黃金萬兩”,大臣拿到手的到底是啥?大臣敢怒不敢言

漢朝之後,黃金似乎經歷了一個“斷檔期”,中原大地似乎一下子沒金子了,漢朝鉅額的黃金不翼而飛,金子都哪去了?漢盛行厚葬之風,如海昏侯墓,曾出土了大量黃金。漢末三國時期,曹操曾盜了漢景帝同胞弟弟,梁孝王劉武的墓,僅此一墓就“收金寶數萬斤”——《水經注疏》,所得的財寶,養將士十餘年。

三國歸晉後,中原大地經歷了數百年的超級動亂,五胡亂華、異族入侵,各方勢力輪番登場,瘋狂斂財。戰亂時期,硬通貨只有兩種:黃金、糧食。中原財物大都被掠奪走,這些人為了保住這些黃金,大多數都會選擇掩埋或者帶到陵墓中。戰亂之後,這些黃金就一直被埋在地下和墳墓裡,漸漸被人遺忘。

黃金的開採速度、儲量,遠遠比不上白銀,因此越來越值錢。據歷代正史的食貨志記載:西漢一斤黃金能換三斤白銀;魏晉一斤黃金能換十斤白銀;北宋一斤黃金可換十三斤白銀;鴉片戰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能換三十斤白銀了。

古代帝王“賞黃金萬兩”,大臣拿到手的到底是啥?大臣敢怒不敢言

但即使如此,中國的金銀比價也一直低於國際價格。至少從明朝開始,大批的洋人開始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走,使中國銀價越來越低,金價因稀少而越來越高。

因此,漢朝之後的各個朝代,皇帝賜予大臣“黃金萬兩”慢慢變成了一個噱頭,多以白銀、銅板、實物代替,就算是賞黃金,也不再是“萬兩”,而是“千兩”、“百兩”。“黃金萬兩”甚至在某些時期,成了象徵性物品,指一個空心的大金元寶,上刻“萬兩”二字,類似如今的獎狀,錦旗,獎盃!遇到這種情況,大臣也很無奈!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食貨志》、《水經注疏》等)

TAG: 黃金萬兩漢朝白銀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