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出少林”是說武功秘籍?錯了!是和少林武僧還俗有關

“天下武功出少林”是說武功秘籍?錯了!是和少林武僧還俗有關

在明代北疆抵禦少數民族騎兵和南方抗倭前線戰場上,有時能看到這樣一群奇異的明軍士兵,他們留著光頭,操著著嫻熟的棍法,用少林武術屢屢擊潰敵軍攻勢,他們就是在歷史中頗具傳奇色彩的少林僧兵。

一、僧兵的歷史淵源

自東漢末年起,社會一直動盪不安,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在有了發展機會的同時,也迎來生存挑戰。戰亂時期,在流兵和難民眼裡,擁有田產糧食的寺廟就像是肥肉,誰都想上去咬一口。為了自保,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寺廟就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僧人習武和組建武裝力量,當時規模較大的寺廟都蓄養了一定數量的“僧祗戶”“部曲”“佛圖戶”。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拓跋燾西伐關中之亂時,途經一寺廟,發現其內有大量弓矢矛盾,十分震怒,下令嚴查。北齊將領高浩帶軍守衛信都時,為增強守軍實力,用金帛招募青壯協防,最後有數千僧人請戰。

在唐代,隨著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的產生和傳播,大量僧人也開始接受忠君報國的儒家思想。南唐時的廬山圓通寺,在曹彬率軍渡江圍攻時,有數千僧人“乞披堅執銳,以死國難”。宋代也有大批僧人投入到抗金的一線戰場中來,僧人宗印甚至能在宋軍中自成一軍,號“尊勝隊”“淨勝隊”,屢戰屢勝。

“天下武功出少林”是說武功秘籍?錯了!是和少林武僧還俗有關

花和尚魯智深

到了明代,隨著佛教世俗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寺廟與王朝政治經濟上的捆綁也更加牢固。一方面,皇帝本人就是佛教信仰者,如明成祖、明憲宗和明孝宗等。另一方面,寺廟土地多由政府賜予並給予保護。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少林寺內立下《告示碑》,其雲:“聖旨不許軍民人等攪擾及爭佔田土,犯者不饒。……其贍寺地土,屢奉明文,永遠耕種。”寺廟平時享受很多特權好處,國家有難時,自然就要出力。明代中後期,國家之難就在於長期廢弛的衛所兵戰鬥力大不如前,見到倭寇,就望風逃竄,視其如雷電鬼神而不敢犯。眼見衛所兵靠不住,明廷無奈只得在各地募兵禦敵,在寺廟裡好吃好喝供養有武藝基礎的僧人自然成為了優質兵源。

“天下武功出少林”是說武功秘籍?錯了!是和少林武僧還俗有關

明代寺廟

二、善戰的少林僧兵

在明代眾多寺院中,少林絕對是兵源大戶。明代少林寺是各派禪宗祖庭,尤受官方推崇,歷任少林住持也都由皇帝親自任命。因此少林將佛法與忠君愛國相結合,令寺內僧人朝夕練習武藝。這些武藝高強的少林僧人在受地方或將領招募後,加入軍隊為國效力。當時有官員評價各地僧兵時說:“首推少林,次則伏牛,又次為五臺。”可見少林僧兵地位之重。

明武宗時,北方蒙古騎兵屢屢犯邊,但即使九邊重鎮協力防守仍常常為敵騎所勝。尤其是山陝防線幾乎被打成了篩子。於是明政府便從少林寺徵調武僧奔赴前線作戰。僧兵在戰場上的傑出表現,讓明政府非常震驚。三奇和尚曾被封為都提調總兵,率領僧兵加入河南班軍,輪防山陝。如今的少林寺中還有一座友公三奇和尚塔,就是當時為表彰友公三奇和尚而立的。

