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用了哪三招?輕鬆打倒大資本豪強

漢武帝用了哪三招?輕鬆打倒大資本豪強

時代背景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漢武帝時期,已經是富商人人買地的盛況了。除了擁有大量良田,躺著收租、役使奴婢外,富商們還深知金融來錢比種田快,他們往往也是放高利貸者。當富商們賺的錢自己一輩子都花不完後,他們就會想如何讓子孫後代也能永享富貴。所以富商們想要在漢代政治舞臺上佔據更重要的地位,獲得更多的好處。

早在漢惠帝時,就開放了爵位的買賣制度。到了漢文帝時花錢買爵位已經成了富商們的通行做法,富商已經不再是富商,而成了擁有權力的豪強。到了漢武帝登基時,豪強們已經進可左右國家時局,退可在地方上橫行霸道。

其實這種狀況完全是漢代初期,寬鬆經濟政策下一手養出來的毒瘤。山川河澤都開放給了這些富商自行開墾,富商賺得盆滿缽滿,甚至還將鑄幣權下放,讓他們自己去印錢。這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個人是漢文帝的男寵鄧通,靠著這層情人關係,鄧通自己開礦鑄錢,《史記》上評價他是“以鑄錢財過王者”,富可敵國。大家都知道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是盛世繁榮景象,大資本豪強們對經濟增長也做出了很大貢獻,那為什麼緊接著上臺的漢武帝就要打倒他們呢?

打擊大資本豪強的原因

這些豪強在漢代百廢待興的時候,算得上是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但他們先富卻沒帶動後富,錢進了他們的口袋,就不想再拿出來。他們靠著資本和政策進行土地兼併造成農民破產,原有自耕地的農民淪為豪強們的打工仔,國家失去了大量的稅收基礎。而國家需要用錢的時候,豪強們又推三阻四,一毛不拔,造成了《史記》中的“財或累萬金,不佐國家之急”的現象。

漢武帝時期到底有多需要錢?漢武帝在位54年,與匈奴的戰爭就長達近50年。古代戰爭運輸所消耗的資源是士兵本身消耗的數十倍,古代很多號稱幾十萬大軍,其實裡面運輸糧草的輜重部隊就佔很大一部分,所以古代戰爭是相當花錢的。當時漢武帝就面臨了三個問題:帝國需要運轉,需要鉅額的財政開支,光靠農業稅根本不夠;發生戰爭、災荒等緊急事務,國庫空空如也,錢從哪裡來;中央財政不對地方形成壓倒性的優勢,一旦地方勢力膨脹,起兵造反怎麼辦。

當時還發生了匈奴騷擾邊境,吳王劉濞居然成了帶路黨,大批豪強打著漢家的旗號,幹著賣國的勾當。這些讓漢武帝怒火中燒,大資本豪強的問題已經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頭。

漢武帝用了哪三招?輕鬆打倒大資本豪強

漢武帝三招輕鬆打倒大資本豪強

(1)從監察制度上下手。漢武帝創立了“刺史制度”,目的就是加強對的方勢力地控制。《漢官典職儀》裡明確記載了刺史的職責,叫“六條問事”,包括監察地方豪強是不是發展成了地頭蛇 、侵佔農民田地、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監察地方官員有沒有和豪強勾結,官僚體系有沒有被腐蝕。為了再監察刺史和其他官員,漢武帝還使用了“酷吏”,也就是巡視員。“酷吏”只聽命於皇帝,他們用最嚴厲的手段和酷烈的刑法面對豪強和腐敗的官員。漢代“酷吏”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晁錯。

(2)從經濟制度上下手。漢武帝建立了“算緡”和“告緡”地主。“算緡”制度中,只對商人徵收資產稅,商人必須如果向政府申報自己的財產,比如有錢人差不多按照2000文收取120文,小個體戶就是4000文收取120文。如果豪強們隱藏、轉移資產怎麼辦?“告緡”制度又來了,只要舉報富人隱瞞財產屬實,那這些財產就分一半給你。這樣一來,老百姓檢舉揭發的熱情就大大提高了,資本豪強們也不敢冒風險做什麼手腳了,畢竟正常交稅的稅率最高也才不過6%,如果隱瞞被發現,那就全部要被充公了。

(3)從政策制度上下手。在漢武帝之前,最賺錢的製鹽業和採礦業都是開放給豪強們私人經營的。然而鹽鐵卻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命脈,鹽的質量和價格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鐵則是軍工兵器的必須原料,關係社會的穩定和安全。特別是在大規模對外戰爭期間,由內之外鹽鐵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漢武帝把鹽鐵產業從生產到流通全部國營,為了克服國營下的官僚作風導致的效率低下,漢武帝選用了東郭咸陽、孔僅負責專營鹽鐵,後來又提拔了桑弘羊負責整個宏觀經濟的運作。這三個人有個共同點,他們曾經都是大商人,管理商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商人來治理商人。漢武帝還實行了“均輸平準制”,在各地統一徵購和運輸貨物,形成國營商業網,防止商人壟斷市場,穩定物價,增加政府收入。

漢武帝用了哪三招?輕鬆打倒大資本豪強

結語

漢武帝的三招對大資本豪強來說可謂是釜底抽薪。漢武帝打擊大資本豪強的核心並不是有人說的抑制商業,而是在國營和私營之間取得平衡。“文景之治”時期,私人大資本豪強過度發展,壟斷了巨大財富,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差距。漢武帝的做法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對內穩定團結,對外戰績輝煌,真正“滅六國”,實現華夏大一統,雖說在某些政策上有些失誤,給自己釋出罪己詔,但不能影響其“千古一帝”的榮耀。歷史不盡相同,但值得深思。

TAG: 豪強漢武帝富商商人資本