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位“戰神”,戰場上屢戰屢敗,官位卻是一升再升,怎麼回事?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戰國時期,出了一位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大折趙國元氣,後終被秦國所滅。

而1000多年後,明朝也出現了一位將軍,兵書讀得不錯,皇帝對其很是信賴。在朱棣起兵造反時,他被委以重任,結果,屢戰屢敗。但是,皇帝非但不怪他,還繼續相信他。最後,更是他打開了城門,將朱棣迎進了南京城。

明朝有一位“戰神”,戰場上屢戰屢敗,官位卻是一升再升,怎麼回事?

那麼,這位將軍是誰呢?

他就是被後人戲稱為“大明戰神”的李景隆。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能被冠以“戰神”之名的人並不多。從上古時代的蚩尤說起,每個時代都會出現幾個會打仗的人,明朝也是如此。比如:徐達,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等等。當年,李文忠跟著舅舅朱元璋一路征戰,終於打出了一片天下,開國後被封為曹國公。當然,李景隆在其父親李文忠去世後,也是承襲了爵位。

那麼,李景隆為何掙得了一個“戰神”的帽子?

靖難之役時,李景隆每次吃了敗仗,就會把所有的輜重都留給朱棣的軍隊,自己卻往回跑。後來,朱棣造反成功,他居然在朱棣手下做了官。於是,民間對他如此評價:這不是一位盡坑自家,幫著人家的敗家子嗎?

明朝有一位“戰神”,戰場上屢戰屢敗,官位卻是一升再升,怎麼回事?

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李景隆的“豐功偉績”。

其實,朱允炆會敗給他的叔叔朱棣,和他祖父朱元璋脫不了關係。朱元璋坐穩皇位後,將他出生入死的一干兄弟都修理得差不多了,就是怕這些有兵權的王爺,在他死後生出貳心來。但讓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生出貳心的卻是曾跟著他一起作戰的兒子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實施了削藩政策,結果,惹惱了朱棣,搶先發難。而當時,朝廷多數武將都被朱元璋清理了,能打仗的並不多。剛開始的時候,朱允炆用的是耿炳文。但不幸的是,朱棣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打敗了耿炳文。

於是,黃子澄就向建文帝推薦了李景隆,建議讓他接替耿炳文。隨後,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讓他率五十萬大軍北伐,並親自在江邊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賜“便宜行事”之權。

明朝有一位“戰神”,戰場上屢戰屢敗,官位卻是一升再升,怎麼回事?

那麼,李景隆有帶兵的經驗嗎?

雖然,李景隆練過兵,還幫著朱允炆削藩,但卻從沒真正的上過戰場。因此,當朱棣聽聞主帥是李景隆時,立刻放寬了心。看來,朱允炆還沒有朱棣瞭解他的大臣,這能不敗嗎?即便李景隆沒有臨陣經驗也並不可怕,沒有誰天生就會打仗。但是,他卻非常自大,自認為熟讀兵書,而且,他父親能征善戰,自己肯定也不會太差。

以至於,李景隆從來不把那些老將放在眼裡。自己不會打仗,還不用會打仗的人,這感覺是將戰爭當成了兒戲,結果,敗得是一塌糊塗。更奇葩的是,朱允炆還覺得可能是放權不夠,才導致李景隆縮手縮腳,打不贏仗。於是,朱允炆給了李景隆“專征討伐”大權,之後,與其它部隊一共60萬人再戰朱棣,但結果,還是敗了。

明朝有一位“戰神”,戰場上屢戰屢敗,官位卻是一升再升,怎麼回事?

沒有誰能經得起幾十萬大軍的連番失利。

李景隆連連敗退,朱棣直逼南京城下,而他卻不想著保護皇帝朱允炆,一看形勢不對,趕忙投誠,開啟城門放朱棣的人馬進了城。與此同時,皇宮失火,導致朱允炆下落不明。更很有意思的是,這麼一位草包將軍,在朱棣任期內,還一度很是得意。

因為,朱棣對他很是重用,每次開會他都位於“班列之首”。其實,在朱棣看來,李景隆也是一個人才。若是當初朱允炆換了其他人,他要奪權,真得要花費一番功夫了,自然不會如此順利。此外,每次上戰場,李景隆都帶著幾十萬人馬及很多的糧草物資。但是,當他一看打不過對手之時,什麼都不要了,只管跑路。

最終,這些後勤供給只能便宜了朱棣。

所以,李景隆還得了一個雅號“運輸大隊長”,這不是幫助人家囤糧囤物嗎?

明朝有一位“戰神”,戰場上屢戰屢敗,官位卻是一升再升,怎麼回事?

於是,有人就產生了疑問:李景隆是不是臥底,盡坑朱允炆?

其實,李景隆就是一個草包,什麼都不懂。

他自以為頂著個“曹國公”的頭銜,就是無所不能。而朱棣對他的評價更是一針見血:“豢養之子,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可見,溫室中養大的一個人,不僅沒腦子,不善待他人,還驕傲,嫉妒他人的能力,簡直就是一個膽小鬼,廢物一枚。

所以,有時虎門不一定能出將子,真正的將才,都是在戰場上磨鍊出來的,如:衛青、霍去病。朱允炆能相信他,大概是被他的能說會道給蒙了。只是,接二連三的吃敗仗後,還能對他堅信不疑,這個皇帝也是一位不用腦子的人。

“大明戰神”李景隆的晚年光景並不好,那些跟隨朱棣的大臣對他很是不屑,便上奏彈劾他。後來,李景隆被擼爵,軟禁在了家中。而他也反抗過,以絕食的方式,但沒能死成,至永樂末年方才去世。

TAG: 李景隆朱棣朱允耿炳文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