“天下武功出少林”是說武功秘籍?錯了!是和少林武僧還俗有關

少林寺

嘉靖時倭亂最烈,倭寇過境後,“積骸如陵,流血成川,城野蕭條,過者殞涕”。為了增強戰鬥力,明政府便將少林僧兵編入軍隊。這些雄壯的武僧手持長七尺重三十斤的鐵棍,操弄起來便捷如竹仗。每次戰鬥,明軍就令這些僧兵打頭陣。僧兵個人戰鬥力爆表,倭軍中有一身著紅衣的高個巨人屢次斬殺明軍,眾人皆不敢與其戰,只有一個名叫智囊的僧兵,手提鐵棍,幾下殺死了巨人,嚇得倭軍立馬下跪投降乞命。

少林僧兵有時也會幫朝廷鎮壓地方起義。明成化年間,有劉千斤起兵造反,僧人惠通直接前往敵營對劉千斤說:咱們倆今天比一場,用帶著灰的氈子裹上兵器對打,誰身上有白點誰就輸了。我輸了要殺要剮隨你便,你輸了就要投降。劉千斤欣然同意,結果沒多久,他身上全都是白點,隨後就下令全軍投降。

除此之外,嘉靖時爆發的劉六、劉七等農民起義,少林僧兵也參與鎮壓,這也為自己招來了禍患。崇禎時,有山賊李際宇在嵩陽嘯聚萬人,四處劫掠。李際宇尤其討厭會武功的少林僧人,害怕其成為絆腳石,便假意與之交好,甚至還贈送金銀。等到少林主僧放下警惕時,便以自己生日為名前往寺內禮佛,帶領手下數百人衝入寺中,大開殺戒。

三、天下武功出少林

少林僧兵除了英勇善戰,在抵禦強敵中立下赫赫戰功外,他們本身也逐漸成為戰場上一面鼓舞人心的旗幟。明代著名軍事家鄭若曾予以高度評價:“其安中國之神氣,功豈小哉?”起初明軍對陣倭寇時屢敗屢戰,甚至到了遇到倭軍不打就跑的程度。隨著操江都御使蔡公克帶領手下部分僧兵殲滅大量倭寇後,明軍士氣大振,軍中士卒看到僧兵戰友便知能打勝仗,反倒是倭寇一見僧兵便有了心理陰影,撒腿就跑。明人董宗伯帶著妻妾乘船逃跑,被倭寇圍堵,就在他們準備投水自盡時,郡中僧兵及時趕到,倭寇頭目見狀,下令立即撤軍。

“天下武功出少林”是說武功秘籍?錯了!是和少林武僧還俗有關

少林練武

伴隨少林僧兵一起揚名的,除了他們的卓越功勳,還有少林武術。少林武術在歷經戰爭磨鍊後日益實戰化,這些隨軍僧兵每到一地,就去找當地有名的武術家切磋技藝,寧波府的張松溪和董青芝祠部的武術教師都曾和少林武僧交手。少林武術廣受人們青睞。崇禎時期的陝州知州史記言就曾特意聘用少林武僧對其私軍進行訓練。到了清代,由於少林寺原來與明政府捆綁太深,因此得不到重用,並失去特權,寺廟田地逐漸被侵蝕。大量少林武僧為了生活不得不出走,或為富家護院,或為鏢局武師,他們帶著少林武術分散在中國大江南北,“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也就慢慢傳開了。

文史君說:

明代僧兵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現之一,同時和明代軍備廢弛也關係密切。征戰四方,戰刀染血的行為本與佛教教義完全背道而馳,可在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清心寡慾的僧人們提刀就戰,立刻成為忠君報國的優秀典範,正所謂“定亂策勳真證果,保邦靖世即傳燈”。當然,無論動機如何,少林僧兵們在邊疆抵禦北虜和在南方痛擊倭寇的功績都是真實的,值得我們尊敬。

參考文獻:

1、王繼東:《明代的僧兵——以少林僧兵為考察中心》,西南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2、程大力、何偉琪:《少林僧兵抗倭事蹟考》,《中華武術》2003年第9期。

(作者:浩然文史·天上白玉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TAG: 僧兵少林僧人寺廟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