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硝煙的戰爭:三國鼎立背後的禮儀之戰

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漢獻帝劉協在各方面勢力的脅迫下,給予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按照嚴格的古禮制度,大臣在正規場合見皇帝時,必須由近臣通報該大臣的姓名。曹操可以不必通報姓名,這就是“贊拜不名”。大臣見宮殿上見皇帝時,要邁著小碎步,快速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跪坐,曹操可以大搖大擺地慢行,這就是“入朝不趨”。大臣在進宮殿之前,必須把自己的佩劍解下來交給近侍,同時要脫掉鞋子進殿跪坐。曹操可以佩劍上殿,同時不用脫鞋子,這就是“劍履上殿”。在曹操之前,除了西漢開國名相蕭何,一般很少有人享受到這三種待遇。曹操接受這三種待遇,當然不是為了學蕭何,曹操和蕭何也不是一種型別的人。曹操這是在向天下人進行心理暗示:要變天了……

沒有硝煙的戰爭:三國鼎立背後的禮儀之戰

公元213年,劉協策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曹操走出了篡漢建立新政權的正式一步。九錫,本來是帝王專用的禮儀器物,九錫是指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弓矢、秬鬯,合稱九錫。九錫是輕易不授人臣的,像齊桓晉文這樣的天下霸主,都沒有享受到這個待遇。

曹操的這個“魏”,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漢朝內部的一個異姓諸侯國,既然是“國”,曹操就有資格在“魏國”內建置自己的權力機構,比如尚書、侍中、六卿等。曹操的魏公爵位不算最高,上面還有諸王,但“魏公位在諸侯王上”,從爵位角度講,漢朝除了皇帝劉協,就是曹操(當然是在他的統治區內)。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晉爵為魏王,曹操可以建天子旌旗、在魏國內建立曹氏宗廟。在第二年的十月,曹操加快了篡漢的步伐,劉協被迫給曹操加了“冕有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的特權。

按古代制度,只有皇帝才有資格戴十二旒的冠冕,乘金根車、享受六匹馬拉的車。到了這一步,曹操基本完成了掏空漢朝的偉大計劃,雖然他始終不想當皇帝,但(中原)天下,早已經成為曹家的囊中物,只不過具體儀式由曹丕來完成了。

沒有硝煙的戰爭:三國鼎立背後的禮儀之戰

新舊政權的“禪讓”更迭,過程非常煩瑣,首先要由皇帝劉協下退位詔書,然後派近臣奉著皇帝璽綬,“命令”魏王曹丕接受“禪讓”。曹丕當然不會接招要虛偽客套一番,推說自己無德無能,還是另找賢人吧。不是曹丕不怕麻煩這麼折騰,而是這是當時設計好的禪讓程式,他必須三揖三讓,以此證明他的帝位是劉協強行塞給他的,不是他自己搶的。讓了三次後,曹丕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不再演戲,再裝下去,大尾巴就要掖不住了。

按制度,新政權建立時,需要在京城外建一個受禪臺,曹丕緩緩登壇,有侍臣在他旁邊念禪讓詔書,然後百官伏拜三呼。在登基儀式進行的同行,在壇下還要放幾把大火,這叫“柴燎告天”,給老天爺塞銀子的。隨後要改元,大赦天下,最終完成禪讓儀式。

作為曹魏的敵國,劉備稱帝,不是“禪讓”,而是“上紹漢統”,以漢朝正統繼承人自居。在官場上混,個個都是演戲高手,劉備的稱帝過程也非常麻煩,不比曹丕輕鬆。先是蜀國群臣以曹丕篡逆,請漢中王繼帝位,劉備也是再三推辭,戲誰不會演啊。

沒有硝煙的戰爭:三國鼎立背後的禮儀之戰

然後由懂讖語八卦的學士出面,開始牽強附會地給劉備稱帝找“依據”,凡是古書上帶有“備”字的,全都當成劉備應該稱帝的理由。劉備虛偽地推讓一番,還是羞羞答答地在成都建漢稱帝,史稱蜀漢。過程和曹丕差不多,在郊外設壇,柴燎告天,改元大赦。

新皇帝登基後,一般還有個祭天詔書,向老天爺彙報自己為什麼要稱帝。自蜀漢迄隋唐,近乎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會在祭天詔書上這麼寫:皇帝臣某,敢用玄牡,昭告於皇天上帝后土神祇……

所謂玄牡,其實就是黑色的公牛,是古代統治者專門用來祭祀天地的犧牲(名詞)。不過在孫權賜遼東軍閥公孫淵的詔書中,卻提到了玄牡二駟,就是黑色的公馬。不過後來西晉、宋、南齊、梁、陳、北齊等政權在祭天詔書中都用的是玄牡,沒有提到“駟”,用的應該都是黑色公牛。

沒有硝煙的戰爭:三國鼎立背後的禮儀之戰

在中華古代文明中,有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就是五德說。所謂五德輪迴,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理論。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是火德,然後商是水德、周是土德、秦是水德、西漢先稱火德,後水德土德、最後又回到火德,新莽是木德、東漢上繼西漢,也是火德。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吳各自稱正統。“德”是一個政權是否正統的極關鍵標準,半點不能馬虎。曹魏方面翻了一大堆古書,最終給自己定的是土德。蜀漢方面以東漢正統自居,自然繼續稱火德。至於孫權,他比懶羊羊還懶,直接抄襲了魏國的土德。至於統一三國的晉朝,屬金德。

五德不是隨便起的,與五德相對應的是顏色,金色尚白,土德尚黃、水德尚黑、火德尚赤、木德尚青。曹魏既然是土德,所以曹魏的服色以黃色為主調,甚至連第一個年號也叫“黃初”。孫權也一樣,連續兩個年號都帶有黃字:黃龍、黃武。

TAG: 曹操曹丕禪讓土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