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老城小巷深處,流出許多故事……

明清時期,興寧老城有四五條主街,還有九里十三巷分佈於主街周圍。那些主街分佈著縣署機構和林林總總的商業店鋪、各姓祠堂、廟宇等,而裡、巷卻似北方的衚衕,居住著從中原遷來的客家人,共有32個姓氏的落居祖屋。興寧在明朝成化三年(1467)建磚城時,城內人口只有三四百戶,按每戶6人計,大約2000多人。到了明末清初,城區向西擴充套件,商貿日漸繁榮,人口大增,到明末全縣人口達到近10萬,城內居民也成倍增長。

小巷深處,流出許多故事……

興寧老城小巷深處,流出許多故事……

傅雞子糴米

清朝道光年間,興寧后街小巷有位貢生叫傅光璧,花名傅雞子,才思敏捷,機智詼諧,但家裡很窮,常常等米下鍋。

一日,傅雞子去米店糴米,討價還價,多時未成交。店員說:“傅雞子,價錢多少好說,只是你想買我的廉價米,就給我講個好聽的故事。”傅雞子笑道:“好,就給你講個《三國》的故事吧。話說有一回,劉備騎著的盧馬從袁紹那裡逃出來,逃到一處地方一看,前面有大江擋路,後面煙塵滾滾,追兵將至。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這條老命就全系在這匹的盧馬上了。那馬雖想救主於危難之中,怎奈江水滔滔,未免有些膽怯,想跳又不敢跳。正在猶豫之間,劉備揚起馬鞭,厲聲吆喝:發瘟馬!你跳也不跳?再不跳,你主人就沒命了!”

米店老闆在賬房裡聽見,趕緊出來對夥計說:“快糶給他吧!”

興寧老城小巷深處,流出許多故事……

無米下鍋煮帽頂

胡曦晚年深居北門大巷裡“五一墩屋”閉門著書。其好友黃遵憲曾寫詩懷念他:“高柳深深閉戶居,教兒課讀婦抄書。”

有一日,胡曦為族中某父老寫了一幀條幅。那位父老衣食較為豐足,他知道胡曦家境不佳,便託人挑了一罈老酒和一籮米送去。可是胡曦只把老酒收下,米卻不肯收。其夫人陳氏在旁一再以目示意,要他把米收下,胡曦卻裝作沒看見,叫來人把米挑回去了。

事有湊巧,那天果真沒米做午飯。午時已過,胡曦不見夫人叫開飯,便走進廚房,卻空無一人,只見鍋裡冒出白色的蒸汽,他揭開鍋蓋一看,開水上浮著一個圓圓的東西,忙拿勺子舀起來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功名帽頂。

後來,他的夫人從附近孃家帶回米來,見鍋裡已無帽頂,知是胡曦來過了。怕他肚餓,便先煮了幾個胡曦喜歡吃的鹹鴨蛋,送進書房給他下酒。見他不提帽頂的事,打趣問道:“帽頂的滋味如何?”胡曦微笑著回答:“賢哉回也,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興寧老城小巷深處,流出許多故事……

水巷街的挑水工

在興寧城西門外鹽鋪街與興化街的連線處,有一條長約200米、寬約3米的小巷,名叫水巷街。過去,住在老城區的居民都飲井水,而靠城西的居民飲用寧江水。與水巷街相距三四百米的西河橋邊,有幾級石階方便人們汲水。每逢清早、黃昏,挑水的人來來往往,水巷街是必經之路。許多店家都僱請無業人員挑水。

據文友李道謙採訪,李銀山一家三代以挑水為業,他就住在水巷街的一間普通民房。新中國成立前,其父親包了兩間理髮店和一間飯店的用水,每天要挑四五十擔水。有一年,李銀山的父親一大早冒雨挑水,因年邁體弱,連人帶桶跌入河裡,幸得眾人相救,挽回一命,但從此其父一病不起。時年15歲的李銀山便接過這副挑水的擔子。剛學挑水時,晃晃蕩蕩,經常挑到店家時,只剩下半桶,遭到老闆埋怨。李銀山以他的意志和毅力,終於練成挑功,常常是肩上挑一擔,手裡提一桶,走得飛快,而桶裡的水滴水不漏。許多老闆都喜歡僱請他。

新中國成立後,李銀山成了家,用他挑水的微薄收入供子女讀書,五個兒女個個大學畢業。李銀山挑水一直到1975年興寧縣城的自來水廠供水那一天。他鄭重其事地用紅綢紮成一朵紅花,系在那條傳了三代人的扁擔上。

(參考書目:《廣東民間故事全書》)

TAG: 胡曦挑水水巷銀山帽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