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以生命遊離於各國,見過大風大浪,為何只忠於燕國?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歷史,瞭解歷史。

最大的疑問:蘇秦以生命遊離於各國,見大風大浪、造大風大浪,為何要(愚)忠於燕?首先,蘇秦用此計,雖然終不免一死,但數十年榮華富貴,對一個出身普通人來說,也是很大的誘惑了。其次,蘇秦可能跟燕昭王之間關係確實不一般。我個人猜測,可能司馬遷記載他年輕時多方遊說失敗的事是真的,所以燕昭王信任他之後,他可能真是感激涕零,以死效忠。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想想看,方孝儒為了一個建文帝,不惜被誅十族,道衍全身心輔佐朱棣,也就是為了造反。蘇秦也許是他倆的結合體,於昭王盡忠,於己身得名。

蘇秦以生命遊離於各國,見過大風大浪,為何只忠於燕國?

蘇秦逆天的能力,要得到榮華富貴,不管“效忠”於誰,相信都可以辦到。帶了點上帝視角。覺得他效忠燕不針對秦有點奇怪,加上秦穆公那段,以為他看了《太公陰符之謀》逆襲了秦穆公,結果各種矛盾。所以蘇秦費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加快了秦滅燕的程序,也是個悲劇呀。這看起來好像是在暗示星辰大海要綁架大大,使其野心膨脹,然後讓天朝陷入動亂啊。昨天才看楊寬戰國史的前言,他說蘇秦是死間騙齊伐宋,最後被殺。不過我覺得這事很扯,未必是真的。

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悲劇。這沒辦法,燕國看不到那麼長遠。但這個滅齊離長平之戰還早幾年,秦始皇他爹還沒發育呢,以後的事也是想不到啊。況且燕昭王上位之前燕國可是剛被齊國滅國了,這是血仇啊。秦國離燕國遠兩國沒什麼糾紛。主要一直有種宋助金滅遼的即視感。關鍵是他的計策裡不包括怎麼強燕,破齊本身就沒有意義。即使他看不到未來秦會統一六國,他的戰略目標也應該是破齊之後燕的處境好轉,目前我看不到這一點。國不以情仇論,因為與齊過去的糾紛想要滅齊稱不上個好策士。

蘇秦以生命遊離於各國,見過大風大浪,為何只忠於燕國?

關鍵還是後續戰略失誤。如果燕昭王不是那個節骨眼上死了,繼任的燕惠王猜疑樂毅,田單沒有機會復國,那後面還很難說。孟嘗君背齊才是問題,他若為齊相,蘇秦之計未必成功。只能說個人選擇不一樣,蘇秦對燕王死忠,孟嘗君可不打算這麼對齊王。當年田甲之事,齊王所為讓人心寒。齊王動不動就殺別國將領,齊國被五國要求退軍燕國是割讓領土的估計還有別的政治要求,所以應該是燕國處在一個很不平等的關係上再加上齊王殘暴誰都想打一打,為了長遠打算破齊是必要的。至於戰略目標沒有完全達成只能算燕昭王兒子坑爹了再加時運不濟。

或許是戰爭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敗吧。歷史就是巧合,如果蘇秦不針對齊,也許後面統一的就是齊;如果他主公不是早死,也許燕國就會更強大。不是說了嗎?七十城,皆燕地。這樣看來,蘇秦是攪動天下的那個人。如果他是秦國的死間呢。然而燕國實在太弱了,周圍強國環伺,要考慮的是如何生存,根本沒有強大的根本。即使樂毅未被撤換,齊國被滅,最後肯定也是其他大國獲益更多,燕國只能得小頭,燕國的基礎太差,人口和土地都沒有優勢,地緣位置也不佔優,被滅是很正常的。

蘇秦以生命遊離於各國,見過大風大浪,為何只忠於燕國?

燕齊相爭,使齊國國力大衰,而燕國也沒有因此強大。所以這樣一來反而東方的勢力總體下降,反而西方的秦國悶聲發財,趁機做大,最後一統天下。可以理解為燕國替秦國收拾了齊國,但自己又沒能吞併齊國,以此做大。而是搞的兩敗俱傷,便宜了西邊的秦國,讓秦國東出只要面對一個趙國,這樣一來加速了秦統一程序。如果當時的燕王不死仍舊用樂毅徹底吞滅齊國而不是被反攻,燕國確實是有可能成為僅次於秦楚的強國的吧。

蘇秦以生命遊離於各國,見過大風大浪,為何只忠於燕國?

說起來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弊病吧,帝王賢明昏庸與否,壽命長短,繼承人是否能成守業之君這些因素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實在太大了,燕昭王雖然賢明但也只能維持一時,燕國沒有秦國的國運,即使是蘇秦樂毅那樣的人才,也根本沒法逆轉乾坤。不要從後人的上帝視角看歷史,那樣會導致用幾十年後的結果,去硬套之前的事件,造成認知偏差。在五國伐齊這件事發生的時候,秦國根本沒有後來的鯨吞六國的跡象。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TAG: 蘇秦燕國秦國燕昭王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