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春樹阿彌陀,秋花觀世音

穿過臺懷鎮,一路向南,按路牌指示的路線,繞路上山。繞行金閣嶺時,遠遠地見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寺院,浮於半空。

朝禮南臺,金閣寺是必經之所。既然經過,就隨喜參觀一下吧。

文濤將車停在磚雕的大照壁下。北側,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牌樓,藍色的匾額上,四個碩大的金字——“金閣浮空”。牌樓掩映著向上的長階,長階左右,是鵝黃初露的春樹;長階盡頭,便是傳說中的金閣寺。

據《廣清涼傳》記載,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24年)四月二十三日,江東衢州(今浙江省衢縣)龍興寺的道義禪師和杭州僧人普守結伴,渡江越嶺,日夜兼程,前來五臺山在清涼寺掛單,遍遊山中,尋訪文殊聖蹟。

一日,二人行至南臺西北嶺時,見一位鬚髮皆白的老僧,騎著白象由遠而近。二人避至路畔,白象如風疾馳而過,轉瞬之間不見蹤影。

又一日,道義禪師在寺院附近的樹林中散步,一位少年走過來,合掌說:“奉和尚之命,請您前去吃茶。”

道義禪師跟著少年走了百餘步,見到一座金橋。走過金橋,眼前出現一座寺院,寺匾額為“金閣寺”。山門殿堂僧房圍牆,金光閃耀,光彩眩目。

少年引領著道義禪師走進寺院東邊的第一個小院。道義禪師見到了前日所見的乘象老僧,便請教道:“長老,您如何教導世人呢?”

老僧說:“春樹阿彌陀,秋花觀世音。”

又問:“這裡是娑婆世界,還是西方淨土?”

老僧說:“你認為呢?”

“我不知道。”

“你是不知道娑婆呢?還是不知道淨土呢?”

在老僧反問下,道義禪師說:“朝山期間,我見到的是山地草樹,今天見到的卻是金玉樓臺。因此分不清,這裡是淨土還是穢土,是凡界還是聖境?”

老僧說:“你難道沒聽說五臺山是‘龍蛇混雜、凡聖同居’的地方嗎?如果你的心不分別,也就沒有凡境、聖境的區別了。”

此時,少年送上一盞茶。

道義禪師飲了一口,感覺茶味清奇,身心暢快。

與老僧告辭,少年又引領道義禪師參觀整個寺院。在大禪堂,道義禪師看到許多僧人,有的談論佛法,有的默然禪坐。

少年送他到山門,道義禪師想:“我要讓普守來這裡看看。”

走出寺門沒多遠,道義禪師一回首,身後的金閣寺不見了。

道義禪師猛然明白,金閣寺及老僧是文殊菩薩的示現。回到清涼寺,他把奇遇中所見的寺院繪成圖畫,奏請朝廷建寺。

長階盡頭,是方正嚴淨的月臺,月臺北側為山門殿。山門殿上的瓦素樸灰黑,與道義禪師所見的“皆作金色”,截然不同。那麼,這即將走進的金閣寺,是在娑婆呢,還是在淨土呢?

走進天王殿,即找到了答案。

答案是一副對聯:“此去已窮千疊嶂,到來猶隔一重山”。的確,學禪者如果不能遠離執著,處處分別娑婆與淨土,那他與釋迦佛的教導,真是隔著一重山呢。

偌大的金閣寺,少有人跡。整個寺院,乾淨、安靜、寂靜、清淨,很適合隱居禪修。如果參考心理學的“場理論”,也可說,寺院的氛圍,體現著寺中僧眾的內心世界。

在普化寺,聽妙生法師講,金閣寺的住持廣濟老和尚是位“老五臺”,在山中修行有30餘年,因此金閣寺有佛門古風。

TAG: 道義禪師金閣寺老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