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棣下線,“十月天子”即將登場,承上啟下貢獻卓越

《大明風華》劇情過半,如今明成祖朱棣已經下線。在劇中,朱棣臨終前考驗皇孫,他故意向楊士奇透露,自己想改立漢王為太子。實則他是故意說給朱瞻基聽的,他知道自己一死,漢王必定奪位,因此他要看看,朱瞻基是否擁有幫助父親繼位的決心和能力。

此時的朱瞻基,已經不是靠在爺爺肩膀上,悉心聽從教誨的小孩子了。他對於皇位的渴望,已經達到一種程度,所以他絕不可能讓叔叔奪位。於是朱瞻基連忙趕回京城,勸說父親朱高熾繼位。

雖然這一段演繹,和歷史上有些出入,但當大家看到朱棣下線,仍然有些捨不得。在歷史上,這次北征並沒有朱瞻基,朱棣只是帶了漢王和趙王。朱棣在途中病逝,是宦官找來楊榮和金幼孜商議,最後他們決定封鎖訊息,而楊榮趕回京城通知了朱高熾。

所以在漢王、趙王不知情的情況下,朱高熾派朱瞻基迎回朱棣遺體,從而順利保證了朱高熾即位。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十月天子”即將登場,承上啟下貢獻卓越

朱棣的下線,的確令人有些捨不得,《大明風華》老朱家的大家長,就這樣離開了。不過隨著朱棣的駕崩,“十月天子”朱高熾即將登場。這位在位不到一年時間的天子,卻承上啟下,為明朝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人的貢獻可算是最大的。雖然三人在位時間,加起來還不到三十三年,可明朝在他們的治理下,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光。

朱高熾處於朱棣和朱瞻基中間,他的功勞不可磨滅,即使在位僅僅十月,可以說是曇花一現,但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

眾所周知,自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監國的重任就交給了世子朱高熾。後來朱棣登基,這位皇帝常年征戰在外,並且帶著善武的漢王和趙王,國家大事,幾乎都是朱高熾在處理。長年累月之下,朱高熾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十月天子”即將登場,承上啟下貢獻卓越

不僅如此,史書還記載:“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朱棣在向南京進攻時,李景隆打算來個釜底抽薪,於是直奔北平。結果在朱高熾的指揮下,李景隆五十萬大軍被擊退,成功保衛了北平。

都說清朝修撰的《明史》,有詆譭前朝的嫌疑,但如果真有此意,他們沒必要將朱高熾,寫得如此有才幹。可見朱高熾“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是確有此事。

朱高熾監國期間“朝無廢事”,如果沒有他,朱棣不能放心在前線征戰,如果沒有他,當初北平可能會失守,靖難之役或許也難以成功。甚至當建文帝使出離間計時,也是朱高熾毅然決然稟告給了朱棣,才讓對方計劃落空。

因此“永樂盛世”的誕生,至少有朱高熾一半的功勞。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十月天子”即將登場,承上啟下貢獻卓越

朱高熾即位後,重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金幼孜、張輔、夏原吉等老臣,組成了強大的內閣團隊。接著,他改革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死刑複核、禁用酷吏、廢除宮刑,以及用品格、道德來衡量一位官員等等。

朱棣常年征戰,所以到了永樂後期,國家財政出現危機。百姓受到戰爭影響,根本無力繳納稅收。朱高熾不願增加百姓負擔,希望他們過上休養生息的日子,於是“罷西洋寶船、迤西市馬及雲南、交阯採辦。”

雖然在位僅十月左右,但朱高熾既守住了父親打下的江山,同時在此基礎上,讓國家得到空前發展,又為接下來兒子的統治,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仁宣之治”正式拉開序幕。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十月天子”即將登場,承上啟下貢獻卓越

正因為有了祖父、父親的統治,朱瞻基接手的明朝,已經處於一個輝煌時期。而朱高熾為兒子留下的,除了空前繁盛的江山,還有一位識大體、顧大局的女人。也就是朱瞻基的生母張皇后。

朱瞻基即位初期,漢王仍是虎視眈眈,此時張太后毅然決然站出來,與文官集團一起,為兒子樹立威信。等朱瞻基坐穩皇位後,她便立馬退出政治舞臺,真正做到了“可以預政而不預政”。

有了祖父和父母的庇護,朱瞻基順利坐穩了皇位,開始一展抱負。當然朱瞻基自己的能力與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不然“仁宣之治”就變成“仁宗之治”了。

總而言之,朱高熾跨越了“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兩個時代,承上啟下貢獻卓越,“明仁宗”當之無愧。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

TAG: 朱高熾朱瞻基朱棣漢王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